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构建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研究

2015-01-02左显兰

北方经贸 2015年8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特区宁波

左显兰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借鉴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构建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大量聚集拔尖领军人才,是宁波建设智慧城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长三角南翼人才高地的重要战略。

一、宁波推进人才流动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宁波推进人才有效流动的现状

1.出台系列推进人才有效流动的政策

为将宁波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人才高地之一,宁波先后出台了系列促进人才有效流动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体现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方面是以高素质人才和智力为人才引进重点;第二方面是人才引进渠道拓宽;第三方面是人才引进程序简化;第四方面是人才待遇提高,创业环境改善;第五方面是人才奖励范围和力度加大。

2.建立人才规划引导和需求预测的信息平台

宁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宁波市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建立了人才需求预测的信息平台,从2006年至今,宁波人事局网站就定期发布当年“宁波人才紧缺指数”,印发当年《年度人才开发导向目录》,为全市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更具科学性和更为全面、系统的信息依据。

3.完善有效聚集人才的四大交流平台

宁波每年1月份举办以接收学生资源为主的毕洽会,6月份举办以引进国外高素质人才智力为主的浙洽会,9月份举办以引进国内高素质人才智力为主的高洽会和贯穿全年的以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主的专洽会,构成了四大有效聚集人才的交流平台,并树立了一定的品牌优势。

4.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承载平台

宁波以开发区、保税区、高教园区、科技园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10个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人才吸附承载能力。

(二)宁波推进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宁波具有许多首创或是领先的政策,促进宁波整体性人才开发和流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政策还需要出台配套的措施加以落实,比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决定(甬党[2004]6号)》文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中提到“进一步疏通人才不分单位性质、不限地域、不拘身份的流动渠道,保障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这一流动机制的建立需要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配套改革,才可能加以落实。

2.注重人才引进,缺乏激活人才内生机制

宁波主要针对人才的引进,缺乏本地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机制。激活人才内生机制,释放现有人才的创新潜力,并使其合理流动起来,比从外部引进人才成本更低。缺乏激活人才内生机制,还会出现“引进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

3.宁波高薪技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强

宁波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宁波高薪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区域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技综合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宁波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吸引能力和承载能力。

二、国内外建立“人才特区”,推进人才流动的举措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促进高科技人才流动举措

1.通过政策倾斜来吸引高科技人才

发达国家采取如移民法、发放绿卡等鼓励政策,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欧盟有政策规定,欧盟成员国的雇主如在4周内无法在当地人才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可以自主决定招聘外来移民。美国公司为了吸引人才,对高科技人才实行高额配股制度;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实行特别税率制度;新加坡实行高薪制,对有才能有贡献的人给予重奖。

2.通过产业发展契合来吸引高科技人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电脑业的发展,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代表的计算工业取代了汽车工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业,工业结构转向了更具效率的水平结构,并且产生了区域经济群落,强调各部件生产商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又强调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主,来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效应。

3.通过创造良好企业工作环境来吸引高科技人才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和发展中介服务来增进企业活力,从而带动人才流动。美国有80%的技术人才为企业工作,而我国只有35%的技术人才在企业工作。

(二)国内其他城市建立人才特区,促进人才流动的举措

1.深圳的举措

围绕“人才特区”计划,深圳推出六大改革举措:第一大举措是以“居住证”、“长证”和“优惠税”为内容的“二证一税”的优惠政策,对引进的“外脑”实行“居住证”制度,对本市的优秀人才,给予办理往返香港的“长证”。对高科技人才实行优惠税政策。第二大举措是引进跨国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中小高科技企业,为吸引优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第三大举措是继续加大对人才市场的投入,尤其加大对海外的辐射和影响力。第四大举措是实现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五大举措是建立人才生态园,为高新技术园区、深圳大学、“大学城”这个高新技术的产学研三角地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医疗等后援支持体系。第六大举措是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改变以前仅以人事局为主的局面。

2.武汉人才特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建设东湖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武汉市人社、科技、公安、教育、工商等部门,相继出台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形成了人才政策排阵突破的阵势。

三、宁波建立“人才特区”,构建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建立宁波人才特区的大讨论

首先,通过大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寻求在机制、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更大、更多的突破。

其次,通过讨论,提高各界对宁波建立人才特区,构建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必要性认识。

最后,通过讨论,在全市范围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的良好氛围。

(二)研究制定建设方案和实施意见

首先,充分领会《宁波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宁波人才特区的可行性,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其次,研究制定宁波“人才特区”的建设方案,出台宁波人才特区构建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的实施意见,在机制上、政策上、服务上、环境上真正体现“特”的要求,突破人才障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

最后,加强对宁波人才特区建设方案、实施意见的宣传。要通过国内外各种知名网站、报刊等各种媒体对宁波人才特区建设方案、实施意见的宣传,作为招才,聚才、育才、用才的重要宣传工具。

(三)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机制

1.成立专门机构,为国内外高素质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宁波“人才特区”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宁波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宁波市委组织部、发改委、人保局、财政局、公安局、科技局、教育局、海关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特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实行“特事特议、特事特批、特事特办”。指导委员会下设专门机构——“宁波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的工商注册、项目申报、政策咨询、签证办理、户口转移、人才居住证申请、居住就医等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2.树立切合宁波实际的人才观,形成以项目来衡量、选拔人才的机制

人才特区的建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时间长短,来了干什么和干得怎么样。因此项目的确定是关键的一环。宁波可以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项目,同时发动下属企事业单位申报急需解决的项目,将这些项目汇总,经专家组遴选,确定为人才特区研究项目,通过各大媒体,向海内外公布招标、组织申报、公开答辩等方式来确定人员。人员的身份可以是博士、硕士,也可以是大学、大专毕业生,可以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在职人员;可以是本市的现有人员,也可以是拟将从国内外引进人员,关键看是否有能力完成项目。

3.向国内外引进一流的技术专家和投资评估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委员会,把好入口关

专业评审委员是建立人才特区的必要条件。因为项目人才的引进、考核、评价的决定权就在专业评审委员会。专业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通过向国内外柔性引进的,兼职的。每位人才进入人才特区都要通过专家评审委员的答辩,开展研发工作期间,也要进行中期考核,不能胜任者,立刻取消资格,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

4.完善人才特区的人才流动机制

首先,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其次,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特区内外的人才,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户口不迁”的原则,在特区内外合理流动。再次,推行人才租赁制。鼓励特区人才市场设立人才租赁部或人才租赁中心,专营高素质人才租赁业务。

最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纳入人才特区管理的各类人才,无论是在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和社会团体工作,还是个体工商户,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为特区内人才不分单位性质,不拘身份、地域限制,自由流动铺平了道路。

5.完善人才特区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

借鉴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中的“知寻引用”四个环节,另加一个“培”字,创新人才资源的开发新机制。

“知”是前提,即围绕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明确人才需求。“寻”是基础,即建立发现和联系人才的渠道、途径,找到适用之才。“引”是关键,即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增强创新创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用”是根本,健全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培”是战略,即培养、培训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紧缺人才。

6.建立人才特区人才意见建议直通车机制

借鉴广东“在粤工作院士专家意见直通车管理办法”,建立宁波人才特区人才意见建议直通车机制。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委托人才特区高素质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开设六条专线,收集特区人才就解决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和本专业学科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再转有关部门办理。然后,人才特区高素质人才创业服务中心负责跟踪落实,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特区人才。

7.完善与宁波人才特区的体制机制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对宁波现有的人才政策进行分析,好的政策措施,引入到人才特区的政策体系中来,缺失的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出台。如制订人才特区“项目+人才(智力)+优厚待遇”的人才选聘制度;特区人才“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制度;特区重大项目布局、创业项目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股权激励制度;落户、居留和出入境制度等。

宁波人才特区构建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要进行试点,分步实施。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成功的经验,构筑支撑宁波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高地。

[1]吕沛峰.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障因素——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叶敏建.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人才流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胜利.大型国有企业构筑人才特区的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0).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特区宁波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DC炫特区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一种基于“绿色通道”思想的短信下发模型研究
喜相迎
俄开设新赌场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