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QUESTION 1:东城区在推进“学区制”改革中,将对学校产生哪些影响?

2014-12-31

未来教育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区制学区改革

果淑兰:

“学区制”的推进是一个过程。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学区制”的推进对学校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学区制”的推进,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趋势。学区制”的集中优势在于十六个字:“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立足区域、体系服务”。过去,学校各干各的,现在中、小学结合,满足了区域老百姓对基础教育的整体需求,这是学区制和以往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教育功能上,它由单向化迈向体系化,由分散化迈向集约化,可以说,这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其次,“学区制”的推进,使得校长、教师以及家长跳出了学校教育的小圈子,多了几分开放的眼光、开放的理念,也多了几分整体的思维、体系的思考。比如说,学校今年扩招,语文教师不够,我们就会考虑看哪个学校能够给予支援。我认为,这就是以一种学区的观念在考虑问题。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大家的观念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理解“学区制”,以学区的观念去看问题、考虑问题。

最后,“学区制”的推进,使得校长的办学思想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现在校长更多的要考虑幼、小衔接,初中、高中衔接的问题,过去是很少思考这些问题的。现在校长们不再只是考虑自己学段的教育,视野扩大了。在对教育资源的使用上,不仅考虑固定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也考虑可流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学区制”的逐步完善,为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得以实现,找到了有效载体,因为“学区制”改革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问题。

张斌平:

“学区制”的推进将加速学校之间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交流和借鉴,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于学校管理效益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将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学校的良性竞争成为持续常态,“万马奔腾”、“校校精彩”的局面出现提速,促进学校治理的现代化。

首先,学校办学观念的调整。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接力棒”和“加油站”,在推进“学区制”改革的进程中,学校办学要进一步打破传统学校发展的物理空间。

其次,学校生态的变化。学生和教师都不再是学校的“私有财产”,推动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进一步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相关决定的落地。

王蕾:

如果说,自然界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那么教育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的发展。构筑教育生态,就是要将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要素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就是要拓展教育空间,创设开放的、没有围墙的生态学校,避免生态学上的“花盆效应”;就是要通过构建不同学科间的教学关系、不同阶段教育的有效衔接,以丰富延长教育的生态链,进而实现教育生态的稳定、持续发展。从上述意义上来看,“学区制”将有助于从改善“学校教育小生态”走向营造“学区教育大生态”,进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优质、均衡、持续发展。

“学区制”建设加强了校际间的横向联动和纵向延伸。一方面,在校际间的横向联动中,有助于实现教师跨校交流、联合教研;有助于学生跨校“游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学校有限的师资与场地资源的瓶颈,为学生实现个性化选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与空间。另一方面,在跨学段的纵向联合中,有助于突破阶段化教育的壁垒,延长教育生态链,使得阶段教育目标与系统培养目标有效结合。

“学区制”建设将有助于建立以“学区”为单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绩效评价、课堂教学研究等数据的整合,为师生评价、学校评价、课堂评价等的研究建立“常模”,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吴健:

推进“学区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共同发展机制,从而促进优势叠加,优化组合,融通共赢,实现学区教育全面品牌化,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现实需求。东城区在推进“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对学校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

促进优秀管理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扩大。“学区制”后,各学校办学文化趋于融合完善。安交学区(安定门-交道口学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具有历史年代的街区、胡同内,丰厚的校史资源、今古合璧的校园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滋养,使安交学区的课程具有数字化、传统化和国际化特色。通过不断挖掘、交流、研讨、总结、实践,赋予学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也让自身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更大的发展空间。

促使教师身份更加灵活。“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为学生的个性成长、终身发展搭建了资源平台和学习平台,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人文、艺术、科学等素养。

促使学校建立起合作发展的思维。这是观念上的影响、变化。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一个品牌独立发展只能成为高峰,只有携手组团、结构化、系统化的发展,才能形成教育的“高原”。

白淑兰:

我主要谈谈“学区制”改革对家长、教师和孩子产生的影响。

对学校自身发展而言,它不再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而更多的是从整体区域孩子的受益去考虑,通过教育改革,让更多的孩子去享受教育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每一所学校在“学区制”建设过程中,都愿意去尝试改革,都愿意共同携起手来做些事情。过去是每所学校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现在更多的是考虑学区里的学校能不能共同参与进来,一起组织一些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以及受众面的最大化。

在教师发展上,东崇前学区(东花市-崇文门-前门学区)成立以后,许多学校联动起来。过去有些教师在区域里没有发展的机会,现在我们把整个学区的六所学校联动起来,上教研、展示课,或者请专家办讲座,教师们认为过去平静的教育生活在打破,也愿意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对于教师这个群体来讲,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他们会带动所在团队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

“学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们获得发展。在“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孩子们就是在打破校园的围墙。过去,孩子们上学只是认识自己的学校,但是推行“学区制”以后,打破了校园的围墙,比如说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幼儿园(原崇文二幼)的孩子可以到北京市崇文小学来参加升旗仪式、运动会、毕业典礼,等等。如此,小学和小学之间、小学和中学之间都是一体的。所以,“学区制”改革对于孩子的变化,是让孩子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场所,让孩子们对课堂、学校的环境有一个认知度,同时他会产生一种对学校的爱,这种爱,使孩子的视野在发生变化,使他不再把学习固定在单一的课本学习中。

“学区制”改革,使教师观和学生观在发生着改变,我相信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成长的童年,如此,我们也就实现了教育为孩子成长服务的共同目的。

猜你喜欢

学区制学区改革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改革之路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北京:超六成中小学纳入学区制管理
学区房
教育治理理念下的学区制管理模式构建
改革备忘
从“模块化”到“学区制”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