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

2015-01-02李文蓓

北方经贸 2015年8期
关键词:相关者管理者利益

李文蓓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 150030)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形成

传统经济学理论(古典观点classical view)主张管理当局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归根到底是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这一观点的最直率的支持者是经济学家和诺贝尔殊荣的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从股东(企业真正的所有者)的最佳利益出发来从事经营活动。

社会经济学观点(socioeconomic view)通过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等,这一观点是基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一种信念,企业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他们还要对社会负责,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企业的建立,并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其提供支持,而且,社会接受甚至鼓励企业参与社会、政治和法律事务。于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的两种结构性变化趋势——企业股权不断分散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促使企业只对股东负责、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企业巨型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不满,迫使企业主动承担起各种社会责任。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会出现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是有其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的。

理论背景在60年代至70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转换投入和产出的“黑箱”的思想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进而涌现出研究企业理论的大量文献。这些文献大多以交易费用、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等概念为核心而展开,使我们对企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然而,各种所谓的主流企业理论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企业的所有权(以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来表示)应该全部归企业股东所有;他们提出的“股东至上主义”和“资本雇佣劳动”的命题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也与各国的实践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正是在这种理论纷争的局面中,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

从实践背景来看,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等奉行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的经济遇到了困难,而日本、德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迅速发展。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中,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得到好处的是股市上的投机者;日本、德国实行的是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活动注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并充分融合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

1996年1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正式提出要建立一种“利益相关者经济”(Stakeholder Economy)——在这种经济中,大家相互信任,有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受益。“所有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贡献取得发展,没有哪个群体或阶级受到优待或排斥”。

1997年布莱尔曾踌躇满志地表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听任放纵的市场调节作用和过多的政府干预都不是治国良策,应该在自由放任和社会公正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所谓“第三条道路”。布莱尔自诩为“第三条道路”的旗手,立志要把英国变成“第三条道路”的试验室,让英国成为“世界的灯塔”。目前,“第三条道路”已经成为大西洋两岸各国政府公开或默认的宗旨。

三、利益相关者管理“克拉松原则”

马克斯·克拉松在多年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一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原则,也被称为“克拉松原则”。这些原则表达了企业建立与利益相关者关系时应持的若干合作态度:尊重、监控、听取、沟通、采用、认可、共事、避免、承认冲突。其具体内容如下。

原则1管理者应该尊重和积极监控所有的合理合法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关注,并应该在决策及其实施中适当考虑它们的利益。

原则2管理者应该多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贡献,与他们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

原则3管理者所采用的程序和行为方式应基于对每一利益相关者及其支持者的关注和能力所做出的深刻的理解。

原则4管理者应该认可利益相关者可自主地开展其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所担负的责任及利益的分配上,应该努力做到公平;并重视它们各自可能碰到的风险以及可能遭受的损害。

原则5管理者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个人或群体协同共事,采取得力措施使得所开展的企业活动给他们造成的风险和损害最小化,当不可避免时,就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

原则6管理者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一起避免介入或开展这样的活动——可能造成对不可剥夺的人权的侵犯,可能出现的风险显然不为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所接受的活动。

原则7管理者应该承认管理者本人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与他们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应负有的法律及道义上的责任这两者之间,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管理者应该通过开诚布公沟通、及时通报、激励措施以及必要时第三方介入解决的方法,处理所发生的此类冲突。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与之结合之后取得了较大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负有责任,恰好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之中,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实践之中。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而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企业的契约本质。企业是一个由股东、债权人、政府、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系列或隐或显的契约关系网络,每一利益相关者均凭借其向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源、承担了不同的风险而对企业享有一定的利益要求。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着想,还要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股东为企业提供的资源是实物资本,享受的是剩余收益,承担了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大的风险。债权人、员工、客户通过契约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债务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市场资本等不同资源,获得的是契约收益,如果企业能够善待这些利益相关者,他们会持续为企业服务并创造价值,否则这些利益相关者将脱离企业,造成企业资源的枯竭和价值的衰减。政府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公共物品条件,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依赖于企业缴纳的税款,稳定增长的税收有利于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如果企业依法纳税,就有理由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否则,企业将遭受相应的惩罚。企业的生产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会对周围的社区造成影响,社区居民也必然会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如果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而破坏了社区环境,企业就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偿。

五、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凭借其各种资源投入而对企业享有的不同利益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平衡。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对这种投入的回报。

[1] 卡洛尔·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高汉祥,郑济孝.公司企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2010(6).

[3] 秦绮曼.论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J].东方企业文化,2011(5).

[4] 仇书勇.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外部治理的完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猜你喜欢

相关者管理者利益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I Love You, Dear China
窗口和镜子
利益与西瓜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