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琤琤 医改“网底”的创新先锋

2015-01-17骆瀚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14年24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康复中心

骆瀚+王碧清

打开百度搜索引擎,直接输入“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德胜中心”),不同于别家的是,德胜中心主任——韩琤琤的名字直接出现在“其他人还在搜”显示栏中排第一个的位置。

穿过德胜中心大门,最先吸引目光的是其右侧的墙壁,上面整齐地挂满德胜中心的荣誉与各种资质,整整16块。阳光和煦,映照在牌匾之上,泛出明亮而不刺眼的金色光泽。走进大楼,浅蓝明黄相间的主色调显得格外现代、舒适,科技感十足。

在走廊尽头,只见一席白大褂、手持文件夹的韩琤琤主任从容迅速却不匆忙地向记者走来。她的眼睛明亮有神,但微泛着红丝,脸色略显苍白。不顾身体的疲惫,韩琤琤将医改基层工作的点滴探索与追求卓越的“德胜人”精神与记者娓娓道来。

综合医院到“德胜中心”的艰难转身

早在2000年,身为德外医院副主任医师的韩琤琤凭借出众的管理才能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出任德外医院的院长助理,随后在2005年成为德外医院的院长与法人。

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一级综合医院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夜之间,德外医院的牌子更换成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个科室名全部改为“全科”。韩琤琤坦言:“太难了,但我必须先从转变自己的观念开始。”

这时的德胜中心需要从之前主要承担医疗职能的综合医院迅速转型建为包括医疗在内,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干预指导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其他五项领域,韩琤琤和自己的团队并不熟悉。在她“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对员工、社区居民负责”的信念下,她带领团队坚定地踏上社区医改的未知征途。

“关于医改,我们是有责任的,国家制定政策、制度、拨款,而我们需要清醒地判断该怎么做、由谁来做、怎么考核。”围绕六位一体职能,韩琤琤高效迈出了第一步——预防保健。

按照“做强社区”的指示精神,韩琤琤提出建设规范化计划免疫门诊的改革思路。当时德胜中心还未设专门的保健科,迫于条件只能在旁边租一间60平米的平房。以儿童接种为例,每天接种量为100人次,加上家长,60平米的局促空间需要容纳近300人。医务人员要靠与家长“喊话”进行沟通。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依靠人力,存在安全风险的隐患。善于观察的她与团队探讨,很快总结出预防保健的重点,“安全、方便、快捷”!

于是,团队迅速关闭200多平米的药库重新改造,作为新的预防保健中心,同时建立平台系统,工作重心把儿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2006年4月,她与职能部门主任一起研究,很快便推出“在信息平台支撑下,安全、有序、快捷的免疫规划流程”。

“通过叫号机排队、语音呼叫分诊,儿童的就医信息会非随意性、自动传到接种平台,而每个接种平台自动分台,只接两种最易区分的疫苗,有效避免医务人员信息审核不清、错拿药品等问题。同时,疫苗的管理利用信息系统自动盘存。”这套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仍处于迷茫探寻期的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创一格。

到2007年,德胜中心实现了“AA”级免疫规范化门诊全市首家挂牌,2011年又被北京市评为西城区首家“AAA”级免疫规范化门诊。

康复医学科紧随其后

2006年6月,在初建预防保健科后,靠着一股认真劲儿和敢拼的劲头,韩琤琤一步也不肯懈怠,开始着手德胜中心的另一创举,康复医学科,用实际行动落实卫生部提出的“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当时面临一种困境——大医院不主攻定价偏低的康复服务,所以偏瘫病人需要社区全科医生从早期开始着手治疗,但是社区医院没有医生懂。如果半身不遂、脑梗病人得不到早期的康复治疗,很容易感染、生褥疮、进而病危。”她的声音透着当时的着急与忧虑。

为了学习如何治疗并建立健全康复科系,韩琤琤不断学习、思考、总结,且积极借鉴国外康复医学的先进思路。她非常认同挪威关于瘫痪病人的康复理念——只要一个手指头能动,就不给国家、社会添负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出既具科研支撑,又符合国情的康复医学科。“我们一直在做研究,之前还是血液科的张金声主任如今已是这方面的专家!现在正在组织编写中国社区康复医学的白皮书。”韩琤琤非常感恩:“在康复中心成立7年中,这个领域的顶尖级专家黄永禧教授,帮助德胜中心培养了18位医生,这非常了不起。”

随后,韩琤琤与副院长刘菊红一同到访香港一家康复俱乐部,被那里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深深打动,也感叹那里可以满足残疾人多样性需求的便利。韩琤琤身体向前微倾:“我们当时就想,我们也应该成立那样的俱乐部,一可以帮助残疾人训练,二可以提供便利的设施与手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三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很快,2007年,德胜中心康复科与街道残联联手建立北京市第一家“街道残联康复俱乐部”。如今德胜中心已经成为北京市社区康复技术培训基地、康复骨干班教学基地,以两项课题、12篇论文,两本教材作为康复模式的科研支撑。从设立科室最初,韩琤琤便要求自己要建立中国康复医疗的创新模式,她又做到了!

经过韩琤琤不停地思索探究与团队的高效执行,“坐等病人上门”的德外医院逐步转变为“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德胜中心,并影响社区卫生医疗实现更高水准。韩琤琤一字一顿地说:“一切都变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百姓的服务不变。”

“首个临终关怀科”,走得更远

韩琤琤的中国梦,是一刻不停、不断探索的“医疗梦”,德胜总是走在社区卫生中心完善职能建设的最前沿。2009年10月,德胜中心成立西城区首个临终关怀科,而这已超出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

“我们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主要是为福利院的老人提供临终关怀。”然而当时德胜中心没有多余人手,要去探索新的领域,资金、病房、人员安排都有很大困难,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何为临终”?endprint

经过反复思考、学习借鉴外国理念与经验,韩琤琤终于找到了切入点——从关怀晚期癌症病人开始。直到现在为止,西城区十五家卫生中心,只有德胜中心建立临终关怀病房,一共22张床位。“我们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医生、包括心理医生、护士,先到家里对病人进行缓解痛苦的姑息治疗;二是心理慰藉——早期居家,后期可以在临终关怀病房提供服务;三是临终护理。”

韩琤琤谈至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她微微提高了声音,但情绪依然是激动的:“很多晚期癌症病人,其实非常痛苦,咱们国家一年270万人死于癌症,就意味着至少乘以三的家庭成员,家无宁日,一起承受痛苦,而临终者舍不得事业、家庭,内心非常煎熬。但之前,没有地方可以管他们……”

韩琤琤回忆起其中一位患晚期脑癌的老人,一生获得过国家级专利大奖十多项,独生的儿子定居在美国,家中只有他与老伴儿。他已看不见、听不着,但他很担心,自己有一天夜里陡然去了,老伴儿醒来,她会害怕。当时,我们中心的路琦医生和金琳护士长首先送医上门,了解了老人希望最后的时间在医院度过。他的老伴儿在他手上用指头一笔一划地写,‘德胜医院的医生上门给你看病来了,可以接你到医院住院,你不用害怕了,他感觉到那些字后,颤巍巍顺着身体的移动想要跪倒在医生、护士面前……”

略作停顿,韩琤琤定了定说:“一个国家的文明,包括对临终者各个阶段都要有的人文关怀,而社区中心的功能定位,正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健康维护。”德胜中心统计过数据,晚期癌症病人一天在社区度过,可以减少医保支出2880块,假设每年270万晚期癌症病人中每人有一天是在社区医院度过的,将会给国家节省77亿8千万元。“如果这笔钱放在早发现、早筛查、早诊断上,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从而避免痛苦、复杂、无意义的晚期治疗。”

新领域的探索,让韩琤琤的医疗团队更加忙碌,身兼多职。对比之前的不值夜班,春节、十一长假,现在的德胜中心病房需要24小时值班,七天长假中,需要两天半60小时照常工作。医生、护士每天面对着渐近暮色的临终病人,内心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职工压力,韩琤琤为他们提供三个月一次的宣泄机会、多一个星期的假期、更高的遗体护理费及建立其他方面的绩效奖励等人性化关怀的制度。

“德胜人”的拼搏劲儿

德胜中心在践行基层医改之路总是比别人快一些,却步步扎实。同行朋友说,“三个月不来德胜,就跟不上了。”这些成果都与韩琤琤追求高品质的自我要求、与她并行吃苦的职工紧密相依。这里有“德胜人”追求卓越、自觉自律的德胜文化。

韩琤琤始终认为,文化建设决定着机构建设的成败。而最让她自豪的是德胜中心的“感动”文化。“我们这里的管理者,并不是高高在上,吃苦的永远都是领导班子,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克服别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而在荣誉、利益面前,则都要退一步。”

提起吃苦,韩琤琤想起了她读研中“苦之极”的学习经历。当时西城区培养医疗后备人才,韩琤琤因为业务能力强,获得卫生局提供的机会与统招生一起在北京医科大学学习、考试、毕业。在旁人眼里,去高等学府深造简直太幸福了。而韩琤琤的真实感受,只有学之苦极。

“当时,我每天睡4个小时,每晚学习到9点,做作业做到凌晨两点,第二天8点还要继续上课。我刚进学校,连开计算机都不会,晚上关了灯还在练习,一个星期后可以盲打。当时还是全英文加计算机教学,用英文软件学习统计知识与操作,我那股子拼搏劲儿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

也正是韩琤琤最为头痛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每天沉迷的数学公式,为之后社区医改之路的所有创举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她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每一件事都仔细慎重、逻辑缜密,从目的、方法、意义都有据可依,做到科学严谨,这样才可复制推广。在2010年时,韩琤琤把自己创新的管理模式在北欧国际论坛中推向世界。

同时,韩琤琤在努力创造一种自觉作为的机构文化,她鼓励员工破解国家医改难题时,在教学、科研、论文方面,模式创新上一定要时刻走在最前端。“我们建立‘以德胜为荣,与德胜共荣辱的团队文化,你为德胜、国家医改做的事,都会获得奖励,同样处罚也是极其严格的。我们的纪律特别严明,德胜人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我们要把国际先进的理念,结合国情,然后融入德胜人的智慧,用切实行动推进社区医改的进步、发展。”到现在为止,德胜中心坚守在医改“网底”, 创造出令人讶异的“八大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八大教学基地,接待过670多位副部级以上领导,36个国家500多位国际友人,获得111项国家级、北京市、西城区的大奖。

社区服务中心的医改之路,仍然充满挑战,现在距2020年30万全科医生队伍,还有22万的缺口。从2007年7月起,德胜中心为社会培养了281名全科医生。她一直积极推广德胜方式的教学、工作,如今她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建立健全覆盖西城区社区医疗机构的智能化药品质控监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责任编辑 李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康复中心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社区卫生服务应再上层楼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上海推“1+1+1”基层医疗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