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变动的统计研究

2015-01-17陈梦雨

2015年21期
关键词:收入差距

作者简介:陈梦雨(1993-),女,汉族,安徽省蚌埠市人,在读研究生,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收入分配。

摘 要: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经济能否健康、高效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1988—2010年的微观收入数据,利用部分排序法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年份中全国和城乡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中等收入者比重远远高于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高端和低端收入群体比重逐步上升,加剧了两极分化。

关键词:收入差距;中等收入群体;部分排序法

居民收入作为主要的民生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配领域中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推动我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我国收入状况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变动情况成为中国的收入分配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文献综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各种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中,使用比较多的有基尼系数,Theil(1967)提出的泰尔指数,国内的赵人伟和李实(1997)、李实(2003)也都对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过度量。

随着国家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性以来,众多学者开始研究中等收入群体这一领域。顾纪瑞(2005)对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及范围界定进行研究。后来,陶冶(2006)、龙莹(2012)开始基于不同的方法对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进行测算。一般认为处于全社会中等收入水平的个人和家庭的集合就是中等收入群体。Thurow(1984)采用部分排序法将收入水平落在中位数收入的0.75~1.25倍的人群视为中等收入者。国内学者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法包括收入五等分/七等分法,这类方法将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固定;陶冶(2006)基于极差、中值等数据确定中等收入上下限,但最值、中值极易受极端值影响,进而造成结果的不稳定和较大误差。

本文基于CHNS数据库借鉴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的部分排序法对城乡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进行测算,分析城乡这一比重的变化,有针对性对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

(一)中国收入分配现状

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1988—2010年的微观收入数据,所有年份的个人收入用CPI调整到2009年的收入数值,笔者在测算过程中剔除了收入为零和负值的个人。从全国家庭收入平均数来看,1988—2010年,除1990年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的收入均值逐年增加,表征收入平均水平的中位數收入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说明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各年收入的标准差也逐步扩大,这说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也是存在的,且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

(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

部分排序法测算思路:假定收入分布F的中位数为mF,划分中等收入群体界限的临界点为Z、Z,则R=[Z、Z],令R表示中等收入群体范围,其下限是ZmF≤1≤mF,上限是ZmF≥mF,则指数M(F;R)=F(ZmF)-F(ZmF)确定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选择人均收入中位数周围75%-125%的人为中等收入群体,对该区间内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测算:

由表二和图一可以发现:全国来看,2000年以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从27.06%下降到22.19%,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后,这一比重开始急剧上升,2006年以后增速趋于平缓,2011年增至27.48%;城镇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下降趋势最为明显,除在1991年有极强的增幅外,其余年份这一比重不断下降,1989年38.73%的占比,到2011年仅为25.77%,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而在农村人群中,2006年以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缓的下降趋势中,从1989年的21.37%到2011年的15.42%,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这一比重开始了持续的反弹,2011年上升到23.4%。从整体来看,1989-2011年,城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明显高于农村。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城镇的下降幅度最大,农村和全国类似,2006年以后均有小幅上升。个别年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上升得益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例如,2006年,中央增加对农村的财政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持续加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实现从中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重要作用。本文不同于已有文献中采用的固定区间估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方法,应用比较新的部分排序法,根据每年收入的具体情况,以收入的中位数为基点,采用动态标准来对这一群体规模进行测算。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下降,城镇的下降速度高于农村,伴随着高低收入人群的增加,中国城乡两极分化程度也加深。基于这一情况,国家在收入分配中采取“提低”、“扩中”、“调高”的措施,大力推行惠农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从不同角度调节收入再分配,以期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中国经济更加健康、高效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9):19-28

[2] 顾纪瑞.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方法和标准之比较[J].现代经济探讨,2005,(10):10-15

[3] 龙莹.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动态变迁与收入两极分化:统计描述与测算[J].财贸研究,2012,(2):94

猜你喜欢

收入差距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农村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
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
关于人力资本不均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