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5-01-21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关键词:循证心肌梗死常规

孟 洋(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孟 洋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目的 应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31例。常规组采用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循证护理方法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满意度等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效果较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出现持久性、完全闭塞,进而导致血流中断以及局部心肌的坏死和损伤;对其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心律失常,进而危及到患者身心健康,严重时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循证护理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临床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本文主要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并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2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常规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3±3.65)岁;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2±4.17)岁;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两组患者均通过心电图确诊,且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心内科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具体措施有:病情的监测、基础护理以及对症支持等。观察组则开展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建立循证小组,提出循证问题

由心内科护理部门组织建立一个循证护理小组,小组组长由科室主任医师、护士长担任,科室责任护士、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由医院对循证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理论、操作要点、具体实施的培训。

1.2.2 提出循证问题,并实施循证护理

循证小组应根据循证护理的原则、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史等提出并归纳循证问题,包括:患者承受的较大心理压力、相关疾病知识缺乏、并发症较多等。提出循证问题后,检索相关数据库,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拟定并实施科学、实用的循证护理方案。

(1)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患者的康复,因此,医护人员要认真、仔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适时给予其心理疏导以及心理干预,进而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纠正患者错误观念;对于患者的疑惑、不解,还要加以引导,用科学、正确的知识对患者的疑惑进行解释,进而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树立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在病房内放置相关知识的书籍、宣传册子等。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应耐心、仔细地为其讲解,消除患者疑虑。

(3)并发症预防:医护人员还应给予患者相应的保暖护理,指导家属协助患者翻身,以免患者肢体过度受压而畸形;对于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需及早功能训练。对于肠蠕动恢复较为缓慢的患者,需鼓励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防便秘。

1.3 效果评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等;同时,根据我院自行拟定的满意度表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具体包括: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分100分,分数≥85分为满意;分数65~84分为比较满意,<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数(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住院指标

经过护理以后,观察组平均卧床时间(2.36±1.26)天、住院天数(11.39±3.54)天;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平均卧床时间(6.98±1.74)天、住院天数(17.68±4.2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满意15例(48.39%)、比较满意14例(45.16%)、不满意2例(6.45%),满意度为93.55%;常规组满意11例(35.48%)、比较满意13例(41.94%)、不满意7例(22.58%),满意度为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内科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疾病致残、致死率较其他疾病高。有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高达49%,而心律失常则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探寻一种切实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改善预后尤为重要[3]。循证护理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在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真实意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疗经验给予患者全方位、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4]。本次研究中,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其平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与刘相红[5]等临床研究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1] 毛 琦.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后循证护理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11(7):76-77.

[2] 李 娟.浅谈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1(1):280.

[3] 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3-104.

[4] 闫俊文.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5):954-954.

[5] 刘相红,关 颖,韩晓红.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4):163-164.

本文编辑:李淑雁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15.155.02

猜你喜欢

循证心肌梗死常规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常规之外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