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的音乐历史的意志

2014-12-31于洋

人民音乐 2014年7期
关键词:音乐节作曲家北京

于洋

5月22日晚,在闭幕式音乐会“歌唱大地”的回声中,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级音乐艺术盛会——201 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北京音乐厅落下帷幕。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迎来了世界各国的新面孔,来自美国、法国、波兰、新西兰、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地的数百位音乐人齐聚北京,进行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共同参与了这一现代音乐的盛会。

“经过十年的历练,北京现代音乐节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并发展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和文化盛会,同时也逐步跻身全球最受瞩目的现代音乐节之列。北京现代音乐节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模式。它以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为主要内容”。

“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延续了音乐节传播现代音乐精神的理念,在艺术总监叶小纲和音乐总监胡咏言的倡导下,在继续保持学术性、前瞻性的同时,将艺术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逐步面向大众,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在此宗旨倡导之下,本次音乐节呈现了五大特点:室内乐团汇聚、大师思想交锋、异域乐音灵动、跨界视听融合、新生力量主导。

室内乐团汇聚

北京现代音乐节关注高端,与世界最前沿音乐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向中国介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音乐团体。纵观本次音乐节的进程,来自欧美以及大洋洲六支室内乐团体轮番登场,这其中包括新西兰NZTrio三重奏、德国哈巴弦乐四重奏、波兰阿波罗·缪斯弦乐四重奏、法国摩登时代乐团、美国密苏里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精英室内乐团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团。他们上演了近百首现代音乐作品,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听觉与理念的>中击。

在本次音乐节中,这些顶级室内乐团一方面演奏了大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向观众呈现了具有自身演奏特色与本土特点的曲目。例如,德国哈巴弦乐四重奏是一个成立了五十多年的老牌弦乐四重奏组,主要活跃于欧洲,是探索20世纪音乐的先驱,专注于和重要现代作曲家合作。 “他们以表现和服务于音乐文献为最高己任”,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这次哈巴乐团演奏了包括兴德米特作品在内的五首语言苛涩、且鲜为人知的现代音乐作品,语言抽象并具学术性,某些作品甚至采用五分之一微分音技术进行创作。另一支乐团阿波罗·缪斯弦乐四重奏,主要推广本土作曲家的现代作品,上演了亨里克·米科拉伊·戈雷茨基(Henryk Mikolaj Gorecki)等三位风格极其前卫的波兰作曲家的作品。

大师思想交锋

本届音乐节大师云集,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萨缪尔·阿德勒(Samuel Adler)以及盛宗亮等作曲名家到访。与大师对话,是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传统特色项目,它邀请参加音乐节的所有作曲大师以对话交锋的形式阐述个人观点,争鸣互动,并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与年轻学子分享现代音乐创作经验。本次音乐节依然延续传统,以叶小纲为引导,带领大师以圆桌会议的形式与观众讨论现代音乐。

大师课则邀请了阿莱西纳·路易(Alexina Louie)、盛宗亮、马丁·赫尔辛鲁德(Martin Herchenr6eder)以及肯尼斯·海斯凯茨(KennethHesketh)。他们在课堂上与学子们互动,分享作曲经验,使学生们的创作思想得以升华。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盛宗亮先生以最简单的方式传授学生们作曲经验:他指出,音乐最为重要的一点因素就是要打动人心,这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本源,而和声设计则是现代音乐创作必须解决好的一门重要功课;加拿大女作曲家阿莱西纳则认为音乐无处不在,她关注民间音乐,并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德国作曲家马丁认为,音乐创作要跨领域寻找灵感。大师们所提出的观点紧扣现代音乐精神,以作品为范例阐明思想、互动交锋。

跨界融合视听

“跨界”与“融合”是当代艺术的主要方式,它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音乐与其他媒介合作将会产生新颖的艺术作品。北京现代音乐节很早就关注了音乐中的“跨界”与“融合”因素,2012年举办的“跨界——融合媒体论坛”更从理论上解读了北京现代音乐节对这一名词的理解。这是一次以“跨界”理念为核心的思想交锋,所涉及到的内容游走于音乐与其他艺术领域之间,内容包括音乐、文学、美术以及建筑等多学科,具有强烈的合作融合与思想交锋的意味。

新西兰NZ三重奏的“‘图像一噪音多媒体音乐会”将动态画面与现场演奏结合,两者协作高度一致,视觉与听觉无缝连接,观众全感官融入到作品所要传达讯息与情感宣泄的世界中。这样的跨界融合拓展了音乐所及长度,利用视听通感,让音乐插上了视觉的翅膀。单一的音乐创作可能已经不适应未来现代音乐的发展,将作曲、软件工程以及演奏融为一身,这是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是实验派作曲家展开探索的一种新方式,是探索精神的卓越体现,体现了北京现代音乐节的精神内涵。而美中不足的是,这场音乐会中,作曲家选择“噪音”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素材,这显然是20世纪现代音乐最为常见的创新方式,再次拿来使用则显得老生常谈。美国密苏里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精英室内管乐团音乐会“寂静的回声”则展现了音乐与舞蹈组合的魅力, “编舞受作曲家庞那荣乐谱启发,试图反映在音乐中听到的声音和色彩的融合”,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现场演出效果,这也是展现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异域乐音灵动

现代音乐关注世界音乐元素,每个地域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这样的特色符合“民族即世界”的精神。本届音乐节尤为关注东南亚音乐,为观众提供了认识世界音乐的视角。开幕式音乐会作品《爱与战争的诗》选用爪哇男歌手演唱,神秘旋律闪动飞翔,带来了异国乐音的灵动风情;特累·索乐团的“柬埔寨传统音乐展演”,带来了独具高棉特色的乐器以及家族式的音乐团体;音乐之树——佳美兰在北京则是中央音乐学院佳美兰音乐教学展演活动。这些来自异国的声音,丰富了现代音乐创作的素材,印证了北京现代音乐节关注民间、关注世界音乐的办节宗旨。我们通过音乐节这个窗口,每年都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让现代音乐的视野更为宽广,为创作者提供不同的创作素材。众所周知,现代音乐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民间,每届现代音乐节都提供了来自不同地域的特色音乐。这其实是北京现代音乐节提供的一个理念,现代音乐只有来源于民间,它的未来发展才更有生命力。endprint

哈萨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库尔曼卡基混声合唱团的“美好世界”是本次音乐节现场效果最好的一场音乐会,它带来了独具哈萨克斯坦风格的合唱音乐,热情大方并充满哈萨克民族的热情与豪放。所选曲目的音乐语言最贴近普通大众,这也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思考——现代音乐语言在关注高端学术的同时,如何也能像他们一样更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新生力量主导

未来是年轻人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为热爱现代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优质舞台。这个平台为年轻人开拓了视野,使年轻人在事业发展的初期就会形成一个恒久的理想。本届音乐节专门设立的“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YCP)”(与美国Barlow基金共同主办)是为青年作曲家提供帮助的永久项目,目的是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音乐节的帮助下脱颖而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道路i同时,音乐节希望通过“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对年轻一代作曲家产生号召性影响,对专业学习现代音乐的新生代进行培养,在国内建立专业音乐创作的机制。

现代音乐也应该有自己的偶像,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主打青年牌,重点推介青年演奏家和作曲家。世界级新派年轻古典艺术家五岛龙与其倡导的目美新音乐组织、被誉为“东方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朱丹等现代音乐的偶像级人物都悉数登场,在年轻观众中产生影响;青年作曲家李绍晟、王斐楠、庞那荣(泰国)、安德鲁·韦伯一米切尔(英国)、郑阳、李曼菁、虞鹏飞等展现新作,他们张扬的个性以及青春飞扬的激情是现代音乐走向辉煌的不竭动力。

由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自主策划的现代音乐作品专场,是北京现代音乐节多年来头一次举行现代音乐作品钢琴专场,由熹、赵聆、邹翔等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逐一亮相演奏了乔治·利盖蒂(Gy6rgy Ligeti)、鲁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亨利·迪蒂耶(H·Dutilleux)以及武满彻(Turo Takemitsu)等作曲家的作品。这些曲目经典且很少在国内公开演奏,而在一场音乐会中同时亮相就更为鲜见,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学术高度和雄厚实力。这场音乐会以学院派为班底,凸显了专业音乐学院在推广现代音乐中的重要意义。

叶小纲认为:“北京现代音乐节的职责之一就是提供条件,把真正有才华有潜力的青年作曲家和演奏家推向世界舞台。我们以前做过多场‘花样年华音乐会,当年入选的年轻人的艺术才华都已经绽放在世界音乐舞台上,说明我们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确的。”未来由青年书写,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就给未来一个机会,北京现代音乐节以宽广的胸襟坚定地承担起这样的历史责任。

为期一周的20l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落下帷幕,它给观众带来丰富音乐大餐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回味和深层次的思考。现代音乐的审美理念和语言趣味高于普通大众的接受程度,是坚守学术理想还是放低身段,是所有现代音乐创作者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叶小纲说: “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曲目选择不是唯学术论的。但若在思想、观念甚至表现形式上有所启示和价值,我们还是会考虑的。”的确如此,本次音乐节上演作品风格多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某些语言晦涩难懂的作品同样令人过耳难忘。阿波罗·缪斯热特弦乐四重奏团所演奏的波兰作曲家的作品以及美国作曲家爱德华·斯姆顿(EdwardSmaldone)的《小提琴与钢琴组曲》的音乐语言极为抽象,这样的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被观众接受,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事物有它存在的原因,那些晦涩难懂的音乐可能在形式、理念以及学术建设上会做出贡献,但如果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现代音乐是无法走进他们内心深处的。因此,作曲家写什么样的音乐,是完全表达自己个人喜好与审美观点,还是让音乐平实地走进观众的心间,是未来创作所面临的选择问题。 “现代音乐要接地气,但是依然要保持它的自身魅力,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也是现代作曲家终身追求的创作目标”。(叶小纲语)而本次音乐节上演的如《飞飞歌》、《我亲爱的》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有中国元素的或者带有东方元素的现代音乐语言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这样的中国语言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因为熟悉就会接受,这也就为中国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契机——创作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是现代音乐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本民族音乐元素对于西方来说,是无可复制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现代音乐屹立于世界的一把钥匙;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带有民族元素的现代音乐又是乐于被他们接受的,作曲家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现代音乐是万千音乐生态中的一种,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多元化趋向。“现代音乐由于人文环境、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的不同,欣赏和接受的程度也不同;音乐多元化带来的平等性允许每个人对音乐文本的解释有不同的意见;对音乐的评价也可以有不同视角的自主精神。”而北京现代音乐节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多元化特性呈现出来,并由普通观众欣赏与评价,所生成的信息反馈给作曲家,进而推动现代音乐的良性发展。

不同时代的音乐发展,串并起现代音乐发展的历程。北京现代音乐节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是不变的音乐理想指引这一群追梦人不断前行,他们“坦然面对一切阻力,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路上”(叶小纲语)。北京现代音乐节并不是简单的多彩展示,它拥有自己的办节理念,他引导大众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为未来的现代音乐的壮大培养观众群。历史是有人创造的,时代的音乐是历史意志的化身,当代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未来的历史积淀。正如艺术总监叶小纲所言: “音乐没有国界,是心灵的家园,我衷心希望所有参加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朋友能再次感受音乐之美丽和我们时代音乐的力量。艺术上的伟大有时比历史性的伟大要更旷日持戒与广阔,尽管艺术也很难永恒,而我们时代的音乐却是历史意志的化身。今天我们在这里听到的,一定是为将来更新、更有力、更广阔的文化发展方向做出的努力,这是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价值所在。”(责任编辑 刘晓倩)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节作曲家北京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北京的河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音乐节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