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生活的维特根斯坦哲学

2015-01-17王永顺李菁

2015年21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词逻辑

王永顺 李菁

作者简介:王永顺(1990.3-),男,甘肃兰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外国哲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摘 要:作为一种大显学,维特根斯坦哲学特别是后期哲学在对形而上学的讨论里人们的语言生活本身变得清晰明朗。在语词与逻辑的互相映射中,人们可能会透过语言去及解构逻辑世界,也可以通过逻辑本身去把握语言的秩序。本文对逻辑的世界与语言的世界之间进行了讨论,我们发现通过对不同语词之间的解构、搭建,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不同的事态,这些所有的事情就是整个世界。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逻辑;语词

一、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贴近生活本质的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正如其他伟大哲学一样高屋建瓴,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又不是一种飘渺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一种粘连在个体里的陈词滥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使得形而上学变得不再那样遥远,穿透在人们质朴的生活里而不是腐烂在其中;琐碎地表达出各个存在方式的轮廓而不是为其促逼出新的规则。就维特根斯坦来说,他把哲学的穿透力摆放在我们的思绪前面,思想的世界表达出来与没有表达出来的那个“临门一脚”面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对后世的西方哲学思潮都有影响,在“语言哲学”领域是统领性的。特别是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随意的穿梭于自然科学所需的逻辑顺序或者说自然哲学的逻辑总纲和纯粹的语词分析之间,显得温和但是又轮廓宏大、思想遒劲和刚猛。

二、语词的世界和逻辑的世界相互映射

1、语言和逻辑互相作为共通的彼此

在维特根斯坦那里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世界上只有一面镜子和一个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设定为逻辑,镜子内的成像就是语言,这样逻辑的边界和语言的边界就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边界完全一致了。我们也同样可以把镜子外的这个存在方式设定为语言,那么镜子内的存在方式就是逻辑。我们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语言的边界和逻辑的边界是一致的。把逻辑作为这样的镜子里的存在方式,把语言作为这样的成像,就仿佛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思绪的头子:逻辑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只是凭借人这具鲜活的有限无界三维体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言下之意是语言是上帝替人选择而出的一种表现逻辑的工具,聋哑人可能被关闭了这样的一个门或者废去了这样的一个工具,但是聋哑人可以发掘出诸如手势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其作为个体所接纳的那种逻辑的存在,不以某人存在而是否存在的逻辑。

更为奇特的是,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所充当的角色远远没有前面所陈述的那么简单。这种语言背后或语言里蕴含的逻辑必定是先天的,而且必定是被人这具物理躯体携带的,并且每个人所携带的逻辑世界都是一致的,毫无差别,这样散发出来的思想广延和能到达的地方是一致的,逻辑判断的空间和时间基调是一致的。在这样的前提下,语言做为逻辑世界共通的东西,显现出了逻辑的内涵——使得人们可以分析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逻辑的世界到底是如何自身成为一个宏大的体系的。不同的音符或者发音,或者语句代表着不同的意向,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提及的“颜色”或一张表,这张表也是人们根据不同的语境随时更新的;将不同的语词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可能代表的意向不同、意义不同,描绘出来的图画也就不尽相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举的运送石板的那个例子,只要在场的人感觉到了一种“气氛”,或者一种意向的表达,人们便能动地运用逻辑和判断在这样的场里,去描画一个合理的场景,甚至会自发地削减语言、语词的成分,奥卡姆的剃刀会使得事情不至于较复杂,但是原先描画出的那一副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却被保留了下来。诸如第一次A施工员对B施工员说“帮我递送石板”。第二次A施工员需要一根石柱,他就可以说“石柱”,顺便搭配手指向石柱的动作,B施工员同样可以清楚的了解A施工员所表达的信息,A施工员同样可以得到一根石柱,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感到满意。第三次A施工员需要材料的时候,他就可以直接说出“石块”或“石梁”这样的语词来传达信息,就连用户手指指这样的环节都会被省略,而转换成大家所墨守成规的暗藏的逻辑,并且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设想的场景里,后两次里描绘出的图片和前幾次里描绘出的图片是一致的。

我们在这里看到,语言的运动并不是连贯的、光滑的,而是粗糙的、断断续续的。我们可以得到的逻辑就藏匿在这些不同的语词之间,不同的语词之间构成的逻辑关系就是逻辑的世界。逻辑的世界和语言的世界是相通的,边界是一致的。

2、语言、逻辑在可能性中维持事态

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是在场的基于相同空间、时间、数列的逻辑承载的载体,都以在场为理由共同参与逻辑的世界。比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聋哑人,有一个手艺较好的聋哑人木匠,但是由于先天的缺陷使得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搭档,所以每当有一个新的搭档那种“图表”的元素必须得重新收集和填写。他的工作一般都是在大的电锯板上把木头打磨的非常光滑,然后把木板取小,然后安装家具。刚开始他与健全人搭档配合的时候,他会先向助手打招呼,然后指向目前需要的木头,并且手舞足蹈地比划,指向自己的打磨的机器。助手就会明白聋哑木匠是想要这块粗料,于是他就把这块粗料木板递给木匠。这样的信息交流就使得双方勾连了起来,双方可以有相同的逻辑排列,“图表”的信息可以符合事态前进的逻辑。聋哑人和另一个助手合作的时候,他已经对待业务非常熟悉,所以他在需要木板的时候不会做很多复杂的动作,在叫助手取木板时,直接指着木料就可以了。助手虽然在这个手势之初不会意,也就是“图表”上面收集的信息与聋哑木匠的“图表”信息不完全对称,但是在他经过简单判断之后,便会立刻懂得对方的意思,而拿过木板递给聋哑木匠。如此一来,双方的信息就完全吻合了,逻辑世界和“语言信息”是完美重合的。

当我们顺着逻辑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加的纯粹于形而上学,而我们在语言的道路上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加接近自然科学一点。现在让我们在维特根斯坦所设想的那个施工的场景里再加上第三个角色,监工C。那么监工C如果在施工员A、B对话的过程中都在场的话,他也同样会知道施工员A、B所表达的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在形而上学的道路上构思出、描绘出那样的一个图画。同样换做是任何人都会明白这样的逻辑秩序。如果语言不在了,逻辑就会同样从“公共场合”退场,那种本来可以串联起不同个体的人的逻辑环境也就消失了,等到有外界需要的时候,语言会再次出现,不同的人之间的语词会构造出新的逻辑关系。

透过语言的透明本质,我们会把握逻辑的世界,这种语词与逻辑的世界之间存在的暧昧的关系,便是维特根斯坦哲学。我去给远方的朋友通过大巴车带去一件礼物,那么我必须得通过与司机进行语词交流,以此来达到信息的交换,这样的事态按照我们的原先构想的那么前进和发展的话,事实就出现了。诸如地点(空间)、时间(时间标的)、人物这样的信息都必须表述清楚,否则事态发展的逻辑顺序就无法衔接。当一个被逻辑了的世界出现,事态就会照着这样的一个顺序前进,所以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可逻辑的,语言所创造的那样的环境、裹挟的一个逻辑的世界就会被完全清晰的呈现出来了。再比如,我打电话给我远方的朋友,告诉他司机与车的信息,以便于让他可以拿到我的礼物,不至于出差错。而这样的——我的朋友通过车牌、司机电话号码可以找到礼物这样的逻辑判断早就被进行过逻辑判断。所以说,事情是可逻辑的,逻辑是可研究的,研究是可以找到根据的,根据就是与逻辑保持相同步调的语言。通过对不同语词之间的撕扯、搭建、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不同的事态,这些所有的事情就是整个世界。

3、符合逻辑的诸如语词的变化与可能性

其实我们如果把时间稍微往后调一下就会得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同时我们会发现无穷多的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的框架下,世界就被构造出来了。我们让时间定位在事情刚刚发生的那一刹那,事情的发展即将要“选择”它面临的那种多样之一。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任意改变构成世界的任一要素,这种元素可能是实物,也可以是语词,不管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会改变整个事态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构成世界的元素的改变,这个改变打乱了那张潜藏在这具有限无界的物理躯体里的“图表”里的各个元素,或者是重新收集,或者是更改。这样的更改同时打破了人们对于那种不同“颜色”的判断,比如“红色”现在就变成了“粉色”,当然有可能还会变成代表黑暗或者简约的“黑色”、代表希望或者忧郁的“蓝色”等等。比如在我们提及的那个维特根斯坦的关于“石板”的设想的例子里,当A施工员对B施工员说:“拿来那块石块”,并用手指指向他想要的石块;或者他说:“拿来那块门后面的石块”,都能保证一种可逻辑、可想象的事态的发生。但是如果A施工员对B施工员说:“我现在需要一块石块,拿过来一块石块”,但是B施工员不知道拿哪块石块过去好,所以他就面临多重的可能性,比如:第一、向A施工员询问到底他要哪块或者什么样的石块;第二、自己随便拿一块过去;第三、自己过去看工程的进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石块。当然还有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些东西就是所有的事态集合,把实物包括进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些事态的发展里面,一个元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整个世界发生变化,仿佛可能性是如此普遍,几乎发生在任何时候。我们精心营造的如此这般的一个世界,这个事态、事实是如此脆弱,非常容易受到破坏和改变。这样的改变或许源于一个词语的缺失,或许是因为人们在感性世界里的一次“较劲”,或许出发于人们先前认识上的某个小错误,都可以对事况的可能性造成干扰,只要这种干扰是符合邏辑的,是对照于我们所讨论过的那个“图表”的,是经过人们主观判断的那种“颜色”,是可以在一个多人的逻辑顺序里得到认可和承认的。这种“颜色”、“图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场。在场的人都会这样在逻辑的场里,自觉前行。

三、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里讨论可能性

在维特更斯坦的哲学里,人们去讨论可能性,人们去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天文的、观察的、数理的、推理的手段去讨论事态之间的关系。并且力图去研究那些与逻辑不相完美或契合的可能性。(在后物理的领域里,人们把这种与逻辑契合的关系给定了两个标准,分别是可解释和可预测。)这种工作具有预测或者展望的性质,人们力图去找到一条通往人们将必会经验的或可能会经验的道路。这样的道路在维特更斯坦那里依然被叫做事态,并是诸如我们正在经验的这一事态的事实。人们还会争先恐后地在道路上设立路标,使得这种在道路上的逻辑更加明显,或者更加刚性。这种符合逻辑的思想或科研的成果就被叫做理论,如果幸运,这种人们有可能经验的道路由理论来相伴左右的东西可以普世,就可以让人们都去在思想的道路上去经验自己所标榜的路标这样一条道路。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嘉映.维特根斯坦哲学.CNKI.2006.2

[2] 德.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读本.[M]陈嘉映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10.1

[3]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 马经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研究.[j],CNKI.2008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语词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试析受话人对语词主观意义的建构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