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北京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论坛举行

2015-01-07东方星

国际太空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嫦娥

本刊记者 东方星

9月8日上午, 第二届北京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论坛(LDSE)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以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刘晓群主持了开幕式。

该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承办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论坛以“太阳系探测的科学与技术”为大会主题,旨在通过广泛交流研讨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的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进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在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并成为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常态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自2013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论坛开始,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二届论坛为期三天(2015年9月8日至10日),主题内容包括:月球、火星探测的新进展;行星科学中的热点问题。

出席本届论坛的共有16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30多位有影响的专家。论坛组委会共收到中外科学家提交的97份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共安排了90个大会报告。其中特邀报告4个,包括《嫦娥-3任务的一些初步科学成果》(邹永廖,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火星和罗塞塔的空间探索:太阳系演化模式的转变》(Jean-Pierre Bibring教授,法国空间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从火星表面挥发物及大气的耦合作用之视角来看火星的宜居性》(Sushil K.Atreya教授, 美国密歇根大学);《到2030年前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合作的机会》(叶永教授,中国台湾中央大学)等。

其余大会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在月球探测方面,侧重于介绍近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一些科学成果,特别是嫦娥-3的研究进展,如着陆区的岩石矿物成分、地质构造及该区的地质演化历史;极紫外相机获取的地球等离子体层数据的研究成果;月基光学望远镜获取的天文巡天数据的研究成果等。在火星探测方面,同样侧重于介绍近年来火星科学研究进展。在小天体探测方面,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探测的相关手段及未来探测的科学设想。在陨石研究方面,主要介绍包括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等地外样品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开展月球、火星探测活动的意义等相关问题。

从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探月工程至今,已成功实施嫦娥-1、2绕月探测任务,嫦娥-3落月探测任务,这3次任务都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中外相关科学家利用这些科学探测数据,深入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科学成果。目前,我国除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外,正在抓紧进行拟于2017年实施的嫦娥—5采样返回探测任务的准备工作,后续月球探测工程和火星探测工程等规划也在紧锣密鼓论证之中,这些都构成了我国未来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当然,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组织相比,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这也是举办此届论坛的目的之一。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