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快人才工作发展

2015-01-02史金平徐莹莹刘吉立

北方经贸 2015年8期
关键词:常态人才经济

史金平,徐莹莹,刘吉立

(湖北大学,武汉 430062)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工作,广义来说是指做好人才开发的有关工作;狭义的人才工作,是专用名词,特指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的重大决策。为适应全新的挑战,我国人才工作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特别是树立科学人才观和人才强国理念,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稳步地推进、科学谋划,取得新作为。要实现新常态,就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新做法,谋求新发展。[1]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一切惯例可能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强化创新人才工作发展理念,迈步走向具体务实的方略,引领人才工作步入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特征

(一)“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中国经济经过了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日益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逐渐消失,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转折。新常态最核心内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

(二)“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风险大,但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中国政府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积极扩大国内消费拉动内需,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201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平稳增长。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二、“新常态”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

(一)“新常态”下人才需求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现,富余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和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撑。“新常态”需要“新人才”,新常态下向人才要红利,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要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需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成为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尤为重要。

第二,更需掌握全局,有战略发展观。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较之前不一样的改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要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具备掌握全局和有战略发展眼光的人才。

第三,从传统单一专业人才需求向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转变。随着社会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传统的单一专业方向的人才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正视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四,从中低端人才向高端人才要求的转变。中国人才面临着高端人才不够用,低端人才不适用,年轻人才不敢用,特殊人才不会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失,使中国在经济创新能力上受限,降低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十八大提出,推动中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引进国外高端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第五,从知识的追随者向知识的引领者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追赶美国。过去中国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主要是追赶发达国家,人才的需求主要是追随世界先进的技术,对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随着中国的崛起,也必然要求中国的技术发展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新常态”需要大量的原始创新,需要引领世界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

(二)“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时期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推进人才工作不能光顾“低头拉车”而无暇“抬头看路”。这一时期,转型发展的压力更大,爬坡过坎的难度更高,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对人才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人才投入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中高速”相匹配

需要从粗放式、注重“量”的投入转变到集约式、注重“质”的成效上来。要围绕产业最急需、岗位最紧缺来定向引进人才。要注重精准发力,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好的人才项目上,从导向鲜明的申报条件上把握源头,从设置科学的评审环节上精挑细选,从分步实施的绩效评估上视情资助,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立完善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人才投融资新机制,实施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企业财团共同投资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

2.人才培养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优结构”相磨合

“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即将或者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要将人才培养目光投向人才使用市场,通过市场杠杆来引导和调节人才培养工程或项目,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性作用,切实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既要重金大力度引进外地人才,更要加强本土人才开发使用,改变“外来和尚好念经”现状。既要注重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育,也要把目光和资源锁定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夯实人才队伍“腰部力量”,破局人才“倒金字塔”结构。

3.人才使用应与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相衔接

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找到新动力,把新动力充分释放出来,其关键要打破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人才选用标准和学历、专业、职称等机械教条的条框束缚,构建起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3]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事业平台,放心放手大胆使用人才。

4.人才发展要与企业和科技相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进一步促进新人才与企业的有效融合,使人才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确保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应该提供不同的培训服务,进而有效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快速融合。并且,在提供培训服务的过程中,还应该提供足够多的培训模式,比如“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一”等。[4]

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具有全面性的要求,其不仅要求人才拥有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求人才能够对信息技术等科技力量进行有效掌握,促进人才与科技进行有效融合,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与企业的发展速度有关,而企业的发展速度又与企业人才的高效性和先进性有关。因此,在对人才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人才与科技的融合。

三、“新常态”下人才工作的特点

(一)人才需求多样化,人才培养个性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高新技术进步加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人才供求关系、人才需求结构和人才模式已被打破。人才结构总是服从服务于经济结构。新生产领域的拓展,生产方式的巨变,行业门类的丰富,使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吸纳人才的种类越来越多,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促进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移,使任何一个产业不再是单一产业,而是一些相关产业的群集;生产的分化与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产业链的延伸,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大幅增加,需要大量新型人才、特殊人才和紧缺人才。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尤其是参与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跨文化竞争的人才。

(二)人才素质现代化,人才价值资本化

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时代性的特点,人才素质现代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新常态新阶段,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利润本源,互联网信息技术冲击人们传统观念、方法和规则,这些都使人才素质的内涵和要求发生相应变化、面临重塑和变革。人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管理素质等逐渐从传统向现代众从单一向多元、从封闭向开放转化,突出表现在具有现代化观念和意识,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开放意识和战略眼光。在不少领域,人才的标准已与国际标准接轨,素质能力结构中反映现代科技、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及一才多能、一专多能的要素增多。与传统相比,更加体现平等竞争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协调发展理念、体现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团队精神,体现掌握高科技、进行知识管理、驾驭市场经济、能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能力等。

(三)人才选拔民主化,人才管理法制化

在选人用人机制上,更新观念,变传统的伯乐相马为赛马。既拓宽了识人、选人渠道,又由自上而下的选人变为自下而上的选人,促进了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我们党按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提出和落实群众在用人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体现人才选拔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化、民主化大大增强。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规定,普遍实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竞争上岗、公开选拔招聘等程序和方式,注重破除常规、不拘一格,坚持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推行票决制、问责制、追究制,实现了选人方式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靠机制选人、靠制度用人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才选拔长期存在的封闭化神秘化。

(四)人才评价社会化,人才配置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对人才考核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人事制度与传统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伴随人才社会化。人才评价日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逐步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价值评价机制,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由社会公认的同行专家评定。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诸如人才测评中心、评价中心、人才市场等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信用社会化管理制度、人才派遣制度,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制度等也在探索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五)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争夺“本土化”

今天,人才的流动非常广泛和频繁,跨国界、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流动司空见惯,特别是高级人才国际化趋势大大增强,在国家之间流动、竞争、共享的趋势日益明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才的国际化开发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同时网络化为人才智力国际化提供了条件。世贸组织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性机制,就是促进资源、技术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该组织对区域化、国际化人才一体化的支持,促进了人才国际流动和竞争。我国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起成立“亚投行”,表明我国更加重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实现两个市场的贯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在人才的国际流动中争取主动。

四、结论

“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呈现出新的的特征,人才需求多样化,人才培养个性化;人才素质现代化,人才价值资本化;人才选拔民主化,人才管理法制化;人才评价社会化,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争夺“本土化”,对人才工作的开展也具有较高要求,人才工作要从注重人才的物质需求转向注重人才的发展需求,这是“不拼重金拼环境”的内涵所在。相应地,人才工作正由注重对人才的管理,转向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服务;由注重整体概念上的人,转向注重每一个具体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才受到充分尊重,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应该对人才工作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富余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应注重把人力资源作为首要的战略资源,加强人才发展规律和未来人才发展趋势的研究。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 魏 宏.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J].新城乡,2014(11).

[2] 欧成中.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J].经济界,2015(1).

[3] 张相阳.新常态下更应平稳推进人才工作[N].宿迁日报,2014-10-12(A03).

[4] 范德珩.适应新常态提升人才工作水平[J].现代领导,2014(11).

猜你喜欢

常态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