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事生非的叙事效应

2015-01-19曹军庆

长江文艺·好小说 2014年12期
关键词:拎包韩东指控

曹军庆

小说需要讲故事,可是没多少事的故事应该怎么讲,这的确是个问题。韩东的《在码头》恰恰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或者也有可能这种困境并非是韩东被动接受的,正相反,韩东有意识地为自己设置了叙事难度。

老卜要出趟远门,随身带着两只拎包一只背包。三个朋友为他送行。他们乘轮渡去北岸上火车。无巧不成书,他们紧赶慢赶到了北岸,火车却开走了。于是他们决定重新乘下一趟轮渡返回南岸,南岸有座新站,路过的火车更多。北岸的车站一天却只有一趟火车。等轮渡去南岸时,一个壮汉——他是联防队员,与他们发生纠缠,老卜一伙人被迫滞留在码头上。其实所谓纠缠也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起因无非是壮汉认为老卜的包里有东西,有违禁品,需要检查。至于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卜坚称没有东西,拒绝检查。双方各执一词拉拉扯扯。

这样一个故事,这些内容听上去并不精彩。甚至有些寡淡。韩东显然是在无事生非。他在没有故事的地基上有板有眼地建造一座故事的房子,其难度可想而知。正如从前说书一样,说书人的惊堂木什么时候落下,颇有讲究。韩东的叙事策略也颇有讲究。韩东在本刊“自在说”里谈到“理想的小说”是什么样子,很显然它和现实必定具有“有效的差异”。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有通道的,但又不是同一的世界。壮汉在与老卜等人拉扯时,发生了争斗。他把这伙人弄到警察值班室去。在这一拨拉扯里,壮汉无疑占据着制高点。壮汉相信到了他的地盘,权力会得到进一步释放。但是事与愿违,到了警察值班室却风云突变。值班的年轻民警因为壮汉蔑视了他的权威,反过来和他发生冲突。这位民警本来就瞧不起壮汉,他当然可以瞧不起他。壮汉没有编制,还是刑满释放人员。他怎么能不听正式民警指挥呢?怎么能反过来殴打民警呢?

到了下一拨拉扯里,制高点到了民警这一方。壮汉失去了话语权,失去了指控的能力。派出所长将及时赶到,拷上壮汉。小说在这里悄悄出现了转换。原本壮汉与老卜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化之后转换到年轻民警和壮汉之间。但是老卜等人并没有退场。他们仍然在参与或目睹事件的转换和变化。老卜和为他送行的朋友将贯穿始终。韩东在无事生非的过程中,不厌其烦地讲述着那些极不起眼的细节,以及人物内心微妙的光斑暗影。考察这样一篇故事之所以读来津津有味,不妨重新回到卷首的“自在说”。韩东的秘密在于镜子和物像,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是“配合使用的”。从那些缝隙里不难看到壮汉对权力的迷恋和滥用。指控无处不在,指控的理由既可以是凭空臆想,也可以是“看着不顺眼”。但壮汉终归也是小人物,他貌似强悍的外表里遮掩着卑微、怯懦跟虚弱。所以事情的转变并不唐突,指控者瞬间变成被指控者。故事的走向因此既让阅读者熟悉,同时又带来困惑和不解。镜子有时候会让物像更陌生,更怪诞。它把它推得更远的目的是为了把它拉得更近。以此类推,更陌生也正是为了更清晰。

当然,老卜的拎包并没有淡出视野。正如前面所说,老卜的拎包正是事情的起因。壮汉怀疑里面有“东西”。事实上老卜的拎包里确实有东西。可是经过一系列的纠缠拉扯之后,最初的起因给消解掉了。老卜包里的东西姑且就命名为东西吧。即使检查人员检查拎包时把东西拿出来,再放进去,如此反复了两次也没有看出名堂。这样的结果匪夷所思,检查人员对明摆着的事实视而不见。不能以此推测他们粗枝大叶,更不能证明他们心怀鬼胎。没有一厢情愿。事情不经意间出现了一些岔口,在不同的节点上分岔。很多时候事情就像植物,一旦分岔,同一件事情就会长出不同的事情来。作家的耐心正是伴着这些植物生长。回到故事,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壮汉所有的努力到头来必将化为乌有。老卜带着他装有东西的拎包,顺利过江了。送他的朋友在做“笔录”的间隙陪着壮汉聊天。

结尾时的聊天不过是些闲笔。回过头看,整篇无事生非的文字又何尝不是闲笔。但是韩东叙事饱满,节奏的掌控恰到好处。箭在弦上,先把一张弓拉满。至于这箭要不要射出去,或者射向哪里,说书人高高举起了惊堂木,且听他说。

猜你喜欢

拎包韩东指控
一匹马
“活着,同时拥抱死亡”
落后的家乡
你送我走
你送我走
父亲的命根子
伊朗被指控研发核弹头
闺密拎包
拎包贼
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