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变背后的喜与忧

2015-01-07史婧力

中国船检 2015年1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海工船东

本刊记者 史婧力

记 者:如何看待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各自的优势?

郭大成:目前,世界造船业呈现三足鼎立态势。从吨位来讲,中国第一,韩国紧随其后,然后是日本。从中国来看,三大主力船型的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都可以自主完成。高端船型(海工装备)方面,如LNG船、半潜式平台等,我们也从过去的依靠国外设计,到目前完全独立自主设计制造,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和实力。但我们也还有一些弱项和短板,比如豪华邮轮、高端配套设备等依然是空白。韩国在技术上具有一定优势,他们的质量和技术难度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技术方面强,但量在下滑。这里我想说,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虽然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但趋势是向好的,企业队伍和能力基础不错,下一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前景会更好。

记 者: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很大一部分高精尖船舶订单纷纷流向韩国,另一方面是国际船东巨头对韩国造船青睐有加,如马士基这样的航运巨无霸大都是选择韩国船厂进行订购。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郭大成:首先,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中国在高精尖船舶制造及相关配套方面确实与日本和韩国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也应该承认这种差距。其次,我们要看到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近年来,随着国家和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船舶设计和建造能力不断提升,相关配套产品的性能也大大提升,部分核心器件已经自主研发和制造。我想说,这个现象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国外船东对中国船舶及相关配套产品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习惯性地认为中国船舶配套产品质量不行。因此,我希望国外船东多关注中国船舶及其配套产品,经过深入了解,相信我们的企业和产品会让更多船东认可。

记 者:可不可以这样看这个问题,国际著名船东对韩国造船的情有独钟,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韩国船企不错的经营信誉?

郭大成:纵观船舶工业发展历史,每一个企业的成长,都是与企业的信誉紧密相连。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并得到国内外船东的认可,但是,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我们的企业对这个问题还需要给予特别重视,其中包括自身的管理体系、工艺流程、建造技术和生产环境条件,也包括文化建设等,而这些方面的建设,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信誉与质量对一个企业来讲是生命,是发展的根本,没有了质量与信誉就没有了持久发展的实力。这方面,我认为主要要靠内因,软硬件要同时兼顾,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无论如何也打造不出享誉中外的百年船企。

记 者:看来我们的船舶企业要对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认识。

郭大成:国有船舶企业,这方面很健全,有自己的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也在逐步完善当中。谈起这个问题,我回想起了前段时间走访过的扬子江船业,它建立于1956年,从国企逐步转为民企,但一直传承国有企业的管理、文化、精神,所以,在民企中,扬子江是走在前面的。但市场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本身没有文化积累,靠大笔的投入,这样的企业,不能说没有成功的,但大多都存在问题。所以强调我们的船舶企业不要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沉淀企业底蕴,这样才能发展好。

记 者: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郭大成:船舶工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壮大,随着经济结构和经济态势的变化逐步调整。目前,在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正在慢慢复苏,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船舶工业也面临调整。2003年到2010年前后,属于船舶工业增长最快的阶段,产能逐渐提升,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产能过剩进一步凸显。国务院以及发改委、工信部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船舶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比如通过宣传、提醒或告知,把这种态势向业界讲明白,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另外,政府发布了船企“白名单”,将基础较好、发展态势较好的船企向社会发布。以引导企业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记 者:具体到企业层面,您有哪些建议?

郭大成: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船舶市场较好的时候,投入过大,导致在市场陷入低迷后资金链条断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的企业思考,并引以为戒。在此,我们也呼吁有条件的企业和集团,抓住机遇,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进行并购重组,这样既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行业发展。同时要强化行业自律,协会将积极推动建立这样的机制。再就是加强企业质量体系建设,船企如果没有质量体系,很难在行业立足。

记 者:向海工领域转型是金融危机后船舶行业的一种潮流。目前,海工领域似乎已处于白热化状态,而且随着国际原油市场的波动又充满了变数,那么未来中国的海工应该怎样发展?

郭大成:提及海工的发展,我想说两点。一是要防止我国海工装备出现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近海浅海装备制造能力集中,而远海、深海海工装备制造能力不足,国外高科技的深海装备很多,而我们则比较少,因此,加快深水装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亟不可待。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所动作,如振华重工目前准备收购国外的海工设计公司,瞄准了钻井包研发;中船工业708所也具有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以前是欧美搞总体设计,我们做生产设计,现在我们也可以自己搞总体设计。很多企业也瞄准了这些方面开展工作,这是好的趋势。二是要紧盯全球海工市场趋势,深刻思考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挪威已在一部分海域将钻探设备完全放入海底,并且到2020年将全部实现海底作业,但我们目前还处在自升式、半潜式的阶段,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我们的设计、研发乃至整个体系应深度思考,不能落下,不能背离这种趋势。当然,有关核心技术、新型材料的研发等都是不小的挑战,但未来中国船舶工业有这样的能力和劲头去迎接挑战。

链接 日前,“2014年最受航运界关注的100位中国人”榜单发布,郭大成会长榜上有名。2014年8月,郭大成在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上当选协会会长。此前,他在国防科工委工作,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任职,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企业与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入合作。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海工船东
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船舶海工装备入列
船舶工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行业
你应该知道的船东那些事儿
吹响海洋强国梦号角——镇江高新区船舶海工产业
山东出台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路线图
1~10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无处安放的海工行业
船东出售待拆解船舶过渡性措施航运业指南发布
13项船舶工业国家标准正式立项
“海工王者”的骄傲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