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观察

2015-01-15马惠昇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临床观察

马惠昇等

【摘 要】 目的:分析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作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222%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与功能改善评分方面,观察组(382±41)分优于对照组(296±38)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Q量表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针灸加推拿”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单纯的针灸治疗方法更具优势,有深化研究的必要,应加大临床应用以及推广力度。

【关键词】 针灸;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8-02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不仅症状复杂,而且迁延难愈,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现阶段仍旧以保守疗法为主[1]。笔者选取180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观察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患者分别为62例、118例;年龄40~72岁,平均(474±141)岁;病程05~17年,平均(75±39)年。基于随机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作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符合1993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前14d内接受过药物治疗、理疗以及针灸治疗等;②耳源性眩晕患者、眼源性眩晕患者、高血压患者、贫血患者等。

14 治疗方法

141 针灸疗法 找准颈部压痛点,使用28号针,进针深度为10~15寸进针,进针时使针尖略微朝向患者脊柱。采用平补平泻操作手法,借助捻转以及提插使其得气,使针感能够蔓延至上臂、肩部甚至脊柱下方。针刺结束后可对局部做温灸处理。施针大椎穴时,使用2寸毫针进行直接刺,具体操作时针尖微斜向上,深度控制在10~15寸之间,于局部形成酸胀感,并向患者头部等有效扩散。其他腧穴全部采用平补平泻法,通过力度适宜的提插捻转动作使之得气,还可辅以温灸,从而起到舒筋活络以及驱寒镇痛的效果。留针时间均控制在20~30min之间,1次/d。

142 推拿疗法 要求患者保持坐位,推拿人员站在患者身后,掌根部适当发力按揉肩中前穴、风池穴、肩井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轮换进行,反复数轮。再对患者颈椎两侧进行按揉,由上至下,反复按揉15遍左右。然后借助捏法对患者颈肩部肌肉以及上肢部肌肉进行放松,时间控制在5min左右。再提拿患者颈后以及颈部两边的肌肉。随后对患者依次施行颈项部拔伸旋转法、端提颈椎法、颈椎斜扳法。最后,提拿揉按患者两侧肩井,振击大椎以及叩打肩背,至此整个按摩流程结束。

15 疗效判定

151 治疗效果 痊愈:既有症状全部消失,肌肉力量完全恢复,颈及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可以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显效:既有症状有所减轻,颈及肩背疼痛程度有所减轻,颈及肢体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既有症状维持原样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2 功能改善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3]。总分44分,评价项目及对应分数如下:①眩晕16分;②颈肩痛4分;③头痛2分;④日常生活和工作14分;⑤心理和社会适应8分。收集治疗前后的各自评分,然后计算出改善指数,改善指数为治疗后、前评分之差与治疗后评分的比值。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222%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382±41)分优于对照组的(296±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MPQ量表评分比较 MPQ量表各项指标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摘 要】 目的:分析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作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222%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与功能改善评分方面,观察组(382±41)分优于对照组(296±38)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Q量表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针灸加推拿”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单纯的针灸治疗方法更具优势,有深化研究的必要,应加大临床应用以及推广力度。

【关键词】 针灸;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8-02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不仅症状复杂,而且迁延难愈,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现阶段仍旧以保守疗法为主[1]。笔者选取180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观察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患者分别为62例、118例;年龄40~72岁,平均(474±141)岁;病程05~17年,平均(75±39)年。基于随机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作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符合1993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前14d内接受过药物治疗、理疗以及针灸治疗等;②耳源性眩晕患者、眼源性眩晕患者、高血压患者、贫血患者等。

14 治疗方法

141 针灸疗法 找准颈部压痛点,使用28号针,进针深度为10~15寸进针,进针时使针尖略微朝向患者脊柱。采用平补平泻操作手法,借助捻转以及提插使其得气,使针感能够蔓延至上臂、肩部甚至脊柱下方。针刺结束后可对局部做温灸处理。施针大椎穴时,使用2寸毫针进行直接刺,具体操作时针尖微斜向上,深度控制在10~15寸之间,于局部形成酸胀感,并向患者头部等有效扩散。其他腧穴全部采用平补平泻法,通过力度适宜的提插捻转动作使之得气,还可辅以温灸,从而起到舒筋活络以及驱寒镇痛的效果。留针时间均控制在20~30min之间,1次/d。

142 推拿疗法 要求患者保持坐位,推拿人员站在患者身后,掌根部适当发力按揉肩中前穴、风池穴、肩井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轮换进行,反复数轮。再对患者颈椎两侧进行按揉,由上至下,反复按揉15遍左右。然后借助捏法对患者颈肩部肌肉以及上肢部肌肉进行放松,时间控制在5min左右。再提拿患者颈后以及颈部两边的肌肉。随后对患者依次施行颈项部拔伸旋转法、端提颈椎法、颈椎斜扳法。最后,提拿揉按患者两侧肩井,振击大椎以及叩打肩背,至此整个按摩流程结束。

15 疗效判定

151 治疗效果 痊愈:既有症状全部消失,肌肉力量完全恢复,颈及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可以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显效:既有症状有所减轻,颈及肩背疼痛程度有所减轻,颈及肢体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既有症状维持原样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2 功能改善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3]。总分44分,评价项目及对应分数如下:①眩晕16分;②颈肩痛4分;③头痛2分;④日常生活和工作14分;⑤心理和社会适应8分。收集治疗前后的各自评分,然后计算出改善指数,改善指数为治疗后、前评分之差与治疗后评分的比值。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222%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382±41)分优于对照组的(296±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MPQ量表评分比较 MPQ量表各项指标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摘 要】 目的:分析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作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222%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与功能改善评分方面,观察组(382±41)分优于对照组(296±38)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Q量表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针灸加推拿”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单纯的针灸治疗方法更具优势,有深化研究的必要,应加大临床应用以及推广力度。

【关键词】 针灸;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8-02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不仅症状复杂,而且迁延难愈,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现阶段仍旧以保守疗法为主[1]。笔者选取180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观察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患者分别为62例、118例;年龄40~72岁,平均(474±141)岁;病程05~17年,平均(75±39)年。基于随机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作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符合1993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前14d内接受过药物治疗、理疗以及针灸治疗等;②耳源性眩晕患者、眼源性眩晕患者、高血压患者、贫血患者等。

14 治疗方法

141 针灸疗法 找准颈部压痛点,使用28号针,进针深度为10~15寸进针,进针时使针尖略微朝向患者脊柱。采用平补平泻操作手法,借助捻转以及提插使其得气,使针感能够蔓延至上臂、肩部甚至脊柱下方。针刺结束后可对局部做温灸处理。施针大椎穴时,使用2寸毫针进行直接刺,具体操作时针尖微斜向上,深度控制在10~15寸之间,于局部形成酸胀感,并向患者头部等有效扩散。其他腧穴全部采用平补平泻法,通过力度适宜的提插捻转动作使之得气,还可辅以温灸,从而起到舒筋活络以及驱寒镇痛的效果。留针时间均控制在20~30min之间,1次/d。

142 推拿疗法 要求患者保持坐位,推拿人员站在患者身后,掌根部适当发力按揉肩中前穴、风池穴、肩井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轮换进行,反复数轮。再对患者颈椎两侧进行按揉,由上至下,反复按揉15遍左右。然后借助捏法对患者颈肩部肌肉以及上肢部肌肉进行放松,时间控制在5min左右。再提拿患者颈后以及颈部两边的肌肉。随后对患者依次施行颈项部拔伸旋转法、端提颈椎法、颈椎斜扳法。最后,提拿揉按患者两侧肩井,振击大椎以及叩打肩背,至此整个按摩流程结束。

15 疗效判定

151 治疗效果 痊愈:既有症状全部消失,肌肉力量完全恢复,颈及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可以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显效:既有症状有所减轻,颈及肩背疼痛程度有所减轻,颈及肢体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既有症状维持原样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2 功能改善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3]。总分44分,评价项目及对应分数如下:①眩晕16分;②颈肩痛4分;③头痛2分;④日常生活和工作14分;⑤心理和社会适应8分。收集治疗前后的各自评分,然后计算出改善指数,改善指数为治疗后、前评分之差与治疗后评分的比值。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222%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382±41)分优于对照组的(296±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MPQ量表评分比较 MPQ量表各项指标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猜你喜欢

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临床观察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