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与动力研究述评

2015-01-03李金勇副教授钟雪梅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401331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6期
关键词:牵引力动力研究

■ 李金勇 副教授 李 莎 钟雪梅(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401331)

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与动力是技术创新领域最基础的问题,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关于扩散动力机制的研究才刚起步,研究成果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评述和总结,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

目前关于技术创新扩散内涵的理解主要有学习论、传播论和经济论三种观点。学习论认为,技术创新扩散实质上是技术吸收企业学习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伴随着渐进的创新。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熊彼特(Schumpeter)和曼斯菲尔德(Mansfield)等。传播论则将扩散理解为创新在使用者之间传播与推广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运动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弗里曼(Freeman)、罗杰斯(Rogers)、傅家骥等。而经济论对扩散的阐释则是围绕着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展开的,例如梅特卡夫(Metcalfe)认为,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应作为技术创新扩散的重点研究内容。

上述几种观点其实都有其成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经济论对创新扩散的解释偏重于扩散所产生的结果,传播论则主要关注扩散过程在宏观上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而学习论强调的则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对创新的自我消化与吸收。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外部传播环境与内部学习能力的约束下,新技术模式在不同扩散主体间不断传播演化,最终在组织内建立起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

技术创新扩散动力研究述评

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指的是导致创新扩散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由于企业是创新和扩散的主要社会载体,所以动力主要指的是企业扩散创新的动力。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扩散激励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在剖析技术创新扩散内涵的基础上,对扩散动力的研究做进一步评述和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技术创新扩散动力研究回顾

学术界对扩散动力的研究才刚起步,历史较短,国内外也鲜见相关的研究文献,所以,目前为止,该领域还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曼斯菲尔德是较早对扩散动力做出简单解释的学者,他认为,企业扩散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模仿的比例、机会利润率和新技术投资额。即先行模仿的企业越多、新产品的机会利润率越高、采用新技术的投资额越低,则企业采用创新的动力也越大。在国内,最早对扩散动力问题进行介绍和研究的是中国社科院的宋迎昌,他认为,创新者通常先以专利形式垄断创新,然后再决定是自己直接生产产品还是转让创新。如果出现专利保护期限短、缺乏生产所需资金、创新产品的市场容量小等情况,或者由于高地价、高工资、环境恶化等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失去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者将会选择转让创新,从而使扩散得以实现。而对于技术吸收者而言,在对引进与不引进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后,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决定是否扩散创新。

最早对扩散动力进行建模分析的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武春友教授,他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技术创新扩散著作,书中明确指出,需要将扩散动力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其所构建的动力模型中,把技术吸收企业作为扩散系统的核心和研究对象,认为企业扩散创新的动力由牵引力和推动力共同组成。其中,牵引力是由于创新产品能够取得超额利润,吸收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用创新,所以,它是一种主动性质的动力。与此相反,面对创新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为了避免被市场所淘汰而形成的动力为推动力,它是吸收企业的一种被动性质的动力。该模型第一次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了技术吸收企业扩散创新的原因,从而使扩散动力的研究变得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在武春友的经典研究之后,陆续又出现了若干研究文献。其中,天津大学赵黎明教授的观点与武春友类似。另外,段存广等在研究产业集群中的扩散动力时认为,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素质、组织结构、资源、文化、经营状况,以及外部的地理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信息服务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均可以认为是企业扩散创新的动力。赵维双博士也认为扩散动力包括内在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源于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而外在动力则由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中介环境、社会支撑环境构成。此外,常向阳等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创新者在技术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扩散抑或垄断技术,吸收方则为了获得额外收益而引进创新,这种供需上的耦合是扩散得以进行的内在动力机制。许慧敏等则认为:扩散系统中存在着推动力和牵引力两种形式的动力。其中,创新企业具有的是推动力,它产生的原因有:完全垄断技术的风险性,回收资金的需要,以及吸收企业对扩散技术的补偿等。而吸收企业为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而产生的动力则为扩散系统中的牵引力。这种观点与武春友类似,也将动力划分成了两种具体形式。

(二)评述与建议

从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创新扩散动力研究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系统性。一些文献对动力产生的若干原因做出了分析,这些原因有些涉及企业内部,有些又涉及外部因素,总体来说较为简单和松散。此外,大部分文献将技术吸收企业作为动力分析的对象,只有少部分涉及到了技术创新企业,而对两者同时进行系统分析的则更为稀少。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研究做统一的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区分技术创新扩散动力与影响因素。本文认为,所谓动力应该是指导致企业扩散技术创新最根本、最原始的动机,同时它也是企业扩散创新在主观意愿上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而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指那些能够在客观上影响目标实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两者的关系是:动力是主观目标,影响因素是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服务于主观目标,主观目标的实现与否和实现速度有赖于客观条件具备的程度。

但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扩散动力与扩散影响因素并未作严格的区分,许多文献在分析动力产生和构建动力模型时,将大量的影响因素也包含其中,从而扩大了动力研究的范围。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技术自身的特性、采用的风险性、扩散中介和信息通道、政府政策、社会环境、企业自身的资源、文化、学习能力等。虽然这些内外部因素能够影响扩散速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扩散活动最终能否获得成功,但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企业扩散创新最初的动机。例如,良好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完善的社会中介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扩散的速度,但很显然,它们本身并不是企业扩散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动机。比如,技术采用风险的大小将会影响企业作出扩散决策的难度,但只要采用创新的预期收益足够大,企业依然会选择采用创新。同理,政府政策本身也并不是企业扩散创新的目的,但如果一项政策能够改变企业扩散活动的成本和收益,那它将会对企业采用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

所以,综上所述,扩散动力与扩散影响因素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它们在扩散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同的,两者需要严格区分。因此,对于动力的研究不能以讨论影响因素为主,而是应该更多的从企业扩散创新的根源和目的上进行分析。

建立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通过前部分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决定是否扩散创新时考虑最多的还是自身的利益,也只有利益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扩散创新的动力和目的。而研究动力机制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楚这些利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本文较为赞同武春友所构建的动力模型。它将获取超额利润和市场竞争压力结合在一起,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方面说明了吸收企业扩散动力产生的机制。这是一种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而诸如曼斯菲尔德所认为的“模仿比例”、“机会利润率”等动力观点其实也可以被涵盖在此框架内。但该动力模型也存在着不足,就是只分析了吸收企业,却没有将创新企业也包含进来。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创新企业和吸收企业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推进了技术创新的扩散。所以,一个完整的动力模型应该是要同时涵盖这两类企业。

本文认为,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创新企业与吸收企业均具有牵引力和推动力两种动力形式,两力合成,组成了各自企业的扩散动力。牵引力是企业主动性质的动力,而推动力则是压力下所形成的被动性质的动力。对于技术吸收企业的牵引力与推动力,武春友已经作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而在创新企业方面,宋迎昌所认为的创新产品成本上升、市场容量小,以及常向阳的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等,都可以认为是压力之下所导致的创新扩散,即创新企业的扩散推动力。而对于创新企业的扩散牵引力,一般而言,在创新之后,企业总是会通过各种方法保护自身的创新利益,很少会主动扩散自己的创新,但这种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比如,2014年6月,美国著名纯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就主动开放了公司所有200多项专利技术,这些技术涵盖了电池、充电技术、电机、人机交互等不同领域,全部是电动车产业的核心技术。CEO马斯克(Musk)明确表示,欢迎其他制造商跟随和使用特斯拉专利,以便全球在开放、通用的平台上进行电动车的研发和制造。此案例说明,当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为了培育市场,建立通行的产业技术标准,获取行业领导地位,企业将会有可能主动扩散自己的创新,从而在惠及行业的同时,又为自身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论

本文剖析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扩散动力研究进行了评述,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对动力机制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思路,但现实中,企业创新扩散的推动力和牵引力产生的具体原因却是多样化的,本文只是粗浅的对部分情况进行了总结,而其他还存在哪些因素则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总之,只要能够以利益为核心,深入考察创新企业与吸收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最终将会建立起全面、系统的创新扩散动力模型。

1.胡宝民.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系统演化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1999

2.李红艳.基于社会资本的技术创新扩散微观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3.许慧敏,王琳琳.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4.宋迎昌.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1995,15(1)

5.武春友,戴大双,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6.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段存广,赖小东.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动力因素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2,34(2)

8.赵维双.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

9.常向阳,戴国海.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及其本质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牵引力动力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HXN5型机车牵引力受限的分析与整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电动汽车加速方案的比较研究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牵引力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