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说游学

2015-01-07

留学生 2014年10期
关键词:游学

“游学”, 也叫“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马可·波罗游历中国17年、阿倍仲麻吕遣唐留学、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这些故事都透露出游学曾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

中国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玄游”、“仙游”、“佛游”。而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游学演变为“士林之游”与“佛游”两种形式。两宋的游学虽然缺乏汉唐的恢弘气势,然而,则有“游中未敢忘忧国”、“景物理趣、明性见理”之游的特色。元代儒士科举做官的途径基本断绝,因此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游学风气。明清时期,则形成了探索自然山水之游与重实学游步寄志的游学风格。游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国外之游。

游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有更深远的意义,是士人、僧侣、贵族子弟等一种远道寻师求学、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动,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一批学术大师。春秋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开阔眼界后修订了六经;唐代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用3年时间“南穹苍梧,东涉溟海”,16年漫游大江南北。玄奘西天取经、容闳留学耶鲁、孙中山弃医从戎……正是游学四方的人生经历,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游学也造就了他们的辉煌人生。

时至今天,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游学已走近百姓,旧瓶装新酒又名为“夏令营”、“冬令营”、“微留学”,每年寒暑假,有志于留学的中小学生们都乐于参加游学营提前体验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今天的“游学”,和古时相比,虽然形式、内容大不相同,但是都是意在让学生学习期间,为了配合书本所学弥补其不足,而开展的以丰富知识、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培养素质、增进交流以及学科实践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今期《留学生》围绕“游学”主题,细数南半球游学热门城市和学校,为留学生的衣食住行支招;记者专访台湾“国家音乐演奏厅”最年轻的演奏家欧阳娜娜,她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冒险”之旅;英国牛津高材生Louis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创业,实现他的中国媒体梦。

无论是古时,还是今天的游学,都正如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猜你喜欢

游学
游有所乐 学有所得 游学怎么选是一门大学问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游有所乐 学有所得 游学怎么选是一门大学问
游学不能只是旅游的升级版
游有所乐学有所得游学怎么选是一门大学问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
游而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