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丝路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2015-01-01陈淑琳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协同

陈淑琳/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丝路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陈淑琳/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协同发展是目前的实践潮流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论文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丝绸之路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丝路旅游;协同机制

西北地区(甘青宁新)居住有多个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也是丝绸之路旅游发展黄金地带和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地带。然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和“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背景下,该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丝路旅游协同问题凸显,对边疆安全形成威胁。本项目基于新国家安全观和协同理论,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国家文化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现。

一、协同发展的意义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亦非常突出。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型和变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危机凸显,对西部边疆安全、多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崛起形成巨大障碍。因此,加强遗产保护传承,破解困局,显得极其迫切。而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提升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效果,激发少数民族居民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实现活态传承,促进居民增收,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丝绸之路旅游价值,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加消费,提升旅游满意度,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两者互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存在巨大机遇和优势,但是,该区域发展现实却不容乐观,存在困境:第一,有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却无产业优势,更无协同实践优势和品牌优势,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化协同水平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和扩散效应非常有限;第二,部分项目开发较好,但整体协同开发较弱,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个别地方存在资源闲置和破坏现象;第三,现代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和边疆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加剧;第四,理念滞后,思维陈旧,经验不足,缺少理论指导,思想上重视度不够,依旧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第五,体制机制不活,管理僵化,无法激活民间资本活力;第六,居民意识和文化素质差,缺少相应技能,社区整体参与度不高;第七,缺少宣传,对客源市场的感召力不足。

三、对策分析

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协同发展已经存在许多成功个案。要促进遗产保护和旅游互动,需要首先借鉴相关经验。

例如:阿拉伯地区骆驼赛非常疯狂,不但促进了本地旅游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骆驼养殖和销售。

云南号称“民族体育王国”,在实践中努力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和旅游结合,如“三月街”就很有代表性,融合民族节庆、体育元素和民族风情旅游,举办传统赛马项目,吸引东盟、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者前来。

贵州“斗牛节”十分红火,促进了本地经济。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重视宣传;退出精品,杜绝浅层次开发;注重本地各级各类政府、学术界、相关企业、社区居民的合作和参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

因此,西北地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破解困境:

第一,加强协调发展度。在拥有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的基础,努力形成产品和项目,和民族节庆、建筑、饮食、歌舞等结合,延长产业链条,从而打造品牌,形成产业协同实践优势。

第二,加强文化保护传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时文化的外表,没有文化的旅游毫无吸引力,也难以持久。应该通过多种模式,防止遗产流失,尤其要加大经费扶持来抢救保护濒危遗产,避免流失悲剧,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费物质文化遗产既得到保护和展示,使得文化资源成为经济资源,并且得到优化配置。

第三,创新理念。及时根据时代变化,改变思维方式,客服依赖门票经济的思维陈旧,充分利用体育项目激情活跃的特点,得到旅游者青睐,满足其精神需求;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建设新的动力机制,激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资本的活力。

第四,提高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意识,提升文化素质,通过培养形成相应技能,建设专门人才队伍,同时促进社区整体参与度提高。

第五,合理规划,力求在旅游和文化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最终通过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切实改变丝绸之路旅大于游的现状。

最后,加大宣传。再调查旅游者行为基础上,通过在网站上进行促销等途径,对项目进行包装,对客源市场形成巨大感召力。当然,要是实事求是,不可无中生有,胡乱解说,或者不尊重少数民族自己意愿。

[1]窦开龙.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民生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3]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07.

[4]张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

[5]唐蕾.章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例[J].特区经济,2011(3).

项目来源:

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10XMZ046)。

陈淑琳(1980-),女,甘肃环县人,兰州财经大学工作,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少数民族的服装
Tough Nut to Crack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