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腺淋巴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与病理学对比研究

2015-01-10高转转张良西

科技视界 2015年34期
关键词:内见团块腮腺

高转转 何 静 刘 莹 江 峰 张良西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安徽 芜湖241001)

腮腺腺淋巴瘤是来源于上皮组织和腺淋巴组织的良性肿瘤,是口腔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数人是因为在颈部或腮腺区摸到包块,或者颈部明显肿大影响到日常生活及个人美观,来医院就诊。近年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已广泛运用于其检查,成为腮腺良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1]。一旦确诊,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0例腮腺腺淋巴瘤共112个病灶的病理及声像图资料,探讨其声像图表现及病理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80例均为我院2012年8月~2014年10月住院的腮腺肿瘤患者,经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术后病理组织证实为腮腺腺淋巴瘤。男性65例,女性15例,年龄27~83岁,平均(59±12)岁。 肿块单侧单发59例,单侧多发5例,双侧16例,共112个病灶,最大的约64mm×32mm,最小的约 13nn×7mm。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MyLab90超声诊断仪,LA523变频线阵探头,频

率7.5MHZ-10MHZ。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必要时嘱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充分暴露颈部及病灶区。超声检查对病灶部位、病灶周围组织及对侧腮腺采用连续多切面滑行扫查,尤其是病灶区。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是否增强等指标,同时观察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根据Alder血流信号分级标准[2],将肿块血流分为四级:0级为肿块内未见到血流信号显示;I级为少量血流,肿块内见1-2个点状血流信号;II级为中等量血流信号,内见3-4个点状血流信号或一条管壁清晰的血管;III级为丰富血流,肿块内见4个以上点状血流或2条管壁清晰的血管。

1.3 病理学检查

将手术切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采用苏木青-曙红染色液,运用HE染色法,将原始组织放大200倍,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织细胞的结构层次,对肿块组织进行分型,同时观察肿块包膜外是否浸润。

2 结果

2.1 超声检出112个病灶的声像图表现为:(1)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共104个,不规则形8个;(2)肿块呈混合性中等回声34个;低回声78个;(3)边界清楚103个,边界不清9个;(4)有完整包膜63个,包膜不完整37个,无包膜12个;(5)后方回声增强97个,后方回声无增强15个;(6)内见条索状分隔回声,呈蜂窝状59个,内见不规则暗区26个,回声似肿大淋巴结27个。根据Alder血流分级标准将团块内部及周边红蓝相间彩色血流的多少进行分级并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对照,结果见表1。

2.2 术后病理组织分型及相应声像图表现对照见表2。I型:以上皮组织为主型26个病灶,声像图表现为肿块体积相对较大,多呈类圆形或

表1 血流级与病理组织学对照

椭圆形实液混合性团块,多数边界尚清,部分有完整包膜,呈中等回声,内见不规则暗区,多数后方回声增强,血流信号较丰富(见图1A);II型:为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混合型59个病灶,声像图表现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团块,大部分边界清楚,部分包膜不完整及少数病灶无明显包膜,大多数以低回声主,其内见多条线状高回声分隔带,呈蜂窝状,少部分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大部分血流信号较丰富(见图1B);III型:以淋巴组织为主型27个,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团块回声似肿大淋巴结回声,多为椭圆形,边界清楚,大部分有完整包膜,以中低回声为主,部分后方回声增强,周边及内部见树枝状血流信号(见图1C)。相应的病理组织学特点见图1D、1E、1F。

表2 病理分型与声像图表现对照

图1

A.腮腺腺淋巴瘤Ⅰ型声像图表现椭圆形,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呈中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不规则暗区,后方回声增强,血流信号显示为Ⅱ级;图B腮腺腺淋巴瘤Ⅱ型声像图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右完整包膜,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分隔线,后方回声增强,血流信号显示为Ⅲ级;图C腮腺腺淋巴瘤Ⅲ型声像图表现为椭圆形,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呈中低回声,后方回声略增强,血流信号显示为Ⅰ级;图D腮腺腺淋巴瘤Ⅰ型病理组织图显示以上皮组织为主;图E腮腺腺淋巴瘤Ⅱ型病理组织图显示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图F腮腺腺淋巴瘤Ⅲ型病理组织图显示以淋巴组织为主.

3 讨论

腮腺腺淋巴瘤是涎腺组织常见的良性肿瘤,又称为乳头状囊腺瘤,位居腮腺良性肿瘤第二位,多发生于腮腺浅叶及下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有吸烟史者。腺淋巴瘤可表现为多灶、双侧及术后复发少的发病特点。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团块有消长史是腺淋巴瘤较突出的临床特点,且恶变率极低[3]。

本研究中男性占81.3%,明显多于女性,且多为中老年男性与文献报道一致。但本组病灶多为单测,单发,与文献报道不相符,可能与样本含量少及搜集样本范围局限有关,有待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据有关文献[4]报道腮腺腺淋巴瘤的声像图具有特征表现: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团块,边界清晰,包膜光滑、完整;由于其内腺样组织较多,多呈中等混合回声或低回声接近无回声,内可见条带状分隔,呈蜂窝状,内可见不规则暗区,以不均匀囊实性多见,多数团块后方回声增强,血流信号较丰富等。本研究中腺淋巴瘤声像图特征与其基本一致,但需要与腮腺囊肿进行鉴别,后者探头挤压可见团块变形,边界清晰,内部为液性无回声暗区,无分隔带,内部透声良好,CDFI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同时需与多形性腺瘤鉴别,多形性腺瘤一般分为三型:实质型、囊肿型、混合型,特别要与囊肿型相鉴别,后者除具有良性肿瘤的一般声像图特征外,同时表现在无回声区内见漂浮的点状强回声,后伴声影,彩色血流显示肿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周边血流信号呈“提篮状”[5]。

根据病理组织学研究发现腮腺腺淋巴瘤由上皮组织和腺淋巴组织构成,对本组80例患者112个病灶送病检,并对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术前声图像对比研究发现:(1)以上皮组织为主型的腮腺腺淋巴瘤的上皮组织细胞呈乳头状、腺样、囊样,声像图多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混合性中等回声肿块或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部分有完整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大多数后方回声增强,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不规则暗区,是由于腺上皮组织分泌物多为液性成分,因无正常导管系统排出而淤积所致;(2)上皮组织和腺淋巴组织混合型的腮腺腺淋巴瘤,由于上皮细胞分为两层,内层细胞呈高柱状,基底层细胞呈立方状,因此双层上皮细胞之间形成多个囊腔,同时囊腔之间有淋巴间质组织,声像图表现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团块,边界清楚,大部分包膜光滑、完整,多数呈中低回声或低回声接近无回声,内见条带状回声分隔,呈蜂窝状,大部分后方回声增强,个别病灶内可见滚动的点状强回声光点,后无声影,是由于腺管和囊腔内通常含有嗜酸性分泌物或无定形物,可形成胆固醇结晶所致;(3)以腺淋巴组织为主型,淋巴样组织中出现轻度或局灶性纤维变性,超声表现多为椭圆形的团块,边界清楚,表面欠光滑,极少数无包膜,呈中低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多数后方回声增强等,与有关文献 报 道 相符[3-4,6]。

不论是病理组织学还是超声声像图表现,良性肿块血供较少且呈规律分布,恶性肿块血供较丰富,分布紊乱。本组研究显示腺淋巴瘤血流多在Ⅱ级~Ⅲ级,是由于病理组织显示上皮组织和腺淋巴组织内见间质,间质内分布大小不等的血管,间质越多,被膜内外及间质内血管越丰富,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可见红蓝相间的树枝状彩色血流信号,与文献报道相一致[6]。本组研究中团块内多未见点状钙化强回声,个别病灶内见点状强回声钙化,与相有关文献报道相一致[6]。

综上所述,腮腺腺淋巴瘤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多样复杂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声像图表现的基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腮腺腺淋巴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腮腺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1]熊华花,李泉水,孙燕花,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其病理学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6,3(3):166-168.

[2]DLER DD,CARSON PL,RUBIN JM,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J].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3]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M].6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18-219.

[4]胡新娥.23例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3):24-249.

[5]舒丽,尹彦玲,周贵明.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2):204-206.

[6]赵莉莉,史无例,董绍忠,等.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4):15-18.

猜你喜欢

内见团块腮腺
猫抓病淋巴结炎超声造影表现1例
前纵隔未分化梭形细胞肉瘤1 例
通道压裂支撑剂团块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宫内宫外同时妊娠、宫外妊娠漏诊1例
含铁尘泥自还原团块固结机理及强度劣化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冷轧酸再生团块破碎机堵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超声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