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秋萝卜新品种夏红2号的选育

2015-01-08张洪永王秀梅张爱民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4年11期

张洪永+王秀梅+张爱民

摘 要:夏红2号萝卜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以98A-1耐热不育系为母本,以R-2003-404自交系为父本育成的一代杂交种。夏红2号株型半直立,株高42.9 cm,板叶;肉质根长圆筒形,平均根长14.9 cm,根粗7.5 cm,单根质量498.5 g,夏秋季667 m2产量2 816 kg;表皮红色,肉质白色,商品性好,适合江苏省夏秋季露地栽培。

关键词:夏秋萝卜;夏红2号;不育系;航天育种

中图分类号:S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22-0013-02

1 选育目标

中国是萝卜的起源地之一,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根据江苏北部地区消费红皮白肉萝卜的习惯,选育出耐热、品质好、产量高的红皮白肉萝卜品种,以替代地方品种中秋红萝卜,填补市场空缺。

2 选育经过

夏红2号萝卜是2009年以耐热不育系98A-1为母本、自交系R-2003-404为父本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母本98A-1是2003年开始在不育系98A[1]的基础上,连续进行5代耐热性测定选育出的耐热不育株系。父本R-2003-404是地方品种中秋红种子在2005年经过太空辐射诱变[2]处理后,再经过单株及多次混合选育法选育出的耐热萝卜自交系。

2009 年春以98A-1为母本、以R-2003-40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同年经过一般配合力测定[3]及综合性状比较分析,组合98A-1×R-2003-404表现优异;2010-2011年在徐州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表现突出;2012-2013年在苏州、南京、盐城、徐州等地进行区域及生产试验,结果该组合在耐热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比对照中秋红具有显著优势;2014年通过江苏省第五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夏红2号(苏鉴萝卜201404)。

3 选育结果

3.1 品种比较试验

品比试验于2010-2011年在徐州市蔬菜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进行。7月中下旬整地作畦,播种,上覆盖草苫,2 d后揭掉草苫,15~20 d定苗,苗期防治菜青虫,整个生长季节只治虫不治病。小区面积5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对照品种为中秋红。结果表明(表1),夏红2号2 a 667 m2平均产量

3 258 kg,比对照增产35.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2 区域试验

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鉴定区域试验,共设5个区试点(其中2012年苏州点数据报废),试验方法同3.1,小区面积10 m2。结果表明(表2),夏红2号平均产量2 816.3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1.20%,差异达显著水平。

3.3 抗病、耐热性

在2010-2011年品种比较试验及2012-2013年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区域试验期间,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3种主要病害在5个承试点均未发生,该品种表现为抗病;在耐热性方面,生长前期有轻度热害表现,品种耐热性较强。

3.4 品质

2012-2013年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在生育期55 d时进行品质测定,夏红2号没有糠心、抽薹等现象发生。根据专家组田间现场品尝测定,其口感为不辣、微甜、脆、水分足、综合性状和品质表现优。

4 品种特征特性

株型半直立,平均株高42.9 cm,有效叶数17.5片,板叶,叶倒卵圆形,叶缘钝齿状,叶绿色,叶柄红色;肉质根长圆筒形,平均根长14.9 cm,根粗7.5 cm,单根质量498.5 g,表皮光滑,红色,肉白色,根形美观,商品性好。群体整齐度好;耐热性较强,对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有较强的抗性。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播种

徐州地区露地栽培7月中下旬8月初播种。

5.2 适宜密度

株行距25 cm×30 cm,667 m2植6 000株左右。

5.3 肥水管理

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15-15-15)50 kg、腐熟厩肥5 000 kg、饼肥200 kg作为基肥;播后25~30 d追肥1次,每667 m2用三元复合肥(15-15-15)20~25 kg。肉质根膨大期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尤其注意播种40 d后确保田间土壤湿润,防止糠心。

5.4 病虫害防治

及时防治黄曲条跳甲、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该品种抗病性强,病害一般无需防治,但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也应对病毒病、黑腐病等病害进行适当预防。

5.5 适时采收

播后45 d即可陆续采收,50~55 d时采收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张洪永,陈云华,王秀梅,等.耐热萝卜新品种夏红一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7(6):50-51.

[2] 尹国香,张焕春,李涛,等.西葫芦新品种烟葫5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14(12):10-12.

[3] 陈发波,李先艳,傅雪梅.中国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4(6):5-9.

摘 要:夏红2号萝卜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以98A-1耐热不育系为母本,以R-2003-404自交系为父本育成的一代杂交种。夏红2号株型半直立,株高42.9 cm,板叶;肉质根长圆筒形,平均根长14.9 cm,根粗7.5 cm,单根质量498.5 g,夏秋季667 m2产量2 816 kg;表皮红色,肉质白色,商品性好,适合江苏省夏秋季露地栽培。

关键词:夏秋萝卜;夏红2号;不育系;航天育种

中图分类号:S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22-0013-02

1 选育目标

中国是萝卜的起源地之一,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根据江苏北部地区消费红皮白肉萝卜的习惯,选育出耐热、品质好、产量高的红皮白肉萝卜品种,以替代地方品种中秋红萝卜,填补市场空缺。

2 选育经过

夏红2号萝卜是2009年以耐热不育系98A-1为母本、自交系R-2003-404为父本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母本98A-1是2003年开始在不育系98A[1]的基础上,连续进行5代耐热性测定选育出的耐热不育株系。父本R-2003-404是地方品种中秋红种子在2005年经过太空辐射诱变[2]处理后,再经过单株及多次混合选育法选育出的耐热萝卜自交系。

2009 年春以98A-1为母本、以R-2003-40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同年经过一般配合力测定[3]及综合性状比较分析,组合98A-1×R-2003-404表现优异;2010-2011年在徐州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表现突出;2012-2013年在苏州、南京、盐城、徐州等地进行区域及生产试验,结果该组合在耐热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比对照中秋红具有显著优势;2014年通过江苏省第五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夏红2号(苏鉴萝卜201404)。

3 选育结果

3.1 品种比较试验

品比试验于2010-2011年在徐州市蔬菜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进行。7月中下旬整地作畦,播种,上覆盖草苫,2 d后揭掉草苫,15~20 d定苗,苗期防治菜青虫,整个生长季节只治虫不治病。小区面积5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对照品种为中秋红。结果表明(表1),夏红2号2 a 667 m2平均产量

3 258 kg,比对照增产35.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2 区域试验

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鉴定区域试验,共设5个区试点(其中2012年苏州点数据报废),试验方法同3.1,小区面积10 m2。结果表明(表2),夏红2号平均产量2 816.3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1.20%,差异达显著水平。

3.3 抗病、耐热性

在2010-2011年品种比较试验及2012-2013年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区域试验期间,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3种主要病害在5个承试点均未发生,该品种表现为抗病;在耐热性方面,生长前期有轻度热害表现,品种耐热性较强。

3.4 品质

2012-2013年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在生育期55 d时进行品质测定,夏红2号没有糠心、抽薹等现象发生。根据专家组田间现场品尝测定,其口感为不辣、微甜、脆、水分足、综合性状和品质表现优。

4 品种特征特性

株型半直立,平均株高42.9 cm,有效叶数17.5片,板叶,叶倒卵圆形,叶缘钝齿状,叶绿色,叶柄红色;肉质根长圆筒形,平均根长14.9 cm,根粗7.5 cm,单根质量498.5 g,表皮光滑,红色,肉白色,根形美观,商品性好。群体整齐度好;耐热性较强,对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有较强的抗性。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播种

徐州地区露地栽培7月中下旬8月初播种。

5.2 适宜密度

株行距25 cm×30 cm,667 m2植6 000株左右。

5.3 肥水管理

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15-15-15)50 kg、腐熟厩肥5 000 kg、饼肥200 kg作为基肥;播后25~30 d追肥1次,每667 m2用三元复合肥(15-15-15)20~25 kg。肉质根膨大期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尤其注意播种40 d后确保田间土壤湿润,防止糠心。

5.4 病虫害防治

及时防治黄曲条跳甲、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该品种抗病性强,病害一般无需防治,但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也应对病毒病、黑腐病等病害进行适当预防。

5.5 适时采收

播后45 d即可陆续采收,50~55 d时采收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张洪永,陈云华,王秀梅,等.耐热萝卜新品种夏红一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7(6):50-51.

[2] 尹国香,张焕春,李涛,等.西葫芦新品种烟葫5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14(12):10-12.

[3] 陈发波,李先艳,傅雪梅.中国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4(6):5-9.

摘 要:夏红2号萝卜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以98A-1耐热不育系为母本,以R-2003-404自交系为父本育成的一代杂交种。夏红2号株型半直立,株高42.9 cm,板叶;肉质根长圆筒形,平均根长14.9 cm,根粗7.5 cm,单根质量498.5 g,夏秋季667 m2产量2 816 kg;表皮红色,肉质白色,商品性好,适合江苏省夏秋季露地栽培。

关键词:夏秋萝卜;夏红2号;不育系;航天育种

中图分类号:S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22-0013-02

1 选育目标

中国是萝卜的起源地之一,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根据江苏北部地区消费红皮白肉萝卜的习惯,选育出耐热、品质好、产量高的红皮白肉萝卜品种,以替代地方品种中秋红萝卜,填补市场空缺。

2 选育经过

夏红2号萝卜是2009年以耐热不育系98A-1为母本、自交系R-2003-404为父本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母本98A-1是2003年开始在不育系98A[1]的基础上,连续进行5代耐热性测定选育出的耐热不育株系。父本R-2003-404是地方品种中秋红种子在2005年经过太空辐射诱变[2]处理后,再经过单株及多次混合选育法选育出的耐热萝卜自交系。

2009 年春以98A-1为母本、以R-2003-40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同年经过一般配合力测定[3]及综合性状比较分析,组合98A-1×R-2003-404表现优异;2010-2011年在徐州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表现突出;2012-2013年在苏州、南京、盐城、徐州等地进行区域及生产试验,结果该组合在耐热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比对照中秋红具有显著优势;2014年通过江苏省第五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夏红2号(苏鉴萝卜201404)。

3 选育结果

3.1 品种比较试验

品比试验于2010-2011年在徐州市蔬菜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进行。7月中下旬整地作畦,播种,上覆盖草苫,2 d后揭掉草苫,15~20 d定苗,苗期防治菜青虫,整个生长季节只治虫不治病。小区面积5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对照品种为中秋红。结果表明(表1),夏红2号2 a 667 m2平均产量

3 258 kg,比对照增产35.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2 区域试验

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鉴定区域试验,共设5个区试点(其中2012年苏州点数据报废),试验方法同3.1,小区面积10 m2。结果表明(表2),夏红2号平均产量2 816.3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1.20%,差异达显著水平。

3.3 抗病、耐热性

在2010-2011年品种比较试验及2012-2013年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区域试验期间,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3种主要病害在5个承试点均未发生,该品种表现为抗病;在耐热性方面,生长前期有轻度热害表现,品种耐热性较强。

3.4 品质

2012-2013年江苏省夏秋萝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在生育期55 d时进行品质测定,夏红2号没有糠心、抽薹等现象发生。根据专家组田间现场品尝测定,其口感为不辣、微甜、脆、水分足、综合性状和品质表现优。

4 品种特征特性

株型半直立,平均株高42.9 cm,有效叶数17.5片,板叶,叶倒卵圆形,叶缘钝齿状,叶绿色,叶柄红色;肉质根长圆筒形,平均根长14.9 cm,根粗7.5 cm,单根质量498.5 g,表皮光滑,红色,肉白色,根形美观,商品性好。群体整齐度好;耐热性较强,对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有较强的抗性。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期播种

徐州地区露地栽培7月中下旬8月初播种。

5.2 适宜密度

株行距25 cm×30 cm,667 m2植6 000株左右。

5.3 肥水管理

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15-15-15)50 kg、腐熟厩肥5 000 kg、饼肥200 kg作为基肥;播后25~30 d追肥1次,每667 m2用三元复合肥(15-15-15)20~25 kg。肉质根膨大期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尤其注意播种40 d后确保田间土壤湿润,防止糠心。

5.4 病虫害防治

及时防治黄曲条跳甲、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该品种抗病性强,病害一般无需防治,但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也应对病毒病、黑腐病等病害进行适当预防。

5.5 适时采收

播后45 d即可陆续采收,50~55 d时采收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张洪永,陈云华,王秀梅,等.耐热萝卜新品种夏红一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7(6):50-51.

[2] 尹国香,张焕春,李涛,等.西葫芦新品种烟葫5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14(12):10-12.

[3] 陈发波,李先艳,傅雪梅.中国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