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方黄连液促进外伤性感染创面愈合临床研究

2015-01-04杨洪杰蒋顺琬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伤性中医院黄连

杨洪杰蒋顺琬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518033)

复方黄连液促进外伤性感染创面愈合临床研究

杨洪杰1蒋顺琬2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518033)

目的观察复方黄连液外敷用于外伤性感染创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外伤性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黄连液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呋喃西林外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组治疗第3日、第7日、第14日后创面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日,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创伤分泌物无差别(P>0.05);治疗第7日、14日后,治疗组分泌物减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日,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创伤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无差别(P>0.05);治疗第7日、14日后,治疗组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日,第7日,第14日治疗组C反应蛋白检验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黄连液能促进外伤性感染创面愈合,抑菌消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呋喃西林外敷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

复方黄连液 感染性创面 中医药疗法

复方黄连液是我院研制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散瘀消肿、清热解毒、收敛止痛的功效。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应用复方黄连液治疗外伤性感染创面患者80例,实践证明该制剂在促进创面愈合,控制感染,改善患者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外伤性感染创面患者。纳入标准:(1)有明确的外伤病史;(2)具备局部感染创面一般特征;(3)排除特异性感染情况;(4)无全身性感染表现;(5)仅行局部换药,不合并使用其他类型药物。排除标准:(1)恶性皮肤溃疡;(2)梅毒、结核杆菌、真菌、绿脓杆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性溃疡;(3)神经营养性溃疡;(4)有窦道、漏管、死骨形成者;(5)空腹血糖在10 mmol/L以上的糖尿病皮肤溃疡溃疡;(6)溃疡面积>25 cm2或<4 cm2。

1.2 临床资料 选取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及深圳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及病房外伤性感染创面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9~68岁,平均(42.3±8.24)岁;溃疡面积平均(9.32±2.19)cm2。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70岁,平均(41.26± 8.43)岁,溃疡面积(9.47±2.43)cm2。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首次治疗均将感染创面行清创术,清除坏死无活力组织及脓液,创面常规消毒。治疗组用浸泡有复方黄连液(由黄连、大黄、栀子、地榆、冰片组成,深圳市中医院制剂科经标准程序制备成灭菌中药外用液,500 mL/瓶)20 mL的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对照组给予呋喃西林以无菌纱布湿敷覆盖创面,每天换药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

1.4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第3日、7日、14日创面面积,创面分泌物情况、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以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情况。其中创面分泌物情况根据创面特点分为3级:1级创面完全愈合,无分泌物;2级创面大部愈合,分泌物少,脓性分泌物少;3级创面愈合不良,分泌物较多,且以脓性分泌物为主。

1.5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标准[1]进行评定:痊愈:创面全部愈合,无痂下积脓等假性愈合现象。显效:创面面积缩小范围>75%,无脓性分泌物,肉芽组织新鲜,颜色鲜红。有效:创面面积缩小范围>25%,无脓性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肉芽组织色红。无效:创面面积缩小范围<25%,创面脓性分泌物无明显减少,肉芽组织色暗,创面无明显缩小趋势。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

2.2 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变化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治疗第3日、第7日、第14日后创面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变化比较(cm2,±s)

表2 两组治疗后创面面积变化比较(cm2,±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组别 治疗后第7日治疗后第1 4日治疗组 5 . 8 2 ± 1 . 2 8△3 . 3 1 ± 1 . 5 9△对照组 7 . 2 6 ± 1 . 3 2 4 . 5 5 ± 1 . 3 8 n 4 0 4 0治疗前 治疗后第3日9 . 3 2 ± 2 . 1 9 6 . 8 2 ± 1 . 3 6△9 . 4 7 ± 2 . 4 3 8 . 4 9 ± 1 . 4 9

2.3 两组治疗后分泌物情况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第3日,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创伤分泌物无差别(P>0.05);治疗第7日、14日后,治疗组分泌物减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分泌物情况比较(n)

2.4 两组治疗后分泌物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见表4。结果示治疗第3日,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创伤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无差别(P>0.05);治疗第7日、14日后,治疗组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分泌物细菌培养比较(±s)

表4 两组分泌物细菌培养比较(±s)

组别 时间治疗组 治疗前(n = 4 0) 治疗后第3日治疗后第7日+ -4 0 0 3 5*5 2 5△1 5治疗后第1 4日 1 1△2 9对照组治疗前 4 0 0(n = 4 0)治疗后第3日 3 8 2治疗后第7日 3 3 7治疗后第1 4日 2 5 1 5

2.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RP检验情况比较 见表5。结果示治疗第3日,第7日,第14日治疗组CRP检验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治疗后CRP检验情况比较(mg/L,±s)

表5 两组治疗后CRP检验情况比较(mg/L,±s)

组别 治疗后第7日治疗后第1 4日治疗组 1 5 . 4 1 ± 5 . 6 3△8 . 8 1 ± 3 . 4 0△对照组 2 3 . 7 1 ± 5 . 7 8 1 3 . 9 3 ± 3 . 7 8 n 6 3 6 3治疗前 治疗后第3日3 7 . 3 6 ± 1 1 . 2 5 2 1 . 2 4 ± 7 . 6 2△3 6 . 7 2 ± 1 1 . 1 6 3 1 . 1 8 ± 8 . 6 8

3 讨 论

外伤性创面的修复是创伤骨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抗生素、清创技术、无菌技术等相关研究技术的提高,外伤性创面的感染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代生物技术、分子技术及基因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也使创面愈合的机理得到进一步的阐明,从而促使治疗手段有很大的发展。通过临床实践证实,中医中药在治疗创伤性感染创面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感染性创面属中医“疮疡”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跌扑损伤、手术损伤、烫伤、冻伤等因素作用于皮肉筋脉,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酝酿液化而成脓。复方黄连液主要由中药黄连、大黄、栀子、地榆、冰片5味有效中药组成,功效抗炎消肿、活血化瘀、祛腐生新。组方中的大黄、栀子具有凉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冰片外用起散郁火,消肿止痛,清热散毒,散火解毒之功效;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药与证合,共奏活血行气、消肿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大黄中含有的大黄素具有显著的消炎作用,大黄素在很多动物模型的实验中已经证实,它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抗菌效果显著[2]。抗炎实验显示[3],黄连外用可抑制角叉菜胶所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外伤性感染创面的特点是伤口坏死组织和分泌物较多,患肢肿胀,局部红肿,可有疼痛及皮温升高。复方黄连液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使感染组织加速液化清除,减少毒邪进一步侵入并内陷的发生,加速伤口的愈合。CRP对炎症反应,特别是细菌感染性炎症及其治疗反应非常敏感,它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参与急性时相反应的主要蛋白,其合成受激活的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某些细胞因子的调节,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4]。本观察表明,复方黄连液治疗外伤性感染创面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减低机体CRP水平,达到抗菌愈合创面的效果。其机理可能在于:在创面形成保护层,可以有效隔离创面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破坏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含有多种广谱的抗菌成分,能起到抗感染作用;同时改善微循环与组织缺氧,加快组织修复,从而使创面愈合时间大为缩短。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64.

[2] Hazni H,Ahmad N,Hitotsuyanagi Y,et al.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Cassia alata with inhibition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J].Planta Med,2008,74(15):l802.

[3] 翟华强,王双艳.黄连、丁香外用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192-195.

[4] Ridker PM,Hennekens CH,Buring JE,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J].New Engl J Med,2000,342(12):836-843.

R274.3

B

1004-745X(2015)03-0555-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3.071

2014-09-06)

猜你喜欢

外伤性中医院黄连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不一样的“双黄连”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沭阳县中医院“做负责任的医院”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