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岛用文字重建家园

2015-01-12

时代人物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诗坛朦胧诗北岛

上榜理由:在“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时,他放声呐喊;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年代,他尝试用文字重建家园。他把一生献给了文学和祖国,奏响了自由与表达的悲壮乐章。他的诗歌感动了同胞也感动了世界,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

今年的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将最高荣誉、国际诗歌界最权威的奖项之一“金花环奖”授予中国诗人北岛。在这之前,他曾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阿格那 国际诗歌奖,几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被美国艺术学院授予终身荣誉院士。

40年前那句“我不相信!”振聋发聩,撼醒了茫茫黑夜中沉睡的人们。这首《回答》被视为“以孤篇压倒当代”,27岁的北岛被推上中国诗坛,成为偶像。“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朦胧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朦胧诗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10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有人这样评价朦胧诗和北岛的存在。

北岛1989年离开中国,此后的6年里搬了15次家,分别在7个国家居住过。从西柏林到莱顿,从巴黎到纽约,世界于他曾是一片狂乱的汪洋,漂流了许久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了家了。

“是笔在这绝望中开花,是花反抗着必然的旅程。”在北岛漫长的旅程中,陪伴并且鼓励他的,仍是笔耕不辍的文学信仰。他的诸多作品,勾勒出一个“北方沉默的岛”,看似平静,实则汹涌。除却诗集,散文集《青灯》《午夜之门》《蓝房子》《时间的玫瑰》更是用一种平淡、轻松的口吻记叙了北岛的经历和思绪甚至缅怀,即使笔法简单,但仍有回味,自然而然流淌出北岛的真诚、独特、达观。相较早期的诗歌而言,这大概是北岛的一种涅槃。

2007年,58岁的北岛在香港留下,试图在这个汉语与英语的夹缝中制造生機。“回乡之旅又是迷失之旅,那个地理上的家早就不在了。”但精神上的家园是从未坍塌的,北岛觉得,作家这行当的好处,正是可以用文字重建家园,重建一个业已消失的世界。

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原本教的是诗歌写作,后转为诗歌翻译与欣赏。除了教书,他在中文大学主要负责每两年一届的香港国际诗歌节,并主持“国际诗人在香港”的诗歌推广项目。他规劝香港年轻人通过诗歌,在高压的现世中寻找精神家园。写作,办刊物,通过一系列诗歌活动改变香港的文化生态,并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所贡献,是北岛如今的心愿,也是北岛带给香港的礼物——他希望在香港这个中文缺失的土壤中播撒种子——实现中文复兴的可能,他要让诗歌成为香港日常的精神生活方式,从而抵达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

他说,关于“全球化”,应该至少有两条线索去理解,一种是权力与资本共同瓜分世界的全球化,还有一种是语言和精神的种子在风暴中四海为家的全球化。他希望通过知行合一的自身努力,让年轻的读者看到后一种全球化的可能。

身处香港,北岛并没有放弃对故乡的“眺望”。这个温文尔雅、形同老教授的人的眼神里,既有作为诗人的清朗,又有些流浪者的忧郁,更有类似于哲学家的思辨。

在他看来,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民族的命脉要靠文化和文字来传承。文学的变革,是改变过去、此刻与未来的所有大门的钥匙。而他时刻正手握这把联通过去和未来的钥匙,他抱持一颗不变的赤子之心,不断呐喊,从未妥协和放弃。这是作为一个作家,北岛放置在自己肩膀上的责任。

猜你喜欢

诗坛朦胧诗北岛
我眼中的北岛
刘良玉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睡吧,山谷
祝贺彭城女子诗社成立(新韵)
老来学艺
北岛《回答》:理性姿态的思考,掷地有声的回答
浅谈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
国际诗坛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