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与创新商业化关系研究

2015-01-09杨彤骥杨红玉

现代情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商业化基础

杨彤骥+杨红玉

〔摘 要〕本文将企

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以吸收能力?平衡能力为调节变量重点研究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创新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假设理论研究

模型?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管理;

吸收能力;创新商业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6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0821(2014)01-0119-04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based Knowledge

Capacities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Innovation

Yang Tongji Yang Yuh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Huludao 1251

05,China)

〔Abstract〕”BZ〗This article linked the investmen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te

rprise performance,based on absorptive capacity,ambidexterity,focused on the rel

ationship between IT-based knowledge capacities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innovat

ions,and proposed the hypothesis theoretical research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IT;knowledge man

agement;absorptive capacity;commercialization of innovations

为了从信息技术中最大化的获取战略价值,企业不得不利用信息技术能力来不断地对产

品?服务?流程进行创新[1]?知识管理研究人员也在进行研发,试图将在知识管

理方面采用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进行关联,目前的研究成果较为模糊,但研究指标主要集

中于企业规模?数据来源?行业类型?我们认为,此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将信息技术与企业

绩效进行关联,通过企业创新的3个方面对其概念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吸收

能力?平衡与创新商业化能力?

本文中,我们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知识能力进行了评测,同时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建立

信息技术与创新(来源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的联系?我们基于企业的资源基础

观提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可促进企业创新,同时随着新观点的产生与相互转化,

最终达到能够进入市场的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出现;另外,我们还发现平衡与创新商业化能力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与创新商业化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产生主要基于两个

原因:第一,信息技术对于支持企业知识管理?培养企业创新日益重要,信息技术有利于知

识的创造?传播与使用,会带来企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能力则对企业

的战略与价值创造都很重要?然而,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创新之间

存在很大的理论研究鸿沟,关于信息技术对知识能力的建立?支持?加强方面的作用已被认

可,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间的联系也已受到关注,然而关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与

创新间的关系研究却很有限?一些学者提出了研究二者联系的概念[2],但实证研

究几乎没有[3]?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竞争力,因此系统的明晰创

新的产出?流程,对企业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实践至关重要;第二,以往文献对信息技术投资

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混合结果,这些结果的得出可能来源于大部分学者所选影

响因素集中于企业规模?数据来源及特定行业特点?然而,近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

并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不可缺少因素,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也不存在直接的正相关联系

[4]?这里我们提出,企业创新可能是信息技术投资于企业绩效的一个关键中介因

素,单独的信息技术投资并不会带来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了从信息技术中获取战略价值,企

业应通过信息技术来开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进而不断对产品?流程?服务进行创

新?为了填补以往文献在这一方面的空白,我们从企业的知识基础观来从新评测信息技术与

商业化创新之间的联系,提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能够使企业更好地进行创新,推

动新观点的产生,促进能够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的出现?

文章组织如下,接下来我们讨论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之后聚焦于讨论商业化的前提与

中介因素,包括平衡与吸收能力,同时讨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在创新商业化方

面是如何影响平衡与吸收能力的;最后是总结,并探讨了本文的贡献与局限性?endprint

1 理论模型与假设1.1 企业的知识基础观

知识基础观认为知识是企业的最重要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产生创新能力的

资源?一些学者提出由于知识的社会复杂性与难于模仿[2],企业间异质知识库与

应用能力是区分其竞争优势?超额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一家企业的知识内嵌于其各个方面

,如企业文化?标志?规章?问卷及系统里[5],基于知识基础观,我们看到当信

息技术在支持?集成与提升企业大规模知识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时,它对创新的影响也日益增

[6]?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如何使用关键性知识资源进行创新一直是研究的一个前沿

[7]?尽管现存的信息技术文献中,资源基础观被一些学者所认同是用来解决企业

持续竞争力问题,但知识基础观的支持者仍认为对资源基础观所做研究不够全面,资源基础

观提出的理论模型把知识看作是一般的的普通资源,没有任何特质[8],相应文献

也没有对不同种类的知识能力进行区分,特别是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献中对知识能力与创新的

模型建立通常是非直接的?模糊的,传统的知识基础观被认为是资源基础观的实现形式?

1.2 创新商业化的能力

创新商业化被定义为将创新推向市场所必需的行为或活动[9],其实施成功标志为

第一次将目标产品或服务进行销售[10]?将技术创新转变为产品或服务可具体化

为生产与营销能力的发展,同时拥有足够的生产设备?服务与分销网络[11]?

本文对于创新商业化的定义包括3个方面:为创新识别一个市场?将创新发展并融入产品?

通过分销渠道销售产品?我们看到后两个过程可通过外部实现,第一个方面则最为重要?因

此创新商业化主要在于组织为技术创新识别现存(潜在)市场的能力,其次是生产?销售产

品(或通过自己或通过承包商)的能力?

1.3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

我们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定义为,由信息技术推动或支持来提升组织获取?内化

?创造?分享?应用现有知识进行企业知识活动的能力?当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更好的管理

?利用企业知识资源提升竞争优势时,信息技术的价值是显而易见并可被放大的[5]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是可提升企业绩效的一种动态能力?

信息技术可体现出一家公司管理知识的能力[5],它支持着企业流程?信息流动及

各部门知识集成?协作,如企业数据库支持着数据的存储?检索?专家库的建立?辅助管理

者决策等?基于对以往文献的检索,我们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划分为5个维度:

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内化,知识的产生,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应用?

1.4 平衡能力

为了避免在两种极端情况进行选择,平衡意味着取中间的平衡位置[7],换句话说

就是对两种极端相反情况进行平衡,如对知识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的启动与实施?战略形成

的深思熟虑观和应急观?巨变型与渐进型创新等?本文中我们使用开发与利用来标志两种极

端情况,之后我们定义平衡能力为企业均衡开发与利用两种活动的能力?开发需要在没有明

确回报的情况下进行投资(Bodwell & Chermack,2009;Siggelkow & Levinthal,2003)

,利用意味着使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渐进式的价值创造,可以说风险较小;利用主要聚集于

短期目标,开发则关注长期目的(Bodwell & Chermack,2009;He & Wong,2004);利用

可能会直接带来企业效率,开发通常提高企业灵活性?近些年,开发与利用两个概念被广泛

地应用于管理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理论?产业经济等(Bodwell & Chermack,20

09;He & Wong,2004)?

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下,以往研究已通过组织的自我更新过程建立了开发与利用的正

向联系,其中的一些文献还提出开发与利用间的这种平衡不但带来了企业的自我更新,还提

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保证其长期发展?然而,大多文献并没有具体谈到开发与利用在

企业发展中所占的份额是多少,只是提到过多的关注开发方面会严重降低利用的开展,“开

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利用能力”(Levinthal & March,1993)?

1.5 平衡能力与创新商业化

成功控制开发与利用(或开发与利用循环)的面向技术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做得较好(Sims

ek,2009;Simsek et al.,2009;Tushman & OReilly,1996),据观察平衡能力较强的

公司较易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突破性创新,保持企业产品的持续绩效(OReilly & Tushman

,2004)?一些国际性大企业在成熟市场中通过渐进型创新来获取竞争力,而在新出现的市

场中采用非连续型创新(Tushman & OReilly,1996,2002),他们在其经营领域内协调

矛盾需求,同步并平衡对新机会的开发与对现有商机的利用?通过以上方法,平衡能力较强endprint

的公司可在产品?服务?运营流程获得突破性创新的同时避免对传统企业业务的阻碍?影响

?

大部分国际型大企业都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如我们所熟知的惠普,在处理主要计算机产业

与伴随着信息技术而出现的打印机运营两种情况下,较好的提升了企业效益?因此,平衡会

将企业的目前商机与未来愿景相互结合,在保证现有市场的前提下实现明确未来目标,进而

实现创新商业化过程?由此,得到假设:

假设1a:能在开发与利用中取得平衡的企业更易于实现创新商业化?

1.6 平衡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管理与创新商业化

在信息系统相关文献中,平衡能力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Gold et al.,2001;Joshi,Chi

,Datta,& Han,2010;Tarafdar & Gordon,2007)?大部分学者只是将平衡能力看作是

信息系统竞争力的一个属性或看作是实现战略愿景与操作运营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开发意

味着知识的创造与对现有?未来机会的分析(Wielemaker,2003;Zack,1999,2003),而

利用则指通过使用现有知识使现有机会发挥功效?Gold等人(2001)将这些概念定义为(a

)明确商业机会(开发);(b)产出新产品(利用与商业化),以上概念的集合称为平衡

能力?Kwon与Watts(2006)研究信息技术与组织能力的联系,研究组织内跨部门员工是如

何协同来利用新机会及信息技术是如何被使用来商业化新产品的(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

机辅助制造),研究表明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但提升了协同能力还降低了创新商业化时间?这

类技术的使用的确缩短了专利或理念转变为实际产品的时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

带来了社会机制的集成,影响了企业将利用转变为创新商业化的能力?社会集成机制提升了

企业将市场需求与专业知识集成的能力,促进了新产品与服务的设计与开发,提升了企业将

理念转变为设计产品与服务的速度(Joshi,Chi,Datta,& Han,2010)?由此得到:

假设1b: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在平衡能力与创新商业化的联系中其积极的调节作用

?

1.7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能够吸收科技信息的数率或能够吸收此类信息的数量限制(Cohen & Levi

nthal,1990;Jansen et al.,2005b),可以用它来衡量企业的知识能力,即企业获取?

同化?转移?利用知识资源的动态能力(如创新能力)(Zahra & George,2002),对企业

竞争优势的产生?重大创新的实现都十分重要(Powell et al.,1996)?其实现取决于企

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流结构(外部吸收能力)?企业部门内的交流结构(内部吸收能力)?企

业内部部门间的交流结构(部门间吸收能力)?

组织吸收能力可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实现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与同化,

即通过努力明确并获取外部知识,同时对获取的外部知识进行同化;实现吸收能力包括知识

的转移与利用,及将企业现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集成,挖掘新东西,同时将新理论在各部门

传播(Zahra & George,2002)?

1.8 吸收能力与平衡能力

根据Zahra and George(2002)的研究,关注对外部知识获取与同化(即潜在吸收能力)的

企业可不断地对其知识库进行更新,但可能遭受到在获取阶段消耗了大量费用而在利用阶段

却毫无利润的情况;相反,关注于外部知识转移与利用(即实现的吸收能力)的企业,可能

短期内通过利用获取高额利润,但却易于跌入竞争陷阱(Ahuja & Lampert,2001),同时

不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当反应?Zahra?George(2002)与Jansen(2005)提出实现的

吸收能力更易于通过产品与流程创新而影响企业绩效,如对外部知识的转移可将知识与企业

项目进行有机集成,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的改造创新提出合理建议(Jansen et al.,2

005a;Jansen,Vanden Bosch,& Volberda,2005b);而利用则会直接将吸收能力转化为

产品?服务与技术?因此,实现的吸收能力对企业流程创新与开发?利用都很重要?

转移与利用两个环节更倾向于深挖企业现有知识与技术,进而提升企业效率(Jansen,Vand

en Bosch,& Volberda,2005b;Zahra & George,2002),因此实现的吸收能力可帮助企

业对现有流程进行深加工同时降低相关成本?另外,实现的吸收能力也面向对新获取外部知

识的开发与应用,追求开发式创新(Jansen,Vanden Bosch,& Volberda,2005b)?开发

式创新来源于将现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的集成组合,并用一种新的不同方式对其进行解释,

我们可以说,实现的吸收能力不但与开发式创新有正面联系还与利用式创新有正面联系,正

如前面提到的,开发与利用的均衡会带来平衡态,而这一点使我们得出实现的吸收能力会带

来平衡?

假设2a:通过转移与利用外部资源,可实现吸收能力对平衡有积极影响?endprint

除了实现吸收能力对开发型创新有贡献外,Jansen(2005)提出潜在吸收能力对于更新企业

知识库,推动新产品?服务与技术的产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型创新主要为巨变式的,用

来提升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同化能力,同化能力是潜在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属性(Zahra & Ge

orge,2002),开发型创新的出现需要不同于企业现有知识的新知识,因此对外部新知识的

获取与同化对开发型创新意义重大(Levinthal & March,1993;McGrath,2001)?潜在吸

收能力可提高企业对外部新知识的获取,但Jansen(2005)指出开发型创新是建立在企业现

有知识基础上的,加深?扩张对现有知识的利用,但潜在吸收能力的开展可能会对知识的转

移与利用起阻碍作用?从企业角度来讲,提高潜在吸收能力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实

现吸收能力对利用型创新的影响,即企业潜在吸收能力的提升对实现吸收能力有抵触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为提高实现吸收能力而扩大对外的网络联系,这种行为也会降低其潜

在吸收能力?Jansen(2005)也提出企业潜在吸收能力的提升会阻碍其利用型创新的实现,

由此,我们得到:

假设2b:潜在吸收能力在实现吸收能力与平衡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具体来说,在实现吸收能

力与开发型创新关系中起正面作用;在实现吸收能力与利用型创新关系中起负面作用?

1.9 吸收能力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

Malhotra等人(2005)提出了可提升吸收能力的两种信息系统:一种提升企业的吸收方面的

能力(通过获取?存储,如记忆系统?数据库?知识存储库);一种提升企业消化(通过处

理)从供应链伙伴接受的信息并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如信息解释系统?数据\文本挖掘工具

)?这些信息系统利用已有观点来解释接收的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集成产生新观点(Al

avi & Leidner,2001;Scott,2000)?综合Zahra?George(2002)与Malhotra的研究成

果,我们可得到企业吸收方面能力的提升可提高企业潜在吸收能力,而同化能力的提升可提

高实现吸收能力?

Malhotra等人(2005)提出依据具体企业特征的不同及个人的认知习惯(Markus,2001)来

提供集成信息,可带来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因此,信息技术在帮助企业提供吸收能力方面

不仅可以降低进入壁垒,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知识学习能力(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而易见,信息技术在建立企业吸收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提供给企业技术与流程来

支持其完成创新活动中的获取?同化?转移与利用,这里获取与同化为潜在吸收能力,转移

与利用为实现吸收能力?

根据Boynton,Zmud和Jacobs(1994)的论文,吸收能力可用以下指标进行评测:a企业流程

中的信息技术知识;b信息技术价值;c信息技术有效性?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效性都

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反映(Boynton et al.,1994),因此,吸收能力来源于以信息技术为基

础的知识能力,由此,我们得到:

假设2c: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对潜在吸收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2d: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对实现吸收能力有积极影响?

1.10 吸收能力与创新商业化

吸收能力可使得企业更加精确的预测先进技术成熟度与其商业化潜力(Cohen & Levinthal

,1990),换句话说,较高的吸收能力在提升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可使企业更好的管

理其创新流程?实现吸收能力可将知识转变为产品?服务与技术(Jansen,Vanden Bosch,

& Volberda,2005b),而有能力将潜在吸收能力与实现吸收能力结合的企业可提升其创新

特色(Yli-Renko et al.,2001),开发出从根本上不同于现存的产品?服务与流程?不论

是面向内部还是外部的吸收能力都有利于创新商业化,就面向外部的吸收能力来说,企业与

创新源间的网络在完成新产品制造与感知新的行业价值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关于创新商业化能力的定义,其中包括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企业识别目前及潜在市

场的能力?事实上,吸收能力体现了一个企业吸收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效率,如果没有对科学

与技术创新的感知能力,那么为这类创新预测市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吸收能力作为

基础,创新商业化也不会实现?

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应用于创新商业化过程中提升吸收能力的例子有许多?如在新产品设

计中,企业工程师应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与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工具,这

些技术帮助企业通过虚拟模型将现有产品?服务与客户反馈有机结合,同时削减产品生产?

制造与进入市场的时间,提升其灵活性?由此我们得到:

假设2e:较高的吸收能力可提升企业的创新商业化能力?

2 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目的是将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重点强调了以吸收能力,

平衡为中介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能力?创新商业化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内容对企业endprint

知识管理研究人员研究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帮助?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说本文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企业必须明确是否创造或提升了其吸收能力

,此能力对于发现组织内外部创新机会很重要?吸收能力可在提高企业发现新市场的同时保

护现有商机,在二者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而此平衡会直接带来创新商业化?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们将吸收能力与平衡看作是没有任何重叠部分的两个不同概念构

建,当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实现了理论简单化?另外,本文的研究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环境扰

动?环境复杂度与行业成熟度对创新商业化的影响?不论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有多么强大,吸

收能力与平衡对创新商业化的作一定要通过以上宏观经济变量来实现,因此企业一定要合理

安排资源,使其资源与环境扰动因素?行业成熟度向匹配?

本文也为未来提供了一些研究路径,文中提出的假设可作为未来研究的范式,需要实证数据

的支持,更需要现实案例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Lee,C.,K.Lee,& J.M.Pennings.Internal Capabilities,External

Networks,and Performance:A Study of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

nagement Journal,2001,22:615-640.

[2]Brüderl,J.,& P.Preisendorfer.Fast-Growing Busines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30(3):45-70.

[3]Nicholls-Nixon,C.L.,A.C.Cooper,& C.Y.Woo.Strategic Experimentation:Un

derstanding Change and Performance in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

turing,2000,15:493-521.

[4]Smith,K.G.,C.J.Collins,& K.D.Clark.Existing knowledge,knowledge creat

ion capability,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2):346-357.

[5]Danneels,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095-1121.

[6]Shane,S..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

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4):448-469.

[7]Rindova,V.P.,& S.Kotha.Continuous morphing:Competing through dynamic cap

abilities,form,and fun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

263-1280.

[8]Zahra,S.A.,& W.C.Bogner.Technology strategy and software new ventures

performance: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15:135-173.

[9]Schoonhoven,C.B.,K.M.Eisenhardt,& K.Lyman.Speeding products to market:

Waiting time to first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new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

ence Quarterly,1990,35:177-207.

[10]Wiklund,J.,& D.A.Shepher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

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s[J].Strategic Ma

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07-1314.

[11]Tsai,K..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n firm performance in Ta

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

h,2004,15:183-195.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

知识管理研究人员研究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帮助?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说本文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企业必须明确是否创造或提升了其吸收能力

,此能力对于发现组织内外部创新机会很重要?吸收能力可在提高企业发现新市场的同时保

护现有商机,在二者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而此平衡会直接带来创新商业化?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们将吸收能力与平衡看作是没有任何重叠部分的两个不同概念构

建,当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实现了理论简单化?另外,本文的研究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环境扰

动?环境复杂度与行业成熟度对创新商业化的影响?不论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有多么强大,吸

收能力与平衡对创新商业化的作一定要通过以上宏观经济变量来实现,因此企业一定要合理

安排资源,使其资源与环境扰动因素?行业成熟度向匹配?

本文也为未来提供了一些研究路径,文中提出的假设可作为未来研究的范式,需要实证数据

的支持,更需要现实案例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Lee,C.,K.Lee,& J.M.Pennings.Internal Capabilities,External

Networks,and Performance:A Study of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

nagement Journal,2001,22:615-640.

[2]Brüderl,J.,& P.Preisendorfer.Fast-Growing Busines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30(3):45-70.

[3]Nicholls-Nixon,C.L.,A.C.Cooper,& C.Y.Woo.Strategic Experimentation:Un

derstanding Change and Performance in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

turing,2000,15:493-521.

[4]Smith,K.G.,C.J.Collins,& K.D.Clark.Existing knowledge,knowledge creat

ion capability,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2):346-357.

[5]Danneels,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095-1121.

[6]Shane,S..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

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4):448-469.

[7]Rindova,V.P.,& S.Kotha.Continuous morphing:Competing through dynamic cap

abilities,form,and fun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

263-1280.

[8]Zahra,S.A.,& W.C.Bogner.Technology strategy and software new ventures

performance: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15:135-173.

[9]Schoonhoven,C.B.,K.M.Eisenhardt,& K.Lyman.Speeding products to market:

Waiting time to first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new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

ence Quarterly,1990,35:177-207.

[10]Wiklund,J.,& D.A.Shepher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

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s[J].Strategic Ma

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07-1314.

[11]Tsai,K..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n firm performance in Ta

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

h,2004,15:183-195.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

知识管理研究人员研究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帮助?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说本文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企业必须明确是否创造或提升了其吸收能力

,此能力对于发现组织内外部创新机会很重要?吸收能力可在提高企业发现新市场的同时保

护现有商机,在二者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而此平衡会直接带来创新商业化?

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们将吸收能力与平衡看作是没有任何重叠部分的两个不同概念构

建,当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实现了理论简单化?另外,本文的研究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环境扰

动?环境复杂度与行业成熟度对创新商业化的影响?不论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有多么强大,吸

收能力与平衡对创新商业化的作一定要通过以上宏观经济变量来实现,因此企业一定要合理

安排资源,使其资源与环境扰动因素?行业成熟度向匹配?

本文也为未来提供了一些研究路径,文中提出的假设可作为未来研究的范式,需要实证数据

的支持,更需要现实案例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Lee,C.,K.Lee,& J.M.Pennings.Internal Capabilities,External

Networks,and Performance:A Study of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

nagement Journal,2001,22:615-640.

[2]Brüderl,J.,& P.Preisendorfer.Fast-Growing Busines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30(3):45-70.

[3]Nicholls-Nixon,C.L.,A.C.Cooper,& C.Y.Woo.Strategic Experimentation:Un

derstanding Change and Performance in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

turing,2000,15:493-521.

[4]Smith,K.G.,C.J.Collins,& K.D.Clark.Existing knowledge,knowledge creat

ion capability,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2):346-357.

[5]Danneels,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095-1121.

[6]Shane,S..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

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4):448-469.

[7]Rindova,V.P.,& S.Kotha.Continuous morphing:Competing through dynamic cap

abilities,form,and fun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

263-1280.

[8]Zahra,S.A.,& W.C.Bogner.Technology strategy and software new ventures

performance: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15:135-173.

[9]Schoonhoven,C.B.,K.M.Eisenhardt,& K.Lyman.Speeding products to market:

Waiting time to first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new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

ence Quarterly,1990,35:177-207.

[10]Wiklund,J.,& D.A.Shepher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

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s[J].Strategic Ma

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07-1314.

[11]Tsai,K..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n firm performance in Ta

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

h,2004,15:183-195.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商业化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探讨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