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研究

2015-01-14陈自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培养机制社会责任感

摘要: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责任动力机制、责任心理机制和责任能力机制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明确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体系、主体性的教育方法、务实有效的社会实践、科学的社会责任培养制度、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养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机制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1]“规定”、“使命”、“任务”指的就是人的社会责任。党的十八大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责无旁贷。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其培养应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

青少年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个人需求是责任感生成的内在动力;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是责任感生成的自觉意识和心理认同;个体身心的成长、道德辨别能力和责任意志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基础。相应,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心理机制和能力机制三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方面。

1.动力机制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自我需要是人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最根本动力。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有很多,诸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以及成就人生的自我实现需要等。青少年学生知识水平高,道德的学习和内化能力强,自我实现愿望强烈,相比较低层级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难度更大,青少年学生对其追求的渴望也更为迫切和强烈。社会责任感是与人的心理认知、价值信念、情感意志等紧密相连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青少年学生对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能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行动,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也就是说,是展开和发展社会责任感这种高级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2.心理机制

“责任认知是指认知者对于特定情境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感知、归因、评估和推断的过程。责任认知的核心是作出某人对某事是否应承担责任以及应承担何种责任的判定。”[3]学生如果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社会的整体发展,自觉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就是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正确的认知,这种认知将内化为他们固化的情感体验,并外化为责任行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的社会责任情感是主体对习得的社会责任认知的认同感,隐含着社会责任主体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评判准则,是一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态度体验。青少年学生具有了积极的社会责任情感,就有助于其坚定责任意志和内化责任认知。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互为条件,相互反作用促进,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3.能力机制

能力机制是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必要条件,它使动力机制和心理机制发挥作用并实现目标有了可能性。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内在能力机制包含三个重要方面。一是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对自己的生理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能使青少年学生更加深刻地分析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明白承担社会责任是自己的必然使命。二是道德辨别能力。道德辨别能力越强,青少年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就越深刻,理解就越透彻,越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责任意志。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主体随意而为的行动,必定是内心理性考量的结果。具有责任意志的责任主体其行为不受外来的权威支配或规范强迫,而完全是出于“内心法则”,所以责任意志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能力。

二、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养机制

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发挥责任感生成的内在机制的作用,还需要从外部的责任教育入手,发挥外在培养机制的作用。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而确定的责任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制度、途径等各方面的协同一致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养机制。

1.完善的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内容体系

完善的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内容体系可以使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作为公民,青少年学生应具有一般公民的社会责任。同时,青少年学生又不同于一般的公民,他们综合素质高,是公民中的先进分子,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理应承担更为丰富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没有个人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对自己负责是有效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责任主要包括珍惜自己生命,维系自己身心健康,做好学生本职工作,树立远大理想,确定科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奋斗等。其次是对家庭的责任。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和成长成才的第一学校,青少年学生不仅承载着自我发展和对奉献社会的理想,也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体贴和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团结、为家里做应有贡献是青少年学生对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再次是对他人的责任。青少年学生要本着诚信、友善、仁爱的原则与他人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第四是对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青少年学生必然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习俗、法律制度、道德规范,自觉关注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努力参与解决等是学校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最后是对国家的责任。每个“社会人”都不可能脱离“国家”这一共同体而单独存在。青少年学生应深切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勇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能量。endprint

2.主体性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方法

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是当代社会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典型特征。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突出社会目标和统一性的要求,忽略人的个体发展目标和个性要求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者需正视问题,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同时,尊重和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目标追求。主体性的德育工作方法有多种,针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三种方法值得尝试。一是情景体验教育法。教师根据既定的责任感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科学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在情景训练中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情感,端正他们的行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有效提升。二是自我教育法。学校、社会、家庭等一切外在的教育形式都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外部条件,而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是他们培养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因素。学校应以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内容为依据,教育青少年学生科学而全面地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自我教育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持续地自我学习与实践,勤于自我反省与反思,适时自我改造,以不断地发展、完善和超越自我。三是民主、互动教育法。通过提倡教育环节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激励交流和辩论,鼓励创新和求异,反对教育的单一性、专制性和一味的求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3.务实有效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列宁曾说:“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4]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社会责任认知、情感和意志只有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以具体的、稳定的和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来,才能真正达到统一。青少年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从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青少年学生只有深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消极方面,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科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5]学校要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与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技术服务、思想宣传、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活动,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强化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决心和意志。二是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科学开展劳动实践课。通过有组织地安排日常生活劳动,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勤工俭学等,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类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责任意识。三是鼓励学生参加敬老助残、义务帮扶、爱心捐赠、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团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和爱祖国、爱社会、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4.科学的社会责任培养制度

鲁洁教授曾鲜明地提出了德育是制度性活动的主张。她指出:“教育本身就是制度性的活动,作为教育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自然也是制度性的活动。”[6]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激励或约束。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制度要能够满足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真正体现他们共同的意愿,激励他们积极追求进步,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一要建立责任行为奖惩制度。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个性需求和行为特点,多角度、全方位对他们的责任行为施加影响,控制和引导他们的行为朝着服务、奉献社会的目标前进。二要建立先进责任行为典型评选和宣传制度。先进典型可以绕过毫无生气的理论灌输,通过活生生的感人行为让青少年学生自己感受责任的含义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光荣。学校有必要在原有的“评优评先”内容中增加对社会责任行为的评比,选出一些责任意识较强、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为典型,予以表彰。同时通过网络、展板、事迹报告会、主题学习班会等各种形式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激励作用。三要建立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重视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道德氛围,并为行使这种权利和营造这种道德氛围创建各种平台与提供制度保证,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利他、协作、互助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关心、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意识。学校要明确学生可以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内容,如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活动组织等,并作出具体参与方式的规定,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5.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迹最深刻,保持最牢固,最易构成稳定的认识结构。作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现与外化的校园文化,能够使生活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营造一种全方位的良好环境氛围。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激发其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青春能量的决心意志。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大力弘扬仁、义、礼、孝、忠、信、毅、恕等传统文化精神,对于青少年学生思考和消除当今世界自私自利、物欲至上、诚信缺失、恶性竞争等责任缺失的现象,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学校应注重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完善青少年学生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道德素养,促使其坚定自我发展、服务祖国和人民的信念。三要在校园内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强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不遗余力地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道德力量,逐步在校园里形成崇尚负责、鄙视不负责的良好氛围,使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况志华.责任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王艳秋.谈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9).

[6] 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陈自龙(1981-),男,河南南乐人,河南工程学院团委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生培养机制社会责任感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