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东安:一座沉睡千年的传奇溶洞

2015-01-16

西江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黄巢东安石桥

黎 军

古东安:一座沉睡千年的传奇溶洞

黎 军

石桥,昔日的古东安乡,当地人一直传说有座曾经被“黄巢贼”用生铁浇铸封存的地下岩洞叫封岩,就在今石桥镇附近村庄关塘岭一座石牛山上。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曾是那么声威赫赫,他摧毁了唐朝,终结了一个大唐盛世。黄巢真的来过东安,到过石桥吗?正史何以不见记载,民间为何久传不衰?

一千多年过去了,黄巢封存的岩洞在哪里?这是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

石桥古镇

石桥镇,有个古老的名字叫东安乡,不知道其缘起于何朝何代,而见诸史载,则是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朝廷批复添设广西苍梧县“东安巡检司”,司署就在东安乡中堡石桥墟。当时编额30名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古东安地处北上古临贺郡(今贺州)要隘。如今的石桥镇即为古东安的腹地。

桂东南一带山水,实乃天设地造的画图。石桥,就是上苍之手在万绿丛中布局的一处喀斯特天然盆景。

石桥镇处在梧州北去贺州60公里处,古为苍梧郡与古临贺地交通的川谷走廊。古代,东安故地交通可以水陆交替互便。石桥镇恰处沟通临贺川谷走廊的溶岩盆地,至此谷府洞开,田园壮丽,石峰奇秀,青霭迷人,是一处人居仙境。

石桥镇之所以得名,皆因宋时在旧圩市入口建有一座石拱桥。

像这样的石拱桥,石桥镇内的塘蓬有两座,铁塘一座。一个镇子内,古道连接数道石拱桥,这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

石桥古镇,至今依然流溢东安古韵。村庄绿竹掩隐,村路青石铺砌。村子屋宇娴雅清幽,呈现农桑雅韵。村民衣冠简朴,彬彬有礼,古风犹存。石桥镇今天之所以成为全国闻名的诗词之乡,正是唐宋古风在民间延续的例证。

溶洞传奇

我第一次听说“封岩”这事,是从一位叫易式生的青年口中听说的。

他说,附近有个叫关塘岭的村子,那里有座“封岩口”。原来是一座溶洞,旧地名叫“虎岩”,自从黄巢军队用生铁铸封了洞口,本地人一直把它叫做“封岩口”。旧时的虎岩口就像咆哮的虎口,上面悬着两颗钟乳石虎牙,很是吓人。老辈人传说,这是一座很深的地下溶洞,贯通附近的石山,有人进去探险,点完七支照明大蜡烛才出得来。洞里有一片湖水,可以撑竹排游走。因为黄巢军队过境时,许多人躲入洞里避难,于是,他们扛来铸铁炉,用生铁水铸封了洞口。到民国时,洞口上的两颗虎牙还悬着,后来听说是贺州信都有人下来将它凿断了,因为他们村子里发生了命祸,与虎岩口的两颗虎牙有关。

恰巧,我回到县城,聊及关于“封岩口”的传闻,在县城工作的梨埠乡人黄奕恒补充了更为传奇的细节。原来,他的祖上正是“封岩口”所在的关塘岭村黄姓族人。由于先祖一直传下来,他小时候,就听说“封岩口”的事。据传,洞里被封的是大贼。封岩内有缝眼通于山上,被封之后两三年,还能听到洞里传出舂谷的声音。曾有人用绳子从山坡小洞吊下去两升米,绳子拉上来,洞里的人竟给绑了金条回赠。据老人传说,怀孕的大肚婆进不了那个洞口,估计被封的洞口应该比较狭窄,或仅容一个人出入。

关于“封岩”的乡闻旧事,就像我身处的这片雾霭缭绕溶岩仙境一样神秘。溶岩地貌必有溶洞,距石桥街最近的一座龙岩山,就有龙岩洞、三星岩和近年发现的猪婆洞三个石洞,

自从听到“封岩口”传说后,我寻访乡间耄耋老人,实地勘察封岩所在位置。

一个冬日,寒烟迷漫远近的竹林,我踏着青石路面冰凉的霜气,绕田垌,穿竹林,来到关塘岭村。在80多岁高龄的黄盛才老人家里,与他谈起关于“封岩口”的传说。老人告诉我,小时候,他放牛到封岩口,那时候,还有一个明显的岩洞口,洞口前浸着一汪清水,周围布满青苔杂草,用棍子戳那洞壁,好像发出笃笃的金属声音。那时,大人不准小孩去那里玩,说洞口有一条好大的红关蛇。大跃进年代大炼钢铁,在封岩口山坡开石,大量的碎土石渣早已将洞口掩埋了,现在看不到洞口痕迹。

在村里的原石桥中心校教导黄炳生老师的家,说到“封岩口”,老人说,前辈老人都这样传下来,却从来不见有记载。如今也找不到洞口了。是真是假,只是传说。

午饭后,他带我到封岩口,指着田坎边一面山坡说,这座山也叫石牛山,习惯都叫封岩口,封岩口大约就在这位置。真是沧海桑田,我根本无法看出封岩的任何痕迹。我问黄炳生老人,假如发掘,估计有多深的土层呢?他说,看来会很深吧。

回到村子,大家七嘴八舌谈论封岩口。有人说,这儿一定有地下岩洞,因为后山那边放炮炸石,封岩口这边也震动。

人堆中有位50余岁的人说,前边绕去不远的石肚村,有位90岁年纪的老人,他应该知道更多。村人主动领我去登门访问。冬日阳光,已带暮色。路过参差突兀的崖壁,恍若行走迷宫,我觉着每一处巉岩,仿佛都藏着神秘。

当我们踏进屋门,村人说明来意,老人儿子却说,老人近日哮喘咳嗽严重,让我们明天早上再来。

第二天早上,当我来到村子,将要踏进他家院子门槛,正遇老人的儿子迎出来,他说,老人刚刚在几分钟前断气,去世了。

有关封岩口的传说,在岁月的恍惚间,被一位老人带走了。

黄巢“封岩”遗迹

翻开中国的史籍,谁都知道黄巢大军确实杀入了岭南,攻下广州,沿珠江西上抵达梧州,由桂江北上桂林,杀向湖南,一路征战,回都长安,黄巢进入太清宫,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建立国号“大齐”。

《梧州市志•大事记》记载:“乾符六年(879年)十月,黄巢农民起义军由广州经梧州入桂州,沿湘江北上。”我们还可以从梧州周边地域捡拾到零星的史证,如《岑溪县志》记载:“黃巢驻兵石,在根子营下,上有数大字。”而据《容县历史》记述:“容县都峤山的唐炮台,就是容管观察使庞巨昭与黄巢农民起义军作战时所筑,用泥土和石头混合筑成。”《资治通鉴》记载:当黄巢入桂,局势危急时,镇海节度使高骈奏请朝廷“乞敕王铎以所部兵三万于梧、桂、昭、永四州守险”。这些史料证明,黄巢军队确实在梧州周围活动过。而且,“溪峒蛮应之”,证明黄巢大军进入广西地域时,还有地方百姓加入义军队伍。

黄巢在梧州一带征战是大面积扩散推进的。同属古东安地与石桥镇相距仅10公里的今苍梧沙头镇的大寨村,至今民间流行一年一度的“洞主节”。可以说,当地已经没有人知道“洞主节”的来由。但是,每年遵循传统书写于洞主庙的两副对联,其实就是纪念黄巢起义而流传千年的老对联:

代天补不足,跃马提刀,统麾同忾义师,百战英威唐李慑;

临阵勇当先,披肝沥胆,拼洒满腔碧血,毕生怒捣僖宗翻。

举纛聚贤,舒浩气,涉江淮,挺苏杭,进越闽,直至南岭广州,复北长驱期大业;

揭竿起义,反李唐,拯黎庶,歼权贵,抚生灵,铲削贪官污吏,荡殁邪恶冀升平。

对联豪气磅礴,大有同仇敌忾的气势,应为当时进入岭南后战将鼓舞士气或黄巢覆灭后流落地方坚持的残部义军所书,绝非后世之人所作。大寨这个地名,不知来源于何时,它是否当年黄巢义军残部最后据守的一个营垒?古代所设的“寨”,实为战事构筑的营盘,聚众集结群居,作为攻防和镇守的营寨。据当地流传,所祭的“洞主”是来自当时投入黄巢队伍的广东人。我甚至怀疑,古东安,就是当年黄巢义军余部的最后据守地。

“黄巢洞”里究竟封的是什么?我们只能作一些猜想:假如是黄巢队伍所封,封存的应是征战中一路劫掠而来却无法带走的金银珠宝(黄巢的流寇战争,传说到处均有神秘的藏宝地);地方富绅藏匿洞中的财物被发现,巢军转战,不得已而封存(战争需要财物,以“劫富济贫”为纲领的农民流寇战争,更加需要搜罗积累财物,为其立国之后所需);与黄巢军抵抗战败已无力奔走而躲避洞中的地方官军残余将士;地方呼应黄巢而揭竿起义的流寇队伍,当黄巢势力彻底覆灭,他们依然在一方劫富济贫,沦为匪患,甚至以洞穴为据点,导致被官府清剿封洞。

以生铁封住洞口,是因为只有铸铁才可以将岩洞封固。而且,这一方法也符合唐朝时期的生产技术条件。

上千年过去了,与“封岩口”近在咫尺的当地村民,从“虎岩”变为“黄巢封岩”,口口相传近五十代人,如此惊世骇俗的隐秘,居然能够在岁月中化为轻风淡月,就没有人敢于揭开它遮盖脸庞的面纱?

在信奉神仙道术的古代,或许人们畏惧黄巢横扫天下的神威和流传的施法魔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封岩口”无人敢近。此后的五代十国,封岩口附近的关塘岭、石肚尚未形成村落,只是人迹罕至的荒野。

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真正具备揭开“封岩口”面纱的条件。

若真有此奇洞,或可能获得大量具有考古价值的出土文物,以供考据、弥补和丰富唐末农民战争在桂东南活动的史迹。更具现实价值的是,对未来的苍梧县城建设,必然增加历史的厚重,改善旅游生态环境,增加旅游历史文化景观,甚至改变一座崭新县城的建设布局。

但愿黄巢“封岩”能早日发掘。“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黄巢东安石桥
车行天下 东安动力(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论碳审计主体
A New Way of Dao
石桥的传说
非遗进校园
张家畈新村
黄巢
游戏
东安屯有我辽阔的往事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