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山下乡觅食材

2015-01-21言一

中华手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翰挂面乡野

言一

从深山乡野到网上食材店,把文翰不只是搬运工,还是一位品鉴者,他一路寻找、品尝、记录,只为找到最好的有机食材。

早上从成都出发,到达瓦屋山下时已是傍晚。第二天,把文翰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说服笋农带他上山挖笋。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时值雨季,山路泥泞。把文翰以为自己能够跟上笋农的脚步,结果还未走到竹笋的主产区就已经累得不行,只好提前下山。四五个小时后,笋农才回来,背着20多千克新挖的鲜笋。

炭火慢烤,一天一夜,得到的笋干仅有两千克。几天后,瓦屋山高山冷竹笋干在“把文翰的食材店”上线。食材下面,是他此行的游记,其中有笋干的制作过程,还有笋农劳作的身影。

这是3年前,把文翰第一次深入四川乡野寻访食材的经历。

与食材邂逅

“我特别喜欢美食和旅行。在偏僻乡野和深山老林中有许多都市人没有吃过的有机食材,我背起行囊去寻找、邂逅,并将它们带到大山外。”把文翰说。他店里销售的每一种食材,都由他亲自寻找。为了找到不施化肥的段木黑木耳,他先辗转到青川,又走了很长的崎岖山路,终于找到栽培这种木耳的人家。在平武县,他踏雪进山,只为找到羌族人熏制的味道最正宗的腊肉;在渠县,为了在凌晨3点就起床采摘最新鲜的黄花菜,他睡在猪圈旁边……

2011年至今,把文翰共去了四川省境内50多个不同的乡野村寨,除了带回有机食材,他还如实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法工艺。“历史悠久的中江空心挂面,纯手工制作,技艺有二三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把文翰回忆道。下午4点,做挂面的刘师傅夫妇开始和面、拉大条,然后第一次发酵。夜里10点,他们准时起床,把大条搓细,绕在竹竿上。这道工序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然后将面条第二次发酵。早晨6点,闹铃一响,他们就起床,将面条进一步拉长,然后第三次发酵。早晨9点,暖洋洋的太阳升起,他们将面条挂在晾晒场四五米高的架子上,分几次向下拉,一直拉到木架的底部,一根根面条细若纺线。风一吹,面条颤颤巍巍,晒场满是醉人的麦香味。遗憾的是,刘师傅夫妇做空心挂面的土办法在村里已经很少见到,他的儿子也不再子承父业。

把文翰将记录空心挂面古法技艺的照片和文字一并发到食材店,深受网友好评。有人这样说:“透过这些照片和文字,我知道自己吃的空心挂面来自哪里,如何制作。感谢刘师傅夫妇对古法技艺的坚守,做出这样让人感动的食材。”

理想者的困境

入川前,把文翰是深圳一家物流公司的主管。工作繁忙的他,一日三餐都靠快餐解决,吃到小石子、玻璃碴或头发是常有的事。好不容易有时间煲汤,却发现粉条炖了4小时还是原样。

“工业化生产的食材真的太糟糕了,完全破坏了人和食物之间的美好关系。”于是,把文翰萌生了开一家有机食材网店的想法。“试了,成功的机会是50%;不试,机会是零。”在偶像蔡澜的鼓舞下,他辞去了这份表面看起来让人羡慕的工作。“我喜欢吃川菜,加上还有不少亲戚在成都,所以选择成都作为寻找有机食材的试验田。”把文翰说,他计划通过一两年时间,把藏在四川深山乡野的宝贝找出来。

每次寻访食材前,把文翰都要做足功课:先在网上搜集食材信息,再去图书馆翻阅食材所在地的县志,因为他相信好的食材会在文献中留下记录,最后再实地寻访。不过,把文翰很快就陷入了“理想者的困境”——走了很多地方,也越走越远,但找到的有机食材却少得可怜。“根本不是按图索骥那么简单。”把文翰说,很多时候,书上的文字记载跟当地的实际情况完全对不上,还有一些古法食材已经消失了,这让他大部分的寻访都无功而返。

“就算找到了,也有很多麻烦事。”把文翰说。为了找出最正宗的味道,需要一家家去比较,因此吃过不少闭门羹。许多村民见他说普通话,怀疑他是从沿海一带来的骗子。即使达成合作,也有人假装搞不清“净重”和“毛重”的区别,想着法子短斤少两,占些便宜。“农村并不是想象中的净土,这里的复杂环境和人性,有时超乎想象。”把文翰说。

有一段时间,食材网店的生意很惨淡,启动资金也所剩无几。入川前,他曾向家人承诺,只做一年,如果做不成,就死了这条心。“那时的自己,距离放弃只有一步之遥。”一天晚上,他家的电脑突然响成一片,网友如潮水般涌向他的食材网店。那一晚,他卖完了所有的囤货。后来,他才知道有一位网络红人无意中逛了他的店铺,然后发微博向网友推荐。这一“举手之劳”挽救了把文翰倔强而脆弱的梦想。当时,距离他向家人承诺的期限只剩下20天。

第二天,把文翰乘公交车时,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往后站,而是走到人群的最前面。“我想象他们都看着我,我在内心对自己说:这条路我一定会走下去。”

不忘初心

第一次去平武县深山里收腊肉时,把文翰挨家挨户地敲门,价格也给得很高,但对方就是不卖。后来才知道,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若是碰上修房、秋收这样的体力活,就得去找村里的年轻人帮忙。除了付工钱外,还要做顿荤食。那些老人舍不得再花钱去买鲜肉,就割些家里的腊肉来做菜。腊肉对他们而言,不仅是食物,更是生活的依靠。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自己做的事不是有钱就能做好的。”把文翰说。后来,他又去了村里几次,才慢慢跟村民建立合作关系。他知道村民的难处,每年腊肉还没有开始熏制,第一笔预付款就已送到他们手上,而村民用心熏制的腊肉,也让他深受感动。

如今,把文翰的食材网店已经升到四皇冠级别,月均销售额也超过20万元。但他仍把店铺交给家人打理,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独自走在寻访食材的路上。很多人都劝把文翰扩大进货量,但他不为所动,依然慢悠悠地从山野挑选食材。一年下来,确定上线销售的也不过四五种。也有不少商家和投资者找上门来,希望合作。把文翰一一回绝:“我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商人,我的精力要放在发掘新的食材和保证食材的品质上。”

在把文翰的记忆中,一直镌刻着去通江县深山里一路上看到的画面:早春三月,正是油菜花盛放的季节,大片大片灿烂的金黄色在山间绵延不绝。再往深山里面走,小股溪水在裸露的河床里潺潺流动,白色的樱花被柔软的风裹着迎面扑来……“走在这样的寻访食材的路上,辛苦也是一种幸福。”把文翰说。

猜你喜欢

文翰挂面乡野
半纤维素包装薄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体验式德育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桂城街道文翰第四小学为例
一把挂面——脱贫攻坚乡村行走4
“妈妈牌”挂面
“妈妈牌”挂面
乡野闲时
“组团毒杀”强势准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