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2015-01-20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许宏啟

财政监督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文化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许宏啟

转型期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许宏啟

眼下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然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实体经济,其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国家的经济,同时亦是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奠基石。那么在转型期实体经济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持续发展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居民的生活状况,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故而,我们更应关注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站在历史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具备最终决定权的无非就是经济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以经济为重心的物质生活方式阻碍了社会的整体经济。因此为了人们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创造材料。经济的发展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的材料,从事物质生产的外部活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经济转型 实体经济 产业化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面对多变杂乱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有必要坚持以实为本、真假偏重。实体经济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能否健旺的要害,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实体经济当成第一要务予以鼓舞和扶持.因而要处理好虚、实经济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水平与质量。面对现阶段国内外经济不平稳的态势,我们应积极应对,积极进行结构性革新,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在公司中的发展;改革思路,把资本、财政和各项货币制度均落到实处;主抓实体经济运营部分,扩展经济,添加工作岗位,推进实体经济继续健康发展。

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社会资本出现了脱实向虚的趋向,尤其是以金融、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活动受到了过度的追捧,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则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由于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虚拟经济赢利过高、赚钱太快、赢利太大、赚钱太简单。而中小实体公司融资难,加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外需的削弱,赚钱太慢、太少、太难,迫使越来越多的实体公司向金融家、投资家们挨近,部分公司通过“同业拆借”的手法在同行之间进行放贷。更有甚者,如部分上市公司把从股市圈来的钱用于炒房地产,部分央企、国企把从银行贷来的款项转投到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或者拿到市场上放贷,以赚取生产经营所远不能得到的利润。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通过所谓的理财方法把资金变相投到虚拟经济领域。大有全民炒房、炒股,全民放贷之趋势。有些地区甚至呈现了社会本钱脱实向虚,把本来从事实体经济的产业本钱从生产领域转而投向虚拟经济领域,致使“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艰难”的局势。试想假如做实体的公司都热衷于玩金融投资、玩本钱游戏,这不只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扩大社会间的贫富差距,也会增大经济金融危险以及社会危险的概率。

二、思考我国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体经济中普遍存在企业文化缺失的问题。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众多的积极作用。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文化底蕴不足,很多人认为老板就是老板,员工拿钱干事,搞企业文化这些虚的没用。我国市场化改革时间非常短,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历经大浪淘沙等种种艰难困境,企业文化缺乏企业精神和风格的沉淀。现在企业文化建设喊得很响,真正搞出名堂、能体现企业特色的几乎没有。往往是投了钱,落到一大堆空口号里,企业管理经营方式、精神风貌一点没有改变,更不用说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了。较之国外知名公司,如诺基亚、松下、苹果、通用等,立足于企业悠久的成功发展历史,依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风格,建立起来的厚重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我国企业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产品质量低,服务态度差,消费者信任度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实体经济的企业数量和规模都呈现了几何级数增长,但是信誉好、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却寥寥无几,真正在世界上打出品牌的也就三五家。有些企业规模很大,在行业中具有垄断优势,但是很少获得消费者的好评,甚至出现店大欺客严重、令消费者非常厌恶的局面。实行家族制管理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中甚至没有品牌的概念。据《2011年度爱德曼全球信任度调查》中中国部分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的受访对象对来自中国的企业普遍持较低的信任度,远远低于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经历了玩具、食品、豆腐渣工程,直到“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甲醛门事件”等质量风波后,“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人们行为的短期化特征日益凸显,更容易导致企业的信任危机,重塑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是当务之急。

三、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发展实体经济的新理论实践

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其中不乏理论方法、对策等。本文基于这次培训所得,提出以下见解:

(一)响应党的号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支持是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以清除路径。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快政策法规的完善,以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政策的协调性、实用性。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如税收减免、信贷支持、政策引导等政策措施,通过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减轻企业的负担。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民间投资。消除对民营企业在产业选择、技术改造、融资、资本、土地上市方面的歧视。三是加强制度创新,发展形成更适合企业的资产评估方法。可以让企业的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以增强小型和中型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三农”、文化产业、科技产业、服务外包和旅游业取得金融服务的能力。

(二)提高各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创新能力。供应链、物流链以及价值链,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开展,工业一级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开展,信息交融与工业化开发,改造和重建工业价值链的联系,活跃推进实体经济的工业协调开展,从内部破解实体经济的工业开展不协调的疑问。因而推进工业立异,推进实体经济完成转型以及我国经济的升华。

(三)大力加强实体经济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持。我国是资源大国,但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情况,这些城市的发展缺乏后劲,且资源严重短缺。城市的企业创新转型应注意投资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有机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愈来愈多的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立了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根据高校及应用技术研究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研究机构。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再创新吸引更多的创新,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的产业化发展。积极适应当前智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使创新常规化。强化激励制度设计,鼓励我国小型和中型企业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训、设备更新、节能减排活动,如研发资金的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品,对创新型企业实施“购买”和“买入”的政策。整合科技资源,注重发挥各类资源的社会功能。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通过创业人才领先、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驱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对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网络化建设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提升效率的有效措施。要成为现代化的专业投资集团,一定要推进信息网络建设。进行信息网络建设不仅要将驻外办事处、各部门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与传播;还要能对各种资源进行高效管理,提升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效率。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由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负责网络平台的维护。对原有的网络与服务器进行改造,安装网络防火墙,确保网络的安全,提高资源共享率。各驻外办事处也要对其网络进行时时监控、维护与管理,使网络处于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驻外办事处数量会越来越多,对信息化产品的采购也会增多,一定要做好信息化的统一规划,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小组负责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的规划、资金落实、项目等方面进行把关。要加大对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强大、统一、共享的数据库,将各驻外办事处、各部门的销售数据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数据库中。建立一个信息窗口,可以查询所有数据,使经营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掌握生产经营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网络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但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人员管理、硬件投入、软件维护等方面进行努力,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

(五)注重文化建设。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对其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作为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影响他们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从而左右企业的发展。良好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员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使员工感觉是自己梦想的环境,在这里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最终实现共同愿景。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一手发展起来的,在发展中会形成老板一言常的管理风格,这也会影响文化建设,不利于形成公平决策的企业文化。目前的价值观和文化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使文化的优势没有突显出来。虽然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文化建设,相应的文化建设目标、愿景、精神、理念也都俱有,但是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制定条款层面上,还没有真正地将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即是价值观的所在,其是对一个实物进行评论时产生的一个共性观点,即企业与员工共同认为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有价值的观点,以及如何才能寻到一个付出与回报相持的平衡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重核心价值的建立,如建立诚实守信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团队的成员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为实现目标最大化齐心协力、努力奋斗。要培养学习与创造的文化,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要通过建立图书馆、网络阅览室、网络交流区,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学习组织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使每位员工、整个组织不断进步和提高,为价值最大化提供最强的技能积累。创新是实现组织价值的手段,要努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使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工作,从而使每位员工的才能和智慧都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对于任何员工来说,生活与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得到幸福。要意识到培养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育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全方位地建立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与忠诚度,继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文章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实践,希望能为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泡沫经济的蔓延,正确处理好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而巩固我国的经济基础,创造真正的经济财富。■

1.陈锦华.2012.中国和平崛起必须拥有先进而强大的制造业[EB/OL].中国政协新闻网。

2.丁波.2011.为“实体经济”开道[N].解放日报,12-16。

3.高峰.2003.论财富[J].政治经济学评论,2。

4.金碚.2011.资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道路[J].求是,18。

5.李毅中.2013.加快转型升级等不得、坐不住、误不起[N].中国工业报第1版,3-20。

6.李雪莲、黄飞.2014.广西实体经济发展的地位、现状和意义[J].党政干部论坛,4。

7.刘万祥.2012.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第7版,3-26。

8.马克思.2004.资本论[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9.马敏.2011.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启示[N].光明日报第5版,10-10。

10.王慧敏、梁孟伟.2011.坚守“实业”兴新昌[N].人民日报第20版,12-26。

11.王克群.2012.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挑战及建议[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0。

12.徐志南.2014.企业家应坚定实业理想[N].中华工商时报第002版,3-05。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