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维度

2015-01-21董鹏美周荔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适应性个体

董鹏美 周荔莉

中国.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E-mail:1264521258@qq.com △通讯作者 E-mail:zhoulili55@qq.com

随着人类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引导人们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以及推动人们之间的心理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不同群体进入社会环境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同。当前缺乏对社会适应能力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构建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维度体系尤为重要。

查尔斯·达尔文致力于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关键性论点,开启社会适应能力理论研究的开端。后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科领域[1]。例如,美国的心理学家利兰和科恩在他们的研究中共同反映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与环境因素之间持续不断相互作用的心理适应过程。即个体通过自身不断同化和顺从,最终达到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状态。它包括对自身本能抑制、情感控制和自我价值实现过程的调整,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适应标准;社会在对个体提出自然和社会要求的同时,也在为个体提供改进自身要素所需的资源和动机条件。例如,相互密切制约的社会关系网的不同所形成民族文化背景和人际交往关系也不同,并对是否延长人们的行为链条和实现职能分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阿瑟·S·雷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促进社会和谐关系互动的无数社会技能的总称[2]。

诺贝特·埃利亚斯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按照社会紧密结构秩序的要求,通过改变自身心理结构和行为特征,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素[3]。

著名的学者杨彦平认为,社会适应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被认为是一种行为表现,一般称之为“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4]。

王海涛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社会化的范畴。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作用的过程,通过内在心理的自我调节、本能抑制以及外在社会环境影响下所达到与社会环境平衡的动态过程[5]。

张和云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为适应外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要求和内在的身心发展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能力和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技能,达到与其年龄和社会文化所期望的能力水平[6]。

关于社会适应性的定义,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侧重于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是个体因素为适应环境的需要和条件,通过积极改变对自身要素重新整合,最终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互动平衡状态。

1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维度

笔者基于诺贝特·艾利亚斯关于社会适应能力解释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上述学者的观点。将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划分为5种维度。即个体之间的民族风俗习惯、认知水平、本能抑制、社会环境的不同,促使人们的适应能力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下面为社会适应能力的4个维度并对各维度细分影响因子进行详解。

1.1 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外显性的特征,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历史遗留下来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不仅反映各区域间习惯性行为的差异性,而且反应出当地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民族风俗习惯表现的差异来源于民族构成、风俗、习惯[7]。民族风俗习惯一致的群体在文化交流时,社会适应能力表现较强;民族风俗习惯不一致的群体,对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时会表现出较为弱势。

从民族构成的角度看,在单一的民族环境里源于共同的文化基础,社会适应能力表现较强。比如少数民族生活在自己的居住地,由于文化土壤相同,所以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优势。

少数某个民族进入另一个不同文化民族群体中源于传统文化差异,表现社会适应能力较弱。比如,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时,当外来者进入异文化群体的圈子,起初可能会导致群体间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和忽视,出现文化冲突,迫使外来者产生短暂社会适应性困难。

从风俗的角度看,差异性特别表现在日常生产、生活禁忌等方面的不同。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穆斯林民族群体当进入非同质文化体环境中,最为强烈的表现在饮食的选择上,当非同质文化环境无法满足时,该群体会表现出极大不适应性。

从习惯的角度看,差异性特别表现在宗教节日、语言、日常礼节的不同。宗教节日是信教群众共同团圆的节日,但在异文化圈中无法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可能会影响信教群众的情绪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失衡,从而进一步影响该群体的社会适应。语言差异由于少数民族长期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熏陶,无论在任何场合下,都有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习惯。但进入异文化群体中,语言的转换能力将是对少数民族的一大考验。经常表现出语言吃力、众人面前无法交流等现象,进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在日常礼节上,每个民族对日常行为规范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一旦进入异质文化圈子中,异质文化群体的行为规范可能会引起外来者内心的不满,进而对外来者的社会适应性存在一定的阻碍。

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应多了解异文化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异文化群体的生活习惯,尽可能的寻求两文化间相同点,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应给于异文化群体更多融入社会的时间,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引导和保持其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同胞虽然身处内地,但民族风俗习惯依然不变。内地人们一般对他们的宗教习惯和民族思想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但毕竟不同文化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期间,在内地无法感受到节日气氛。促使他们增加了对家乡的想念情愫和无人倾诉的落寞感。

1.2 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是个体对外部客体识别、判断、评析的能力,它的水平高低直接与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等要素有关[8]。思想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特征。当一个群体的思想道德和知识教育水平越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变现越强。反之亦然。

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看,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思想文化传统。一般人们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来源于学校、家庭、宗教场所等处。由于部分信教人员缺乏科学文化素养,长期通过宗教来教化自己的德行。信教者常常将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不顺寄托于神灵等主观超验的客体身上,导致对新事物、新变化产生偏激、固执等心理和行为表现[9]。从而进一步导致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从知识教育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教育事业的建设,其旨在提高全民整体智力等素质水平。但由于局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部分边远地区人口受教育方式单一,甚至存在文盲现象,导致教育质量水平出现严重的差异。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水平降低。

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应树立自信的交友观念,开放自己的思想。加强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学会人际交流的品质和技巧。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遵守当地社会规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理性的看待一切事物。社会应转变思路和换位思考,促使个体不断融入异文化群体生活和开放眼界。包容个性和吸纳多样文化,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社会包容心。

在调查中发现,内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大多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部分人甚至小学未毕业。大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只有少许人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影响了该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但他们的民族思想意识较强。希望将本民族文化特别是新疆的民族味道带到内地。为促进两文化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1.3 本能抑制

本能抑制就是当人们行为发生之前,会自觉地考虑到行为发生的后果。本能抑制力的培养来源于孩童幼年时期的理性教育,它包括自我实现和情绪控制等方面内容[10]。本能抑制力越强,社会适应能力表现越强。但从小就没有接受过压制本能的教育,则对日后成长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本能抑制能力较弱,则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差。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马斯洛认为个人实现的根据就是人的内在本性。通过理性教育可以激发这种潜在能力成为现实[11]。社会强制教育向自我强制不断转化。在理性教育的引导下,个人的本能会不断受到自我强制的影响。在实现自我价值意义的同时,不断要求本能回归社会道德底线,从而使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紧密相连。

从情绪控制的角度来说,本能抑制教育从孩童时期就引导他们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它包括对外部的情绪表达调控和内在的情绪感觉调节[12]。这对人们成长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积极的作用。谭和平说:“情绪性及情绪控制不可能单向的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会受到相互间的影响可能性比较大。尤其在跨文化交流时,这种影响因素尤为突出[13]。”而人们的消极的情绪相对于积极的情绪更易于产生,如何控制好消极的情绪,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应该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绪控制对自己的本能行为进行约束,在行为的发生前,要自觉的考虑到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不断通过文化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标准。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应加强对个人前期的抑制本能教育,实现社会强制向自我强制转变。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新疆等边远区域教学水平有限,从小就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长大。这就有别于内地的教条式、严格的理性化教育环境下的群体。受到过理性教育的人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优于未受到理性教育的人。少数民族同胞们在碰到日常不顺心的一些琐事,其负面的情绪易于显现出来。例如,碰到生活难处,心理易于产生抑郁失落、挫败等消极情绪,从而使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自我无法平衡,进而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

1.4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不同的环境,甚至一种环境中的不同方面都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环境来源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要素。优越的社会环境能够提升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恶略的社会环境能够降低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紧张的人际关系,促使社会张力不断产生。群体相互之间不信任、猜忌、利益争夺等现象,促使社会矛盾冲突爆发,则群体中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极差。人际关系缓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群体间相互信任、友好、共享资源等现象,凸显出来的问题能够共同解决,则群体中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极好。例如,张艳春的研究结果认为融洽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拥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条件[14]。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看,个体的社会支持来源于社会当中的各种资源。例如,朋友、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对个体的支持。由于个体的时间性、阶段性,个体的社会资源支持的系统也不一样。出生时,受到父母的呵护和社会对自己身份的认可;上学时,受到学校的关怀和家长的支持;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时,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与帮助。Neal,Benjamin[15]提出,社会提供情感类帮助有助于提高个人树立生活的信心。Brown,Nesse,Vinokur和Simith[16]认为,当社会群体向老年已婚夫妇提供支持性帮助时,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Gencoz和Ozlale[17]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人树立自信心,更加积极的适应社会。所以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低与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表现特征。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越强烈。反之亦然。

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应与他人建立和谐相处的友谊关系。在平时生活学习工作中互帮互助、诚信友爱。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问候,开通各种沟通交流渠道和学习平台,帮助该群体更好的融入社会大家庭。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的少数民族同胞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社会适应能力处于弱势。由于语言文化和情感表达的差异,刚刚进入内地生活的少数民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表现为不自信,对交际害怕、逃避,交际圈狭小以及对别人的言行表现敏感强度高。但随着相互间联系日益密切,沟通和交往越来越频繁。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在人际交往中逐渐的掌握主动地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优势。当地社区为新来的少数民族同胞提供食宿地点,还为他们提供做生意的门面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更好的度过生活难关。显示出社会支持对外来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2 结 语

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社会群体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它可以帮助人们顺利的度过危机和困难,也可以凭借着它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荣誉。掌握社会支持能力受到民族风俗习惯、认知水平、本能抑制、社会环境4个维度体系的影响。群体通过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维度分析,帮助他们找出社会适应能力差异的原因。通过不断提高群体性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群体与社会和谐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1]王悦.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1):122-123

[2]Thompson R A,Calkins S D.The double -edged sword: Emotional regulation for children at risk[J].Development and Psvchopathology,1996,8:163-182

[3](德)Norbert Elias.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5):1171-1173

[5]王海涛,李辉,浦昆华.初中生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0-122

[6]张和云,赵欢欢,杨文娇.高三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570-572

[7](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白佩君,胡兆义.城市的他者-少数民族的人口的城市化适应[J].青海社会科学,2013,24(5):108-112

[9]邓艳葵.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现状及原因探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117-120

[10]依里合木·牙生.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10,12(6):29-32

[11]潘菽.论个人实现与社会实现的心理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8,7(6):61-76

[12]Thompson R A,Calkins S D.The double -edged sword: Emotional regulation for children at risk[J].Development and Psvchopathology,1996,8:163-182

[13]谭和平.儿童情绪性及情绪控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6):1391-1394

[14]张艳春,陈传波,张运生,等.护理硕士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1491-1493

[15]Liang Jersey,Krause NealM,Bennett Joan M.Social exchange and well-being: Is giving better than receiving[J]. Psychology and Aging,2001,16(3):511-523

[16]Stephaniel B,Randolphmn,Amiramdv,et al.Providing social suport maybe more beneficial than receiving it: Result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ortality[J].PsySci,2003,4:320-327

[17]Tulin Gencoz,Yesim Ozlale.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Palmerston North,2004,32(5):449-451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适应性个体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沙漠里的精灵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低温环境适应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