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煤炭行业新常态研究

2015-01-03

中国煤炭 2015年2期
关键词:煤耗煤价火电

张 强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市海淀区,100083; 2.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经济管理★

中国煤炭行业新常态研究

张 强1,2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市海淀区,100083; 2.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中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的新常态,也带动着煤炭行业进入新常态。通过分析近10年来宏观经济及煤炭行业的发展形势,总结提炼出煤炭行业的5个新常态,包括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及结构优化导致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降低、火电增速下滑导致煤炭需求不足、煤炭供大于求转为买方市场、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煤价大幅下跌导致煤企利润减少。

煤炭 新常态 供大于求 买方市场

“新常态”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新常态”不仅在于“新”、还在于“常”。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概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宏观经济的新常态也在影响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炭行业已告别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进入痛苦的转型期,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煤价持续下跌导致大部分煤炭企业亏损。这一切都表明煤炭行业已走进一个“新常态”。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研究近10年来煤炭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转变及发展趋势,总结出我国煤炭行业未来几年将面临的5个“新常态”。

1 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及结构优化导致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降低

1.1 宏观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首要特点就是宏观经济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中国经济迎来了换挡期。2004-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10.09%~14.16%的年增长速度高速增长,见图1。2007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即使在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也保持了9.63%和9.21%的增速。2012年以来,GDP增速降至8%以下,正式进入经济发展的换挡期。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左右的增速。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其对能源总需求的增速也势必会随之放缓。

图1 2004-2014年中国GDP增速

1.2 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从中国历年GDP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GDP的占比逐年提高,见图2。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前3季度,第三产业增速高出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

图2 2004-2014年中国GDP中第二、第三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是主要的能源消耗产业,尤其是电力、钢铁、水泥、建材等相关行业。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对能源尤其是煤炭能源的消耗较小。

1.3 国民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降低

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及高耗能产业的占比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度降低,体现在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及GDP煤耗强度降低两个方面。

1.3.1 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

国家近年来出台的各项能源规划和计划均提出要逐年降低煤炭消费比重。2013年1月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2014年11月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我国将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

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为68.8%,2012年为66.6%,2013年为65.7%。预计2014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下降至64.2%,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将降至63%左右。煤炭消费比重目标预计将提前实现。

1.3.2 GDP煤耗强度持续降低

GDP煤耗强度是反映国民经济对煤炭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谢和平等对2000-2012年的GDP煤耗强度进行了分析,见图3。2005年以来中国GDP煤耗强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按当年价格计算,万元GDP煤耗强度由2005年的1.47 t标准煤降至2012年的1.12 t标准煤。若按照2000年的基价计算,则万元GDP煤耗强度由2000年的1.42 t标准煤降至2012年的0.68 t。

GDP煤耗强度的降低,正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结果。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继续优化及环保要求的提高,GDP煤耗强度仍将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

图3 2000-2012年GDP煤耗强度

2 火电增速明显放缓,煤炭季节性采购高峰不再

2.1 发电量增速放缓,火电占比下降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全国发电量增速放缓。2004-2014年11月的发电量统计数据见图4,可以看出,2004-2011年间,除2008年和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发电量增速降至6.5%和6.3%,其他年份发电量增速均在12%~15.3%的高速增长区间。2012年开始,发电量增速快速下滑至6.5%,与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的增速一致。2014年前11月,发电量增速已降至3.9%,是近年最低水平。

图4 2004-2014年11月发电量及同比增幅

火电年增速下降更为明显。2004-2011年,除2008年和2009年火电增速降至2.5%和6.9%外,其余年份火电增速均在11.7%~15.7%的高速增长区间。但2012年起,火电增速一路下滑。2014年前11月火电增速已降至-0.3%,首次出现负增长。2014年7月起,火电已连续5个月月度同比负增长。2014年8月份本是传统的夏季用电高峰,但火电发电量同比却减少了11.3%。

2004-2014年火电在总发电量的占比见图5。可见,火电的增速的快速下滑导致火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明显下降。2014年前11月火电占比为76.5%,较2004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图5 2004-2014年火电在总发电量的占比

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发电量低位增长将成为新常态。而作为主要耗煤行业的火力发电量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火电对煤炭的需求增速将明显减少。

2.2 传统“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煤炭采购旺季逐步消失

煤炭“黄金十年”期间,每年的煤炭采购呈现出两个季节性、时段性高峰。一个高峰期的煤炭采购是为了保证夏季用电,一个高峰期的煤炭采购是为了保证冬季用电,通常叫作“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

但是自2013年以来,中国煤炭市场的这个时段性特征在逐步消失。2013-2014年环渤海七港的锚地船舶数及货船比见图6,可以看出,2013年6-8月,2014年1-3月,2014年6-8月,2014年12月-2015年元旦,在这些原本该出现用煤高峰的季节锚地船舶数量却达到了低谷。从环渤海七港的货船比也可以看出,在上述几个时段,货船比达到峰值,远远高于7-8的正常区间水平。而近两年的煤炭价格也均是从5月份起开始直线下跌,直至夏季用煤高峰结束。

探本溯源,“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是短缺经济的反映,而它们的消失也正是过剩经济的反映。煤炭供大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因此今后中国煤炭市场很难再出现季节性的高峰。

图6 2013-2014年北方七港锚地船舶及货船比

3 煤炭供大于求,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

3.1 煤炭产能集中释放,供需失衡

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大量资金进入该领域投资。2006-2014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1万亿元。大量资金涌入煤矿建设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2015年,中国煤炭产能将达到41亿t,加上在建产能,全国煤炭产能已超过50亿t。2015年预计煤炭消费量37亿t左右。现有煤炭产能与实际消费量有近4亿t的富余。若算是在建产能,供大于求将接近13亿t。同时进口煤还在不断涌入,增加了国内煤炭供给,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

3.2 铁路运力瓶颈减弱

中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煤炭消费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铁路运输一直是制约煤炭市场发展的关键瓶颈,在国内也形成了明显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

中国煤炭主产区集中在蒙西、陕北、山西等地区。随着铁路投资和建设的加速,目前该区域已形成了“六横五纵”的路网格局。晋陕蒙核心矿区主要铁路外运通道见表1。大秦线和朔黄线打通了“西煤东运”的两条大通道。包西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蒙西至华中铁路等又开辟了“北煤南运”的大通道。

表1 2020年晋陕蒙核心矿区主要铁路外运通道运力

“西煤东运”是指将晋陕蒙矿区的煤炭通过铁路运至北方港口,之后再通过船舶进行“北煤南运”。2014年环渤海七港的总下水量近6亿t,预计今后几年将维持在该水平,难有大的增量。大秦线和朔黄线两条铁路的运能当前已超过7亿t,在 2020年将达到9.5亿t。加上其他铁路的运能及汽运能力,铁路运力完全能够保证“西煤东运”的需求。

随着煤炭需求减弱以及铁路路网的快速发展,当前晋陕蒙地区核心矿区煤炭铁路外运的压力已大大减小,国铁及神华等企业的铁路运力已出现富余。在需求低迷时,神华集团的铁路运力闲置,保留大量空车。兖矿等企业已开始寻求自有铁路运力市场化开发的方式,避免铁路资源和运力浪费。

3.3 煤炭库存长期高企,去库存压力大

截至2014年11月,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6个月在3亿t以上,见图7。消化煤炭库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按照当前电厂日耗计算,全国重点电厂库存可用天数约为25 d。若要依靠重点电厂消耗全国3亿t的煤炭库存,粗略估计需要近3个月的时间。同时,煤炭的产能和产量还不断增加,火电的增速却明显放缓甚至已经出现负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煤炭高库存将成为新的常态,是制约煤价上涨的关键因素。

图7 全国煤矿和重点电厂库存情况

3.4 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难以调和,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市场煤和计划电是煤电市场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燃料成本占火电企业总成本的70%左右,而上网电价由国家统一制定。因此,火电企业为了盈利,只能不断压低煤价。当煤价下调到一定程度时,又触发了“煤电联动”机制,上网电价也随之下调。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不得不继续压低煤价。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了煤价的不断下跌。

煤炭供需格局的转变,导致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电力企业在煤炭市场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12年以来,每年年底的煤电年度合同谈判都异常艰难,煤电之间难以达成一致。煤电博弈愈演愈烈,而最终均以电企胜利终结。

4 进口煤大量涌入,加剧国内煤炭供需失衡

近年来,进口煤借成本优势大量涌入中国,冲击国内煤炭市场。2004-2014年煤炭净进口量见图8。2013年的进口煤总量达到32703万t,首次超过3亿t。而煤炭的净进口量也由2004年的-6805万t增加值2013年的31951万t。

2014年10月15日起,中国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2014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部署2014年进口煤全年减量5000万t的计划。恢复关税及减量计划有效遏制了进口煤的快速增长,2014年下半年开始进口煤量同比有所减少,但2014年全年的进口煤量预计仍将超过2.8亿t。

图8 2004-2014年煤炭净进口量

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煤炭最多的国家。2014年1-11月,中国从澳洲进口煤炭8527万t,占中国进口煤炭总量的41.5%。而出口到中国的澳洲煤,占澳洲煤出口总量的25%左右。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自贸协定的谈判进程,初步谈判表明两年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关税将降为0。

因此,进口煤虽然由于关税和政策因素短期内有所减少,但从长期看,进口煤仍将继续大量涌入中国,冲击国内煤炭市场。

5 煤价持续下跌,煤企盈利空间很小

5.1 煤炭供大于求导致煤价持续下跌

2011-2014年环渤海煤炭价格指数见图9。最能够直观反映北方港口煤炭价格的环渤海煤炭价格指数在2011年11月初达到最高点853元/t后开始持续下跌,2014年8月27日达到最低值478元/t。虽然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底煤价均出现一定的反弹,但这主要是由于煤企为了在下一年的煤电合同谈判中掌握主动权而上调煤价。在2013年、2014年元旦过后,煤电谈判进入白热化阶段,电企以高库存为筹码,减少港口拉煤船,最终的结果是煤价开始大幅下滑,以煤企的失败而告终。在煤炭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几大煤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联合提高煤价,但市场供需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煤企没有能力改变煤价的整体走势。

图9 2011-2014年环渤海煤炭价格指数

5.2 煤企大面积亏损,利润空间很小

2014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3%,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8个行业下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同比降幅最大,达到了-44.4%。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70%的煤炭企业亏损。

煤炭行业两巨头神华和中煤2014年的利润也有所下滑。中国神华、中煤能源2014年三季度季经营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前三季度两公司的利润分别下降10.3%和73.5%。

表2 中国神华、中煤能源2014年前三季度经营情况

虽然中国神华的营业利润降幅仅有10.35%,但是按照煤炭销量和价格计算,其煤炭板块的营业收入降幅达到16.1%。

6 小结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煤炭行业、煤炭相关行业的发展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近年来煤炭行业发展面临的5个“新常态”。这些“新常态”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及结构优化导致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下降、火电增速放缓导致煤炭需求不足、煤炭供需失衡转为买方市场、进口煤大量涌入冲击国内市场、煤价下跌导致煤企利润大幅减少。

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在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和营销理念,主动适应市场,才有可能寻找新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谢和平,刘虹,吴刚等.中国经济与煤炭的相关依赖性分析[J].基石,2014(2)

[2] 冯雨,李学刚,丁文芬.煤炭进口对沿海地区煤炭市场的影响[J].中国煤炭,2011(7)

[3] 吴道荣.煤炭经济形势“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J].中国煤炭,2005(12)

[4] 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5] 潘伟尔.2004年煤炭经济运行评析[J].中国煤炭, 2005(3)

(责任编辑 张大鹏)

Research on new normal of China coal industry

Zhang Qiang1,2
(1.Management School,China Univerysity of Mining&Technology,Beijing,Haidian,Beijing 100083,China; 2.Production Command Center,Shenhua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Dongcheng,Beijing 100011,China)

Chinese economy was from high-speed development entered the new normal of middle-high speed development,and also drove the coal industry into the new normal.According to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acro economy and coal industry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 author summarized and extracted five new normal of coal industry which includ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slowly growth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leads the economic relies less on coal, thermal power growth declines that results insufficient of coal demand,oversupply of the coal changes to a buyer's market,imported coal impacts domestic market and coal prices fells sharply leads to profits of coal enterprises reduces.

coal mine new normal,oversupply,buyer's market

TD-9

A

张强(1984-),男,中级经济师,就职于神华集团生产指挥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在读,从事煤炭纵向一体化运营管理、市场研究、战略研究等工作。

猜你喜欢

煤耗煤价火电
7月煤价走势下行 后期预计反弹回升
耗差法与正平衡修正法耦合分析的燃煤机组煤耗评估
基于PI数据和供电标煤耗的机组冷端优化研究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煤耗预测在火电调峰经济性中的应用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两点法确定供电煤耗-负荷特性曲线研究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浅谈火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方法
火电施工EPC项目管理探讨
“高烧不退”的煤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