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01-17李雅超

2015年21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

作者简介:李雅超(1991.1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虽然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农民人口众多,人口素质偏低,仍存在很多因素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户籍制度、教育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户籍制度;二元体制

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中,农村劳动力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新中国成立到经济改革之前,我国一直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通过户籍制度及与之配套的就业制度等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真正开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得以在非农产业谋求职业。尽管在过去三十多年中,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已经促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依然庞大。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制约因素

1.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人口管理的一种方式,我国户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户口根据地域和家庭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随着改革的深化,虽然对户籍制度有所放宽,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一,严格的户籍制度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需要支付一些成本,日常的饮食起居是最基本的费用,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有时还不得不支付一些额外的成本,如办理健康证和暂住证等,还有一些生活项目会因外地户口而收取额外费用。第二,户籍制度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严格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和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转移,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大量的隐形失业者。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极大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因此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证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第三,户籍制度造成经济和社会的不公平。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有着严格规范的限制条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后,户口还是农业户口,不随工作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在身份和地位上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异,造成农民工在就业时同工却不同酬。

2.城乡二元教育体制

我国的教育实行分级管理,经济是教育投资的基础,投资主体的经济基础不同,对教育的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城乡经济的二元化使教育投资产生城乡分割的不对称局面。城乡二元教育使贫困者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差,富有者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好,长期的教育异质性使城乡的劳动力质量差距大,求职时只能望洋兴叹,并且由于教育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对劳动力的影响是长期的,城乡二元教育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人们接受教育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人力投资进行投资会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的质量也因此产生差异。教育对人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教育可以直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积累的,受教育程度就是人们知识技能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反应。城乡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劳动力质量的差异非常明显,较低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也较低,创造的劳动价值有限,而企业给付劳动者的报酬不会高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劳动者较低的教育程度使农民很难转到非农产业工作,对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形成障碍。

3.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使农民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然而,随着农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养老、失业和医疗等风险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顾虑,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化建设作出贡献,受户籍制度等的限制,使农民工身在城市却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应有的社会保障。由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都是一些低端的工作,他们的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农民工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是在城乡间来回流动的,一旦生活面临困境,就有可能回流到农村。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安居乐业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措施

1.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将户籍制度改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传统的户籍制度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由于户口的不同,使人们享受的待遇不同。要消除这种对户口的歧视,降低城市的“门槛”,保证流动人口平等的享受各项待遇和福利,必须要剔除户籍制度中的不利因素,深化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以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不是用身份来配置,保证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只有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促进劳动力高效配置,才能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才能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缺乏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是影响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现代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有职业技术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多,因此提高农村劳动的职业技术水平是关键。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政府组织为职业教育的主体,积极开展各种提高劳动技能的知识讲座,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并鼓励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入职培训,提高使农村劳动力适应工作的能力。其次,应拓宽职业培训的广度,开展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村劳动力选择职业的范围。最后,不光要重视劳动力的数量,还应对进行培训的劳动力数量加以重视。对有转移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也要对留着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培训,使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技能,真正促进劳动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动力。此外,提高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使贫困人口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3.加强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责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应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引导和带领社会共同发展。应当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范围,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法规,完成顶层设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来保证每位農民工都能顺利的享有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益处。具体而言,中央政府要制定出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缴费标准和给付待遇,统收统支,形成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全国统筹。地方政府应在中央政府的监督下,积极实施各项内容,确保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害,全方位的考察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享有情况并积极进行反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良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2(5):34-35

[2] 谷远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13(7):60

[3] 石宝琴.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经济师,2009(11):228-229

[4] 李玉萍,马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价值工程,2010(13):115-116

[5] 张洋.试论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民营科技,2012(11):229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的影响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建设统筹发展研究
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制度的缺失及完善——以户籍制度改革为视角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杭州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