APP下载

邱保国老中医辨治偏头痛经验及验案举隅

2015-01-22董永书,田中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中医辨证偏头痛

邱保国老中医辨治偏头痛经验及验案举隅

董永书,田中华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辨证;邱保国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指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属中医学头风、脑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其症候特点是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齿,疼痛暴发,痛势甚剧,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止,痛止如常人。以女性较多,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疲劳、情绪激动、月经来潮等,发作前亦可有先兆,如视觉闪光、偏盲、暗点,半身麻木等。发作呈周期性,持续4 h~48 h,偶达数天。可伴有恶心、呕吐、烦躁、畏光、面色苍白及视物旋转等症状。邱保国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第三批师带徒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在治疗心脑血管、内科杂病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邱老师学习,现将其治疗脑系疾病偏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邱保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郑州 450000),E-mail:dongyongshub@sina.com

1偏头痛以内伤头痛居多,与肝、脾、肾相关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李东垣《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表现和病机判断,偏头痛应属内伤头痛。内伤头痛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因于脾者,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肾精久亏,髓海空虚失养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升,而发为头痛。

2风、痰、瘀之邪为偏头痛的主要病机

临证过程中邱老师指出,偏头痛起病骤急,痛在巅顶,与风性轻扬、易感、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合,具有风的特点。贼风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或肝风内扰则风邪入脑,清阳被扰,气血不畅,阻遏络道,最终发为“头风”;偏头痛病程反复持久,迁延难愈,具有痰的特点;其病痛势剧烈,愈后亦可复发,病久则入血入络,久痛不愈或气滞血凝,具有瘀的特点。故邪气兼杂则或气虚血停,或风痰阻窍、痰瘀凝塞,或瘀血阻窍,脑为精明之府,邪气侵袭则头痛作矣。故临证可将其归纳为内风笃盛、痰浊阻络、瘀血滞脑三种类型。内风是偏头痛的致病主因,痰浊是发病的主要病机,瘀血是头痛的发病关键。

3辨证要抓住内风、痰浊、瘀血三个环节,治疗则采用熄风、豁痰、化瘀等治法

邱老师认为临床辨证不外内风、痰浊、瘀血三个要点。内风最易犯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治以平肝潜阳,滋填阴精,则水能涵木,阳有所藏而不致上亢。痰浊瘀血最易兼夹,脾虚生痰,健运失职,久病络脉涩滞,瘀血痹阻,故痰瘀夹杂上扰清空,头部昏蒙刺痛,经久不愈,治当以健脾燥湿,通经活络,豁痰化瘀。治疗应辨清发病病机,认识发病演变过程,采用扶正祛邪之法,促进疾病恢复。以下列举病案二则。

验案[1]病人,男,36岁,体胖。2008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头痛3年有余,发作以右侧头部为重,伴右前额及眼眶胀痛,经常发作,疼痛难忍,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用止痛药效果不佳,每次持续1 d~3 d,常由过劳、受寒或情绪郁怒、失眠所诱发。曾在省、市医院诊断为偏头痛,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近因工作劳累,情绪焦躁而再次发作,表现为视力模糊,羞明畏光,右侧头部及头顶昏蒙,前额剧痛难忍,如刀割锥刺,痛处有热感,伴恶心。曾用强痛定片、哌替啶(杜冷丁)、曲马多止痛,效均不佳。舌质略暗,苔白腻,脉弦滑。诊断:偏头痛。辨证: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兼痰浊。治则:平肝潜阳,祛风化痰,解痉定痛。方药:天麻钩藤饮合玉真散、止痉散随证加减化裁,药用天麻12 g,钩藤12 g,石决明15 g,炒桑寄生10 g,川牛膝15 g,天南星6 g,防风10 g,白附子6 g,白芷6 g,羌活10 g,全蝎6 g,蜈蚣1条。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10月15日二诊:服上药后,头痛明显好转,羞明畏光消失,恶心亦平,睡眠改善,但有时还头痛伴轻微脑胀。上方去天南星、炒桑寄生、防风,再服3剂。10月18日三诊:头痛、头胀消失,偶有失眠。一般状况改善,舌质红,苔白稍腻,脉弦。此后病情稳定,多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属内伤头痛,肝阳偏亢,肝失条达,循经上扰清窍,诸风掉眩,内风最易犯头痛,故首选天麻钩藤饮加减,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潜阳,桑寄生补益肝肾,牛膝引血下行。本例病人昏蒙,苔白腻,脉弦滑,尚有痰浊治病,故合用玉真散,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解痉止痛,羌活、防风、白芷祛风散邪,天麻祛风解痉且熄风平肝。兼用止痉散(全蝎、蜈蚣)合用以增强祛风止痉作用。综观全方共奏平肝潜阳,祛风化痰,解痉定痛作用,使偏头痛得愈。

验案[2]病人,男,56岁。2012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头痛3年有余,近年不断加重,发作时痛不欲生,痛在头顶不移,痛如锥刺,甚则用手击头,或捶胸顿足,抱头呼号。曾到多家医院,服用止痛药、安眠药、打止痛针,效果不明显,纳呆,眠差,血压不高。2011年8月曾有心电图检查提示轻度心肌缺血,偶有胸闷。诊见:体胖,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舌薄白,脉沉涩。诊断:偏头痛。辨证:痛久入络,瘀血头痛。治则: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合止痉散加减化裁,药用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生地10 g,川牛膝15 g,枳壳10 g,柴胡10 g,全蝎10 g,炙蜈蚣2条(研末)。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10月24日二诊:头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睡眠改善。上方加炙僵蚕6 g、蔓荆子10 g、细辛3 g,续服3剂。10月27日三诊:头痛消失,生活如常,要求再服用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该患者病日久,头痛程度可谓甚矣。“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清代医家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本例用血府逐瘀汤方以桃仁、红花等为君药;以当归、川芎、赤芍等为臣药,以增强活血化瘀的药力;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以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活血祛瘀,并能引瘀血下行而清;枳壳 宣降胸中气机。诸药共奏活血祛瘀,使络脉畅通,通而不痛,头痛得消。方中用止痉散(全蝎、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以增强祛风解痉作用,并加用僵蚕这些虫蚁搜剔之品,更加强熄风祛风、散结止痛作用;加细辛芳香通络、辛散定痛;蔓荆子能散风热、清利头目,为治疗偏正头痛之至品,以助其治头痛效力。

(本文编辑郭怀印)

(收稿日期:2015-02-19)

中图分类号:R747.2R25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8.043

文章编号:1672-1349(2018)18-2141-02

猜你喜欢

中医辨证偏头痛
“夹虎口治偏头痛”有用吗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基于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规律及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56例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所致痴呆疗效观察及评估
偏头痛吃紫菜干
“解救”妇女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