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2015-01-02

北方经贸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徐 芳

(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平顶山 467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内部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这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加突出。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受到历史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的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严重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然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政策,而且东部地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因素,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及社会因素较东部差,所以要不断的调整经济产业发展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并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由于中西部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原材料工业为主,工业加工能力较为薄弱,产品价值低,增值能力低,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很难转换经济产业结构,同时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导致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而东部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合理,工业化程度高,产品科技含量高及增值空间大,这导致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差异。

(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在我国由于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了人们的人均收入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同时还受地理环境、基础条件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条件因素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地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属于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沿海主要城市与世界经济有广泛的联系,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中西部虽然地域辽阔,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以上,但其中沙漠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自然条件差于东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带。由于东西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我国工业区域布局具有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发展落后,大型工业企业很少,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而沿海地区,由于开放时间早,引入外资较多,科技投入较多,企业研发能力较强,所以经济发展较好。

(二)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无论是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接触还是吸纳在时间上都要早于内陆地区,因此思想较开放和先进,在接触西方文明的同时东南沿海本身就十分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上世纪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了封闭已经的大门,由此东南沿海逐渐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带,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直到一战爆发前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工业集中区域,这时广州、上海作为当时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其财富占有量居全国首位。天津、青岛等东部城市受东南沿海工业带发展的影响,再加上其本身就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二战前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东部工业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优势十分明显,集中了几乎我国一半以上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工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以较为明显。

(三)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对东中西部地区并没有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而是给予东部地区大量的政策支持,这种政策上的不均衡性成为了造成现今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政策的实施落实时间上,三大区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先后顺序,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城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经济特区的设立,都是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第二,在政策的供给量以及优惠程度上,东部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由于这种优惠政策的实施,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东部地区,从而使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缓慢,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四)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因素影响

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思想观念的新旧,是制约地区经济不可忽视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以比拟。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水平较高,与国外交流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保持开放、模仿及创新的现代意识,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文化深厚,教育落后,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人们的意识保守封闭,极大的制约了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差异使中西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方面慢于东南沿海,导致经济发展的地带差异。

三、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对策

(一)完善区域发展保障制度

为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各区域之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就要对区域发展保障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为各区域未来的发展能够实现一体化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要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增强各类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并拓宽各类制度的覆盖面积。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对区域发展保障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站在维护区域整体利益的角度,对区域内各个城市当前现有的法规、政策进行认真仔细的梳理,以在优惠特殊政策方面使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得以最小化。

(二)对中西部地区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内贫富差距

过去几年,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我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发展累积,东部地区在投资吸引力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绝对吸引力,所以,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减少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不利影响。与此相对应,政府在努力缩小东中西三个地区的整体差距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内部贫富差距依然较大,应该重点关照那些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只有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彻底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整个经济发展才能取得质的飞跃,从根本上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三)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协调

实现协调发展的调节机制只能是政府调控,在国家相关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下进行。一是建立区域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取消造成区域市场分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建立资源的地方所有权制度,加快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施特殊的开发落后区域政策,设立单独的区域政策执行机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二是建立完善区域发展相对平等的宏观调整机制。通过公平竞争和机会平等的发展,其结果仍是不均等的,因此在机会均等基础上,通过各种宏观调控制度对区域收入再进行调节。主要是制定政府的地区差别采购制度,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实施地区倾斜差别税收制度,制定特殊的金融政策,设立专门金融机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加大经济落后区域人力资本的投入

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仅仅依靠劳动、自然资源、资金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伴随着人力资本储存量的增加,适度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数量,科学地抬高劳动力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丰富招引途径,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结构。作为国家和中西部政府应在中西部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的职业教育投入和增加对西部人员培训资本的投入,逐步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1]肖 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区域经济,2008(2).

[2]高新才.与时俱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猜你喜欢

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