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林散叶 (七十七)

2015-01-02俞剑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37期
关键词:诏书魏征赵匡胤

■俞剑明/文

史林散叶 (七十七)

■俞剑明/文

宋太祖胸襟宽广

历史上的那些帝王,不见得个个心地龌龊、心胸狭隘,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即便从一些小事上,也足以显示出其胸襟的宽广。

赵匡胤是从后周得来的天下,立国之初,也有诸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人心还没有完全统一和认可他的正统地位。一般的皇帝,此时大多会采取紧张戒严的治理模式,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赵匡胤不,他反而很是放松。

一次宴会上,有个前朝后周的旧官员、翰林学士王著喝酒过头了,大声喧哗,骂骂咧咧,甚至直接讽刺赵匡胤。左右很紧张,看皇帝如何处理。赵匡胤让人把他扶出去休息,这个王著犯了牛脾气,双手死死地抱住柱子不肯出去,还嚎啕大哭起来,场面很不雅观。第二天有人给赵匡胤奏道:王著他是借酒装疯,分明是思念前朝世宗,给陛下难堪,应当治罪!赵匡胤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什么思念思宗!他无非喝多了嘛,不许胡乱联想。再说了,即便思念世宗,又怎么了?作为一个书生,思念思念旧主也不可以?”

赵匡胤去世前,给他的子孙立下三条规矩:一、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提意见的人;三、以上两条必须严格遵守。

赵匡胤的后代如宋仁宗,也是个有大胸襟的君主。有一回某官员奏称,自己手下一个小兵的胳膊上长了一个龙状的东西,这在当时是犯了大忌的。官员将这个小兵抓了起来,听候皇帝的处理。宋仁宗闻奏说:“这算什么罪啊!人家身上长了个东西也犯法?赶快将他放了吧!”

历来科举,解决了出身寒门的读书人的上进通道,也使朝廷有纳新的机制,让天下的人才有了念想和希望。但能成功考取功名的毕竟只是少数,没考取的人,难免愤愤不平,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一次,成都府接到一个读书人献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分明是一首煽动造反、鼓动分裂的诗!这还了得?知府将这个人抓了,汇报给朝廷。宋仁宗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宫,看了奏折,轻淡地批复道:这无非是不得志的老秀才发了几句牢骚而已,你们何必如此紧张,更别治他的罪。看看有没有司户参军之类的位子,给他安顿一下,让他有口饭吃,人家也不容易。

王道本乎人情,不通人情者,必然自私偏狭,其胸襟必然不宽广,虽为帝王,强权在握,刀剑横列,手段狠戾,也不会长久。《中庸》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唐太宗气度非凡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可以说是风度翩翩,魅力四射。别说朝野上下、诸国藩王,就连不少亚洲、欧洲、拉美等地的国君也成了他的“粉丝”,对其言听计从。唐太宗之所以有风度,是因为他具有一种非凡的气度。

首先是敢重用对手。魏征曾是李建成的重要幕僚,也是李世民登基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他早就看出李世民是一位不简单的人,多次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并为此出谋划策。玄武门政变后,魏征沦为阶下囚。李世民敬重魏征的才华,不仅没杀掉他,反而力排众议,任命他为谏议大夫。李世民甚至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为大唐皇朝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是厚待功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然而,唐太宗不仅没有诛杀功臣,而且论功行赏,厚待功臣。尉迟敬德是唐太宗身边的一员猛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多次救过唐太宗的命。唐太宗登基后,赐封他为吴国公、右武侯大将军。他自恃劳苦功高,谁都不放在眼里。一次,唐太宗举行宴会,因有人坐在他的上首,便勃然大怒,大打出手,宴席不欢而散。即便如此,唐太宗也没对尉迟敬德兴师问罪,而是耐心细致地做他的思想工作。这让尉迟敬德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此再也不敢居功自傲了。据史书记载,除了张亮、侯君集因谋反被杀外,其余24位功臣都得以善终。

第三是善待生命。唐太宗非常重视国家法治建设,他自己带头遵守法律,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但是对于死刑犯,他却是慎之又慎。他曾告诫刑部大臣:“人死了就不能复生,执法一定要宽大简约。”在他的努力下,贞观年间,犯法的人很少,被判死刑的更是少之又少。贞观三年(629年),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不仅如此,唐太宗还让这29名死刑犯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有人担心这些死刑犯会乘机逃跑。可是,让人惊讶的是过了大年,这些死刑犯全部都回到监狱伏法,无一人逃跑,因为他们心中早已对唐太宗感激还来不及,哪里还有逃跑的念头!

第四是海纳百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称雄世界的朝代之一。唐太宗对外开放,欢迎外国人来中国投资。那时候,不少西方国家的人都以能够侨居中国为荣,许多青年争着来中国留学。据史书记载,当年长安城聚集了世界各国人才,文化科技异常繁荣。不仅如此,中国各地都有外国侨民。贞观二年(628年),仅广州城内就有外国侨民20多万人。与此同时,唐朝的文化也被这些外国人带回自己的国家。如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日本的和服,就是唐太宗非凡气度的最好见证。

有气度,才能有风度;有风度,才能有高度。皇帝如此,官员如此,高管如此,普通百姓也是如此。

李藩的宰相风度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病危。濠州刺史杜兼闻讯立刻赶了过来。他倒不是和张建封有多深的交情,而是看中了他的位子。在唐朝末期,藩镇的节度使之职多是谁抢到手就是谁的,然后形式上再要朝廷给个任命罢了。正当他假惺惺地抹着眼泪时,有个人一把拉住了他,他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是张建封手下的从事李藩。

只见李藩面色严肃,厉声说道:“张仆射的病情到了如此地步,你应当留在濠州,以防意外,现在你却丢开州城,来到这里,你打算干什么呢?”杜兼被人点中了心事,一句话没敢说就回去了。

杜兼这个人,生性狡黠阴险,被李藩半路上打扰了美梦,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给皇帝写了个奏折,意思说李藩乘张建封病危之际散布谣言,动摇军心。果然,唐德宗闻报大怒,马上暗中给淮南节度使杜佑下了一道诏书,命他杀掉李藩。

杜佑接到诏书,很是不忍,因为他素来器重李藩,特别欣赏他的风度。李藩出身于官宦之家,年轻时就恬淡文雅,喜欢读书,注重修身。父亲死时,给他留下了丰厚的家底,但他常拿钱财资助别人,没几年自己也成了穷光蛋。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出仕做官,妻子儿女都埋怨他,他却泰然自若。

犹豫了十多天后,杜佑把李藩请来,说道:“你遇到事情最好不要恐慌。”说完,悄悄给他看了皇帝的诏书。

李藩看罢诏书,神情颜色一点也没改变,他从容地说:“这是真正对我的报应啊。”

杜佑暗暗称赞李藩的气度,嘱咐说:“你小心别说出去,我已密奏陈述此事,用我一家百口来担保你。”

虽然有杜佑的担保,德宗皇帝仍不放心,下令传召李藩来长安。当他看到李藩安闲优雅的神态时,一下子就服了,说:“这怎么会是作恶的人呢?”不仅没有处罚他,还把他留在身边当了秘书郎。

成了皇帝身边的人,李藩并无一点得意之色,一如既往地按自己的准则办事,即使皇帝做错了事,他也敢纠正。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享受个宰相的虚名,面子上好看而已。

有一天,李藩与中书舍人权德舆在中书省值班,突然接到皇帝的密旨,上面写道:“王锷可以兼任宰相,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早就知道王锷买官的事,他提起笔来,在诏书上涂掉了“兼任宰相”等字,上奏意见写道:“不可。”

权德舆一见,大惊失色,连忙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李藩说:“事出紧急,一旦敕书发出,就不能收回了。太阳快落山了,我们哪有足够的时间反对它呢?”由于李藩的反对,王锷的宰相梦成了一枕黄粱。

唐宪宗元和年间,李藩被任命为宰相,此事出于历史上著名宰相裴垍的大力举荐,理由是李藩“有宰相的风度”。李藩因此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因为风度翩翩而应祸得福,李藩似乎太幸运了,其实未必尽然。风度是一种内心的平和,是一种对品格的坚守,也是一种能令人温暖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诏书魏征赵匡胤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