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学区制”探索 ——专访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冯洪荣

2014-12-31王湘蓉

未来教育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区制东城区轮岗

本刊记者 王湘蓉

记者:冯主任,您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请您谈谈东城区如何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冯洪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整个改革的主题,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要推进和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是指教育各个层级治理的制度建设,治理能力是对制度体系高效的执行力及富有创造性的落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是要构建起现代化的“管、办、评”三者之间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关系。过去“管、办、评”相对集中,都是一拨人,既是运动员、裁判员又是观众,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的人,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这样办出来的学校,没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是千校一面,无法形成学校特色。导致的结果是教育太僵化、太统一、太过垂直,教育呈现出来的面孔比较单一,无法形成教育的多样化。

基于此,东城区于2004 年正式启动“学区化”管理,将全区的教育资源划分为八个区域,“学区化”历经10 年积淀后的今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试行学区制”作为教育综合改革重要举措之一的大背景下,我们进一步探索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实现了由“学区化”到“学区制”的转变,最终将建立起稳定、成熟、公平、均衡的发展机制与服务平台,并将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高效的“管、办、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学区制”改革,旨在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全面优质品牌化建设,探索建立科学、民主、多元、开放的教育综合治理体系。

记者:东城区推进“学区制”改革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冯洪荣:学区作为介于区域与学校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是一个新的管理层级,只“议事”不“决事”。其本质是在探索建立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框架下,打通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教育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纵横打通和深度整合,达到教育结构更优化、效率更高、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进“学区制”改革,我们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不增加新的层级和结构,教委和学区实施一体化管理,解决了我们原有“学区化”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松散问题,强化了学区工作的管理职能。

二是“学区制”改革将由单一的行政部门管理走向多元治理,探索出民主科学的现代教育制度,形成“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的教育治理体系。“学区制”改革将在探索“管、办、评”三者关系时,更加突出强化政府在教育统筹、布局、配置、保障、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通过建立政府管理的权力清单,向学校释放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服务的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价监测,为东城教育发展服务。

三是有利于把学区治理和社区治理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建立起学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机制;另一方面为社区、驻区单位、家长和其他方面的代表参与到学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中来创造条件,有利于推进学校建设的民主管理,实现了教育资源社会化及社会资源教育化的有机融合。

四是促进教育与社会联系机制的建立,增强了教育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为今后重大教育改革征求民意,搭建了反馈、决策、监督、评价的开放平台和联系渠道。

五是促进了学区督学责任区制度的建立,将学区与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责任区合二为一,使督导工作能够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制度到位。

六是探索、完善以学区为基本单元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破解择校难题。这是“学区制”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希望最终能形成稳定的、成熟的以学区制“九年一贯、对口入学”为主导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记者:“学区制”建设作为东城区探索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是如何推进改革的?

冯洪荣: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正是基于谋长远发展和系统改革的思路,我们研究细化出台了《东城区实施学区制综合改革方案》,这使我们的“学区制”改革工作紧锣密鼓,层层推进,“蹄疾而步稳”。

为统领“学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我们成立了“学区制”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学区制”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办公室人员由区教委聘任,由抽调的机关科室、基层单位干部组成,工作人员除享受原有待遇外,还享受相关补贴,工作经历也记入干部档案。

各学区成立了学区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为三年,负责各学区日常的协调、管理、服务等工作。各学区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教委领导担任,来统筹协调“学区制”改革各项工作的推进。学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由学区轮值主席、牵头学校的校长担任,成员由学区内的学校校长、责任督学、教育直属部门、学区所在街道社区、属地派出所、驻区单位代表、家长、学生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组成。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使我们看到了学区、社区、家庭等多方参与学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各学区均承担了“盟、贯、带”——中小学优质品牌化建设任务。其中,“盟”为深度联盟一体化建设,“贯”为建设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带”为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带。目前,伴随着七所九年一贯制,四条优质资源带,14 对深度联盟学校的正式挂牌,将大面积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以和平里学区为例,在2014 年综合改革任务中,为探索九年一贯制中小衔接的实施路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青年湖小学部正式挂牌;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二小学、北京市东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打破学校壁垒,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带,统一招生、统筹师资、同步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共同培养;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与北京市第一七七中学分别建立两对深度联盟校,在“联盟一体化”建设机制框架下探索实施一体化管理,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共享,实现学区内义务教育的全面优质品牌化。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已成为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采用了八种交流轮岗方式,即“机关与学校之间干部双向交流轮岗”、“教育研修机构与学校骨干教师双向交流轮岗”、“深度联盟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九年一贯制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优质资源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学区培养基地教师交流轮岗”、“城乡一体化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名师名校长工作室、621 骨干教师引领工程、名师导学团、学区联合备课、共同课题研究、远程教研、网络开放课程等多种方式”。通过这八种方式来实现优秀教育经验、成果的资源共享,探索更广泛、灵活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不断推进干部、教师“区管校用”的管理体制改革,使干部、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记者:在推进“学区制”改革基础上,如何实现教育家办学?

冯洪荣:“学区制”改革促进了区域教育从单一、垂直的管理走向多元、多向的治理。我认为,一个区域教育治理能力的高低,或将取决于这个区域教育家群体的办学水平。因为,科学、完善的制度,需要高效的执行能力,教育家的参与,将有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他们是中坚力量。众所周知,办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工作者,教育家在办学过程中应当身居斗室,想天下事,教育是无边界的,不能独善其身,要达济天下,这样我们才能办一流的教育,育一流的英才。

我们曾提出“种子教育”, 种子首先自身是颗粒饱满、基因优质,遇到适宜的空间便能生根、成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教育而言,我们每一类的教育要像种子一样,在示范性的基础上具有普及性、推广性、可复制性。“种子教育”在校长、教师层面的概念,就是要成为教育家式的种子校长、种子教师。“学区制”改革的推进,为我们教育家式的种子校长、种子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成长平台,他们既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学区制”改革促进了学区、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学校的建设,来自第三方的力量参与学校办学,将使学校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更为完善和科学,使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走出困顿,走进教育家办学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学区制东城区轮岗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乡村教师轮岗交流缘何如此难?
北京:超六成中小学纳入学区制管理
教育治理理念下的学区制管理模式构建
从“模块化”到“学区制”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分析与治理
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