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新教师课堂导入设计存在的问题

2015-01-21付兰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趣事童趣针对性

付兰

教学导入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了解掌握运用的愿望,为整节课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导入语的设计有很多要求,但其中最重要最应该强调的是导入语的针对性、准确性,其次是趣味性。针对性强,准确性高,才能正确导入正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文;趣味性强,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什么要强调这两项设计要求,我们将针对新教师的具体实践进行探讨。

一、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准确性

导入的“导”是为“入”,“入”是目的,“导”是手段,“导”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它的内容与教学内容一定要紧密关联,与教学内容相称,相对应。

在具体教学中,导入是第一部分内容,每名新教师的导入语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花费不少心血。有的很精彩,针对性很强;有的对课文不够了解,对所采用的材料与课文内容是否完全相称没有深入思考,出现了不对应的问题。下面我们提取一两个实例进行探讨。

一位新教师在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导入中这样设计:“第三单元中我们在朱自清笔下感受到了春天旺盛的活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还仿佛尝到了果实的甜香;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到济南走了一遭,在安静暖和的城里我们看到了秀美的山水;今天,我们再到大自然走一走,抬头看看千姿百态的云,了解云与大自然变化的关系。”这个导入语既联系了学过的旧知识,又语言优美、恰当,自然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要学习的文章上来。所举两篇文章与要学习的文章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所区别。从内容看,《春》写了四幅春图,花草风雨,《济南的冬天》描写冬天的山水雪树,《看云识天气》写大自然中云彩的变化,三篇都写大自然,在内容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三篇文章的体裁,前两篇为散文,《看云识天气》是说明文。教者把散文和说明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从语言的角度联想到这篇文章是优美的;从内容角度联想到这篇文章也是写大自然的,一定很有趣;从思想角度联想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热爱祖国,教者的导入引起学生这样的联想是正确的,与下面的学习内容是相称、对应的。体裁的不同、写法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不同体裁的文章要运用不同的写法。

还有一位新教师在《老王》的导入语中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阿里木”,他多年卖烤羊肉串资助贫困儿童上学;另一个也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她从8岁起独立照顾养母12年。然后教师问:“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人?”(“性格”提法在这里不够准确,应为“品格、品德”,把“人”字去掉),有学生答:“善良、具有人性美。”教师说:“今天我们也认识一个人,他也是善良的,具有人性美的,他就是老王。”

我们来看看两个故事的具体情况。关于阿里木的颁奖词有这样几句:“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他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拿出15万元捐资助学,自己还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玉树地震第三天,他就带着两大包行李,购置了8 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这是主动帮助,无私奉献,是大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品德十分高尚。文中的老王不是主动去找要帮助的人,更多的是在苦难生活中难以自保的挣扎。孟佩杰的颁奖词这样写到:“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对比孟佩杰的“乐观开朗”,老王愁苦无奈,“坚守清贫”,孟佩杰为的是恪守孝道,是自我

牺牲,是执着的信念,老王更多的是“可怜”,不是自强不息,是逆来顺受,是忍耐。在《老王》中,杨绛是写“老王”这样贫苦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无奈的未来,以及他的善良。老王的善良也不是文章要表达的全部内容。这位教师对课文全文不够了解,对所采用的材料与课文内容是否完全相称没有深入思考,所以他在导入部分用的两个故事都不够合适,针对性不强,不很相称,不能完全对应上。

二、导入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正处于十几岁的年龄阶段,对未知事物很好奇,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熊熊的智慧之火,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如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新知识发生兴趣,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是有趣的东西不能太多、太过,否则会喧宾夺主。

我们再举两个例子来探讨一下。一位新教师这样设计《童趣》一课的导入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童年趣事,我记忆中的童年趣事是爸爸带我下河捉泥鳅,泥鳅藏在水底的泥里,很滑,不容易捉到。我总是捉不到几条,却弄得脸上身上都是泥水,那个过程带给我无穷的乐趣。我还曾在校园捉迷藏的游戏中感受到无穷乐趣。同学们,你们的童年都有过什么样的趣事呢?”

这位教师没有直接对“童趣”这个词加以解释,而是在导入语中用了“童年趣事”“无穷乐趣”等词语,不露痕迹地巧妙地解释了“童趣”的意思,他用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出学生的童年趣事,还很自然地留下一个可以延伸的内容“校园捉迷藏”,给那些思维不很活跃的学生一个思考空间:顺着老师的校园故事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更主要的是童年趣事是人生阅历不多的中学生喜欢的话题,大家会兴高采烈七嘴八舌地回答,注意力集中在童年趣事上,趁着大家兴致勃勃之际,教者及时收回话头:“我们古代的人也对童年趣事念念不忘,还把它们生动地记录下来,流传到现在,那么古人的童年趣事是怎样的呢?”学生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好奇,立刻被老师的话吸引住了:古人离我们那么遥远,他们也有童年趣事?会是什么样的趣事呢?有我们今人有趣吗?有这样的念头,下面的正文就好进入了。

另一个新教师的《芦花荡》导入语是:“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在脑海里呈现一个画面。”她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描绘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一个美丽的芦苇塘里,雪白的芦花随风飘荡,湖面平静得就像镜子一般(这里与‘雪白的芦花一句矛盾,前面‘随风飘荡,湖水就不能‘平静),这时,湖面上荡起一片片涟漪,哦,原来是一条小船飞快地驶入,它躲过了敌人的封锁,轻巧地驶入了芦苇的深处。”然后她让大家睁开眼睛,回答她的问题。睁着眼睛听老师的述说也可以想象,但是闭上眼睛去听,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好奇,仿佛游戏一样,这就与睁着眼睛听的效果不同,让学生带着渴望、期待去做,教学效果更好。

导入部分一般控制在2至4分钟之内最好,如果导入内容太多太长,尽管有趣味性,很吸引人,也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如有一位教师在《童趣》导入训练时,播放了罗大佑的《童年》歌曲,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健康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仅仅是利用歌曲导入课文,让学生听一段,点出其中与“童趣”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但是该教师放了两段。放这么长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点会在罗大佑的歌曲上,老师再拉回到课文很难。播放两段之后,教师又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更拉长了导入的时间,初中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导入部分过长,会让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不利于下面的学习。《童年》与《童趣》本就不同,文章重在“趣”上,从歌曲中找到童年的乐趣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很好地利用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跟唱,让大家动起来,唱两段后,教者示意大家停下来,学生肯定意犹未尽,教师趁机导入到正文:“谁的童年都有趣事,我有,大家有,古人也有,古人甚至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记录下来,流传到现在,我们得以了解古人童年都做了什么趣事。”不用再进行童年回忆就可以了。材料的运用是灵活多样的,怎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须要教师多动脑筋。

新教师一般都是经过几年师范专业训练,他们的教学语言是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这点容易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教师所设定的导入情境。如果新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仔细认真地琢磨研究针对性强、准确性高、能对应上、相称的导入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解掌握运用的愿望,那么整节课的成功就有了保障。endprint

猜你喜欢

趣事童趣针对性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童趣照相薄
街头趣事还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