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南北传统地域建筑设计探析——以陕西韩城历史古城·成都锦里为例

2015-01-05卢若薇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锦里韩城街道

卢若薇,张 鲲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1 导论

1.1 历史沿革、风貌现状及分析

1.1.1 历史沿革

1)北方陕西韩城历史街区

图1 韩城局部鸟瞰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图1),黄河西岸,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10余公里,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韩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现在是陕西省计划单列市,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人口40万,另有同名人物韩城。地处北纬35°18'50″-35°52'08″,东经 110°7'19″- 110°37'24″。南北最长处50.2公里,东西最宽处42.5公里,边界总长168公里,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0.79%,耕地42万亩 ,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韩城境内文物古迹丰富,省级(含)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1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文庙、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魏长城遗址、普照寺、城隍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北营庙党家村古民居、梁带村遗址等);其次韩城市还是赵氏孤儿的发生地,有九廊庙、三义墓以及程庄村等,在全国名列前几位,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说。

2)南方四川成都市锦里街区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势造就出锦里古街平整的高差关系。由于其竖向空间平淡,内部地势平坦,因此在街道内部的空间处理上,更讲究各个节点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和丰富的空间变化。锦里则处于市区交通发达的地段。锦里古街位于成都武侯祠大街中段,呈南北走向,北临锦江沿江景观带(图2),东望彩虹桥。附近有三个公交车站以及近二十条公交线路,便利的交通条件提高了锦里古街的可达性。街道内部位于中心地段用人工湖打造特色水景,别具一番风味。

图2 锦里总平面图

1.1.2 风貌现状

1)北方陕西韩城历史街区

韩城古城南历史片区风貌整治建筑设计位于韩城市老城区街上,韩城古城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格局、形制以及风貌上保持非常好,但近些年由于地缘关系韩城古城名城特色逐渐丧失,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居民住房乱搭乱建比较多,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古城肌理,对整体的传统风貌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基础设施匮乏,城市基础设施缺乏,加之居住人口密集,房屋质量差,生活状态恶劣,居住条件亟待改善;再次是古城空间杂乱,原有传统肌理慢慢消失,新建建筑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缺乏对城市整体形态和空间的有效控制,因此根据风貌保护规划,对南历史片区进行风貌政治,并进行建筑设计工作。该项目用地总长度约为186M,总宽度约为120M,是一个狭长的不规则的地块,用地总面积为12000M2。该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主。建筑风格以明清民居庭院式建筑为主,建筑的功能配置要“生活化”和“功能化”。

2)南方四川成都市锦里街区

作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

1.1.3 韩城、锦里共同设计意义分析

由于该项目位于老城区,所以在设计中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以时间和文化的延续为主题,通过设计使韩城历史文化得到复苏(图三)。

1)体现地域自然条件

地区气候是一种基本的不变力量,是决定地区文化、风俗礼仪等的深层结构,建筑只有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巧妙地结合自然环境,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

2)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历史,自然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它存留在建筑和城市中,或融汇在每个人的生话之中,形成当地的建筑文化。作为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同时,地域建筑及其所产生的地域建筑环境(包括城镇聚落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对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一种新的文化情景。

3)体现“以人为本”

在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以求达到人性化设计。其实建筑或聚落,都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形式,一种人类生命的体现。建筑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归根到底是与人的生活和生命的和谐,这永远是建筑创作的不朽主题。

图3 “三合一”示意图

以上三种原则在总体布局和设计手法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和意义。

1.2 建筑概述与代表建筑分析

1.2.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1)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2)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建筑材料方面,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装修简单。黄土高原之上还常建有窑洞建筑,总体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还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2)南方建筑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通透。

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岭南地区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由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由于一直以来,本地区地少人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建筑组群比较密集,庭院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长江中下游平原传统建筑的总体风格是秀丽、灵巧。

(2)岭南地区

岭南,是指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民居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房屋装修、雕刻、彩绘同样富丽、繁复,手法精细。岭南地区建筑的总体风格是轻盈、细腻。

表1 中国南北建筑的特点与差异

1.2.2 传统南北代表性建筑

1)陕西韩城历史街区

(1)遵循韩城总体规划设计和韩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要求

考虑到和周围老城区传统民居的协调,以韩城总体规划为设计前提。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原则都以韩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为指导方针(图4)。

(2)主次轴线的处理

该商业街呈井字形布局,南北向的街道为主轴线,主轴线一端对着主干道,另一端和古城内的文化街相连。自己在设计中在商业街次轴线两端设置了两个牌楼,以标志商业街的次入口。次轴线和主轴线垂直交叉,是疏导人流交通的通道,在次轴线上设置了休憩连廊,丰富了街道的视觉景观效果。

(3)中心广场空间的营造

在街道中央设置了中心广场,并结合街道中央的绿化带设置了休憩场所。在广场部分,两侧建筑均后退,营造了一个开阔的空间,使整条商业街的空间富于变化和趣味性。对广场空间的营造体现了对场所感的追求,创造了一个怡人的广场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给来购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憩娱乐的空间,体现了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4)内部院落空间的营造

韩城的传统民居中大都有内部庭院的特点,在本设计中充分从韩城传统建筑群落空间布局中吸取精华,灵活运用在本设计中,在有些单元里面设置了院落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架空的底层进到院子里面,使商业街街道空间得到了延伸。

图4 韩城东营村放大图

2)成都锦里文化街区

(1)街道形态

锦里古街中,从街道主入口到双连廊这一区域,街道斜置,是一个围合感很强的空间。这一段街面宽与两侧建筑高度之比约为1:2,空间尺度宜人。通过扩大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例营造了一个压抑的空间,与后边的双连廊相互作用,欲扬先抑。

广场之后的酒吧休闲区和好吃街以及分割空间的牌坊、戏台、回廊等构成的双Y型形状形成了环型街道空间,这种空间具有更强的引导特征,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此外,除了线性排列的各种商铺外,还适当布置一些零散的小摊位,形成商业街与摊位构成的微型的点、线结合的商业环境,并由此形成动态的街道、广场和静态的小庭院空间。这种空间是内部空间的点、线与外部空间的场、院、街相互渗透、穿插和人在空间内的运动造成的,形成内中有外、外中有内的动态空间特征。

(2)业态空间

从平面布局上看,它仍属于基本的哑铃式布局,如同:步行街——广场——步行街——广场……整体呈线状发展,通过面(广场或庭院)来联接线(步行街)与线,同时,在街、广场、庭院等基本元素中点缀以各种点状功能性设施(如牌坊、诸葛井、碑碣、笮桥等)以完成整体商业空间的营造。

锦里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间杂汉风,建筑色彩总体上以青黑、灰白、木黄为主色,整体上具有亲切热闹的平民化风格,与琴台路仿古街的雍容贵气截然不同。通过民居、牌坊、碑碣、笮桥、假山、濯锦溪、三国文化墙、文臣廊、戏台系列建筑和小品、绿化等营造出了一段观赏性较强古文化气息浓郁的空间环境。

通观锦里仿古步行街,可以看出在统一的文化主题下,其在建筑的风格、尺度、材质上显示出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用符号化的标志性设施有效地传达了民族文化个性,总体上较为成功地营造出了三国风情浓郁、建筑尺度宜人、地方特色强烈的购物游览空间,算是成都目前文化地产项目中的精彩之笔。

(3)平面布局

传统商业步行街的街道形态都是带状的动态空间。临街为铺是它共有的典型特点。在整个街道环境中,以线性排列的店铺为主,通过小型广场的连接,在重要的节点位置用增加景观构筑物、改变铺地图案、将建筑局部后退等办法,使街道空间局部放大,从而增加街道空间的变化,打破线形空间的单调和枯燥,保持人们购物和游览的兴奋状态,使整条街的空间更富趣味性。

2 造成南北建筑差异的原因分析

建筑的形制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地域辽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北传统建筑的形式姿态万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1 气候因素

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寒冷的气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相反,南方气候炎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都可以做得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地伸缩、凹凸,方便地展延、通透。

2.2 地形、地貌因素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2.3 人文因素

南北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异还缘于南北居民的文化习俗、喜好和审美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还导致二者在建筑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的装饰比较抽象。这就是所谓的“南繁北简”和“南奢北朴”的装饰特征。

3 北方韩城设计方法

3.1 设计手法

从目前来看,传统的设计手法和建造技术都几乎被丢弃了,要想真正地建造一些能满足广大人民情感和心理需要、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3.1.1 化整为零

整条商业街总长度约为180多米,如果把所有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势必产生单调的感觉,所以在进行街道立面处理的时候,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整条街道建筑分段处理,有些段落以山墙对着街道,有些段落后退或者向前突出,造成一种凸凹的感觉,使空间变得丰富,同时设计的建筑跟周围老建筑风格略有不同,尺度也和周围的老建筑也有差异。屋顶的处理也是如此。虽然新老建筑在色彩样式等多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但经处理,这种化整为零、减小体量的办法使得新老建筑彼此和谐共处。在文脉上产生了强烈的连续感。

在平面组合的时候,考虑到营造不同空间的需要,就在平面设计中考虑了对称平面和不对称平面两种形式。

3.1.2 构成的使用

1)对称平面

对称平面的处理形式就是仿造陕西传统民居的处理方式,采用三间正房,四间耳房的形式。对称平面给人们一种韵律之美。

2)不对称平面

不对称平面是结合基地的的情况来设置的,由于基地的限制,就只能采取不同进深的房间组合在一起,同时不同进深的房间组合在一起也能让坡屋顶的变化更加丰富。

3)形式上模仿

在做建筑造型处理的时候,为了使建筑的文脉延续下去,就在形式上模仿周围老建筑,当然,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模仿、抄袭,而是借鉴、重组。强调的是对历史地域建筑文化的回归,绝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批判地继承与创新;不是对地域传统文化在现今的简单延续与重复,而是要透过它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以批判态度吸收与创造;也不是对外域文化的消极抵触和无理排斥,而是要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实现两者的综合创新。这样的回归,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建筑空间和门窗设计

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在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建筑物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如果热力不够,不仅耗费了能源,而且使居住者受冻。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大厅空间设计一般比较小一些,方正一些,建筑的半室外空间也比较少。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就要封窗;进入春季,就要开窗。因此,在门窗设计上只要求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注重实用,大型带状窗比较少见。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除了讲究实用外,还要注重美观大方,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5)立面的处理

由于历史街区建成的年代都较为久远,其街道两侧的建筑层数多为1层~2层,局部三层,街道的高宽比以其两侧的建筑层高为基准,控制在1∶1~1∶1.5 的范围内,这样就加强了街道的围合感,突出了其线性空间的特征。街道两侧建筑的风格与其建造的历史阶段相呼应,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为街道空间赋予了强烈的历史特征。受传统人文因素的影响,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比较强调厚重、朴实,用材上,则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而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

6)山墙的处理

山墙的处理是韩城传统民居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山尖部分的材质和山墙其他部分的材质是不同的,而勒脚又是另外一种材质,可能是受外来法式建筑文化的影响,这种典型的三段式的处理方式。在本设计中也被灵活借用,具体处理方法为:勒脚部位为青石,山尖部位为青砖,中间部位为白灰抹面。

7)建筑入口的处理

在一些不对称的建筑中,主入口往往运用了建筑山墙的参差不齐,虚实凹凸同时结合设置,使得建筑立面更加丰富,并突出其视觉中心和引导作用。

8)柱础的运用

柱础在传统建筑中使用的很普遍,主要是防止木柱被水腐蚀,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形式的柱础,也能让建筑产生丰富的变化。

4 结论

地域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社会需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对当代而言,己有了较大的变化。地域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要满足当今的社会生活,就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设计者必须认识到地域的自然条件和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决定着建筑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大相关因素,因此,设计者必须从地域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方面吸收营养处理好地域建筑的延续性问题,并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出新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

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与民族传统,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尤其是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因素,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通过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构造方法,来构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又有中国文化气息的优秀建筑。

[1]王力,陈红玲.繁荣地方建筑创作是当务之急——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四川建筑,2004,24(6).23-24.

[2]李先迪.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J].建筑学报,1995,79(3):16.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19(2):12.

猜你喜欢

锦里韩城街道
魅力韩城
嗨!韩城
韩城老街
请到我们韩城来
热闹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豌豆的脚步
风居住的街道
成都市仿古街区的文化产业运作与管理研究——以锦里仿古街为例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