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峥扔掉光环上路

2015-01-13史志文

东方电影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徐峥喜剧

文/史志文

徐峥扔掉光环上路

文/史志文

再早些时候,徐峥是演员;然后三年前,他成了导演;没过多久,他又成了中国单片票房最高的导演。速度之快,徐峥始料未及,好在,他没有因此乱了方寸。

三年前《泰囧》上映,为了配合宣传,我们在上海影城见到了徐峥。当时的他,满脑子都在应付媒体关于“新导演”的问题,甚至直到采访结束,才想起来和我们用上海话聊了几句天。三年后,因为《港囧》即将上映,我们又一次在上海见到了他。这一次,见面的地点换成了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距离上海影城不足一百米。如果不是徐峥身上那件印有“囧”字的T恤,一切似乎都恍如昨日。坐在我们对面的徐峥,好像还是三年前那个徐峥,对电影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开得起玩笑,还可以表情很严肃地说一些很不严肃的俏皮话。但似乎,又多了一些新的感觉。他说,他把《港囧》做成了一部全新的电影。三年来,他尽全力让自己不被光环效应束缚住手脚,甚至不惜为此弃用当年《泰囧》的成功哲学。他很高兴没有被光环的光芒照得迷失了方向,反而借着它认清了自我。所以,当那个光环在不久前终于离开他时,他可以很淡定地发去贺电,接着瞄一眼《港囧》全国路演的计划,然后长出一口气,轻装上路。从一个新导演到一个好导演,在经历过现实中的“囧途”之后,徐峥的前路,一片光明。

没有压力,更有动力

有时候,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是件挺主观的事情,或者说,所有的艺术品其实都是这样。你很难评估它的艺术价值,于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商业价值就自然而然成了人们衡量其价值高低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于电影,自然就是票房了。《泰囧》的高票房在当时可谓是“现象级”的,考虑到徐峥又是新导演,那种对市场和观众的冲击力自然是巨大的。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说,“徐峥站上了中国电影的神坛”,而关于他和《泰囧》的一切,也因此都被放大了。记得那个时候,徐峥走到哪里都会被问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就像他自己说的,头上突然多出来一个光环,背后突然被人贴上了一张标签。他知道自己无力摆脱也不可能摆脱,于是只能带着它们继续前行。而这种效应的影响力,甚至在三年后的今天,依旧在发酵。今年的4月18日,华语电影新焦点推介盛典在北京举行。当晚的活动现场,聚集了多部今年的热门电影,包括《左耳》《何以笙箫默》《横冲直撞好莱坞》等等。不过,这些影片的风头全部被徐峥的《港囧》抢走了。毫无悬念地,这部徐峥打造的“囧品牌”下的最新作品,拿走了当晚最大的奖项——年度最受期待影片奖。可见,无论是业界还是市场,都对徐峥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充满期待。而这对于徐峥而言,压力不小,谁都知道“期望越大就有可能失望越大”的道理。不过,当晚的徐峥还是很给主办方面子的,“感谢大家对《港囧》的认可,希望我们的票房可以超过《速度与激情7》”。台下掌声雷动,没错,大家要的,就是希望徐峥能够重新走上神坛。在国产影片与好莱坞大片打得如此不可开交的当下,所有人都希望徐峥可以再造一个神话。那个时候,徐峥和《港囧》几乎是站在悬崖边上的。

所幸,《捉妖记》适时地替徐峥解了围。许诚毅用制作“史瑞克”的方法炮制出来的“小胡巴”,成功超越了《速度与激情7》,让华语片在票房榜上重新领跑。徐峥在《捉妖记》票房超越《泰囧》的当天特意制作了一张祝贺海报。那一刻,他是真的松了一口气。“我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你知道,被标签化是一件挺烦人的事情,你又不能当它不存在,但是一旦被贴上,它好像会吃掉你其他所有的内容,好像我就只是一个中国票房最高的导演。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全部。所以,当这个标签被拿掉了之后,我和大家的心态都会变得好一点。”《泰囧》之后,面对纷至沓来的合作意向,徐峥有一点“受宠若惊”。面对“焦急”的市场需求,这次,反倒是徐峥一点都不着急了。“我觉得慢一点挺好的,不会急功近利。”三年的时间,他慢慢摸索新电影的发展方向,也慢慢地想明白了票房这件事。“其实从产业的角度来讲,票房和我个人的成绩其实没什么关系。我只是在一个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做了一部能够触碰到这个数据的电影。那么三年后,我们做了一部为暑期档量身订制的全家欢类型的电影,那么一旦做对了,我们仍然有可能再一次触碰到这个数据。因为我们的银幕数增加了,观影人次也增加了将近一倍,那票房可不就得翻翻了。我相信随着市场的不断增容,这些纪录是会被不断超越和更新的,这次《捉妖记》(拿到最高票房)我看大家就没有觉得那么新鲜了,这是件好事。”

当然,电影终究还是要迎来上映的日子,徐峥也终究还是要面对观众殷切而期盼的目光。虽然如今的他已经比三年前的自己拥有了更多的经验,但在他看来,这仍然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他不再是一个“新导演”就迎刃而解。他很清楚自己即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情形。“每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的问题,这次在香港的拍摄,总体来说还是挺顺利的。《港囧》遇到的问题反而是宣传和营销方面的。因为大家很期待这部作品,但它其实又是一部很不一样的作品。我需要让大家慢慢来了解这件事情,处理好大家对这部影片的预期,这是很伤脑筋的。”

我觉得中年危机其实面对的问题都是一些终极的人生问题。比如,我们怎么样生活才是快乐的,怎么样才算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这些问题对观众来说是很重要的。

《港囧》不是《泰囧2》

徐峥不在意自己做不做“票房第一”,但观众毫无疑问是在意的。他们的要求也很简单——《泰囧2》。这也是徐峥为什么会伤脑筋的原因,因为《港囧》从一开始就不是《泰囧2》。 “拍《泰囧》的时候,我还不够熟练。最后‘有些人在徐朗的眼里活得不成功,不代表他们活得不快乐’这样一个主题没有体现出来,或者说电影本身讨论得还不够。所以这一次,我很希望在这一主题上有所升华。”

另起炉灶,徐峥首先要把目的地给定下来。“当时我的确也考量过《泰囧2》的可能性,但是最终还是决定换一个地方。对于地点的选择,首先要接地气,得跟咱们老百姓有点关系。就像我当初选择泰国,就是觉得那里和中国人民还是有点关系的,因为你很容易就能去。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香港,而且我们对香港的情感是更深厚的。”

徐峥是70后,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香港流行文化的黄金时期,因此,他自认受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这也更加强了他想让故事发生在香港的意愿。“我觉得香港(流行文化)代表了我们的青春期。那个时候,港产片、粤语歌都代表着我们的一段记忆。我记得当年我看《英雄本色》的时候,印象特别深,是用录像带拷来拷去的。那个时候看的感觉真的挺震撼的,第一次看到原来中国的演员也可以这样耍帅。包括那时候的好多粤语歌,我不断地学,跟着哼唱,追一代代的歌星。那是很有情感记忆的一段时光。”作为导演,徐峥尽情释放着自己年轻时对香港流行文化的追忆,而作为主演,他的角色徐来也是一样。人到中年,因为对初恋的难以忘怀,驱使他来到了香港和她见面。在他的身上,徐峥要完成在《泰囧》时没能充分达成的情感升华。“我一开始的想法很纯粹,就是讲一个人去和他的初恋约会的故事。后来我在看了村上春树的《袭击面包店》后,知道了心理学上有一种讲法叫做‘心理未完形’,就是没有完成的愿望,会让人有很大的想要去实现它的动力。于是,我就希望能够更深层次地对这次约会产生的动因进行一点挖掘和分析。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带着对过去的一种不完美的记忆上路,有的时候人跟痛苦在一起,比去解决问题要容易。因为你不去解决,你就懒在那里。你要去解决,你就必须要克服困难,去抵御内心极大的恐惧,甚至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么徐来就是想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从《泰囧》到《港囧》,从徐朗到徐来,徐峥电影里的主人公似乎都一定程度上遇到了中年危机。前者因为工作忽视了家庭,后者则因为内心对初恋的骚动甚至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徐峥否认了这两位男主角的故事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但他也承认自己的确遭遇过中年危机。他认为人在中年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对人生最终极的拷问。“我中年危机来得比较早,二十多岁就来中年危机了(笑)。我觉得中年危机其实面对的问题都是一些终极的人生问题。比如,我们怎么样生活才是快乐的,怎么样才算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这些问题对观众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一路走来,正好我也到中年了,那么就形成了一些我对中年危机的理解。我希望这部电影对70后、85前的这批观众能够有所触动,市场里不应该只有‘小鲜肉电影’‘小妞电影’,也应该有面向中年人的电影。”

喜剧要换一种玩法

和《泰囧》靠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病毒视频”不同,《港囧》的宣传又换了很多花样。比如说在全国范围内做多场校园行,和某金融APP合作推出下载送电影票的活动,以及徐峥亲自去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这些新玩法,都是三年前徐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现在你要做一部电影,所有的宣传都在手机上了,工作量非常大。我的手机里,每天十几个群24小时在那里响。还有,参加真人秀其实真的很累,我很希望以后可以不用这样(做宣传),因为这本身和电影没什么关系。有了这次的经验,我很希望能够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团队和机制,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还是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吧,就当‘拓荒’吧。”

市场营销方面的新玩法让徐峥有些不适应,但是对喜剧形式和表现上的探索,他倒是乐此不疲。《港囧》,作为徐峥对喜剧的又一次探索,同样包含了许多新玩法,比如飞车、爆破、跳楼……“喜剧很难做,不能只把观众逗乐,应该有一个好的故事。真正的喜剧,应该是在笑过以后,让人的内心有一丝感伤。所以这一次,我们对喜剧做了一定的升级,它不光只有搞笑的成分,还融入了一些动作、青春和怀旧等等的元素,当然外包装可能还是一个可看性比较强的商业电影。”

很多人都反应《港囧》的预告片不如正片精彩,主要表现在预告片并不如大家想象中那样能惹人发笑。这恰恰是徐峥的用意之一,他理解的喜剧,不只是能让人发笑而已。“《港囧》当然还是一部喜剧,但是我所理解的喜剧未必是多么搞笑的。我所理解的喜剧,就是让观众看到他所期待的结局,并且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当然,这里面必须要有值得人发笑的东西,但是这和过去一味地搞笑是不一样的。”为了完成《港囧》向“徐氏喜剧”的转型,徐峥在拍摄过程中甚至甘愿不断舍弃笑点,来降低其搞笑的效果,希望能够达到一种更为平衡的状态。“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平衡的概念,我希望观众能够始终处在狂笑和严肃之间,而不是因为某一个极端的状态影响了他们对电影本身的感受。”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徐峥玩得最“过火”也最直接的,就是对演员阵容进行大规模地调整。当然,这也最符合徐峥对一部新电影的设定。

没有了黄渤和王宝强,徐峥找来了包贝尔;没有了范冰冰,徐峥找来了赵薇和杜鹃。从《泰囧》的“三人行”,到如今《港囧》的“四人组”,徐峥自信地表示,对这个全新的故事而言,人员的更替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缺失。“如果我今天拍的是《泰囧2》,我没有继续找黄渤和王宝强,那可能会是一种缺失,但这是一个新的故事。当然,观众可能的确很喜欢我们三个人搭档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或是喜剧效果,那么以后如果我做别的故事,看看能不能把这种感觉找回来。”至于为什么要找这几位演员,徐峥也一一给我们做了解答。“包贝尔有他自己的特点,他和宝强是很不一样的,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人群。宝强代表的可能是草根文化,包贝尔则更像城市里的小青年。他是蛮有追求的一个人,有很高的天赋和悟性。杜鹃的角色一开始找了很多人,到后来我都有点绝望了。后来看到杜鹃了以后,我觉得杜鹃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你有点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会让你和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距离感。作为徐来心中对初恋的想象,杜鹃的气质非常合适。至于赵薇,我请她吃了一顿饭,然后就把她忽悠来了。其实赵薇的角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一号,不是爱情电影里贯穿全片的女一号,她在里面的作用更像是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前有范冰冰,后有赵薇,很多人都怀疑徐峥是否有“还珠格格情结”。面对这个问题,徐峥乐了。“我还真没有‘还珠情结’,还是因为角色合适啦。你看上一部戏,王宝强所面对的范冰冰,我觉得是非常适合的。这次因为是一个‘大房’的角色,赵薇身上那种憨态可掬又不失生活智慧的气质特别符合这个妻子的角色。”

竭力摆脱《泰囧》的桎梏是徐峥想借《港囧》实现的目的。有些东西的确需要改变,当然也有一些,比如“囧”系列的内核,在徐峥看来,是他继续将坚持的东西。“我觉得这些所谓的‘囧’的电影,都是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困境开始,观众和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定比例的笑点,但最终的目的是要看主人公是否因此作出了改变。我觉得之后不管我拍什么‘囧’,都会先找到一个我可以表达的主题和内容,再去结合地点。不然就真的成了观光旅游片了。”

猜你喜欢

徐峥喜剧
“初创”杯喜剧大赛
杯具们的喜剧
徐峥:理财不““囧”
爆笑喜剧
那些年,追逐爱情的女汉子
动物天生都是喜剧明星
动物天生都是喜剧明星
宁浩《玩命》纯喜剧 徐峥黄渤变互助
《人在囧途》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