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问题发展研究

2014-12-29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区化新型农村城乡

1978-2008年这30年间,改革是围绕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展开的,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体制框架。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发展状态,然而要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下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就进入了改革的一个新阶段,即“后改革时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如何解决人口流动、就业、保障以及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等问题,是当下城市经济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实施农村社区化不仅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部分,而且也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城镇化水平、促使广大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推动力。本文通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这个视角,对农村社区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内涵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化工作也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推进致使非农用地骤增,各级政府将农村社区化推上重要改革的日程。2003年,国家为更好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即农村社区建设”。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可以表现在3个创新驱动上:

(一)层次定位创新驱动

即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城镇向城市进化过渡的中间形态。新型农村社区与旧形势的农村社区建设截然不同,概念上也大相径庭。社会诸多学者、专家已达成了共识:新型农村社区既不是农村,也不能一蹴而就的定位为城市,而是一种过渡态。目前,大多专家学者将其归纳到城镇体系中来研究,即五星级城镇体系中的一级。这种层次的定位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比如城乡户籍制度问题、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问题等,如果不将显露出来的问题整治好,新型农村社区化就不能实现。

(二)经营方式创新驱动

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多元化商业。将分散的村落集中到一起、村民在趋向聚集居住过程中,应加强引导村民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推进农业用地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教育,引导农村居民逐步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民,继续推进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协调我国农业产业增长方式,逐渐剔除小而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多元化生产方式,集约农业、商业、工业、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模式。

(三)人际交往创新驱动

村庄合并、共同居住的生活模式打破了旧的村与村、组与组和家族、宗族的传统居住格局,消除了邻里矛盾、家族矛盾,形成了“广入住、大融合,谋发展、促和谐”的新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在社区管理层面政府需要转换管理方式,以现代经济市场的运行原理,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民间服务组织,在居民协作过程中形成利益的团体可自觉维护组织的利益,由此人际交往逐渐变换为现代的理性人际关系。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新挑战

通过近十年的农村社区化改革,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社区化飞速发展。农村社区的建立明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健全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大了农业的资金投入,更好的推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不过在推进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

(一)农村社区的居民点变动与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相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土地制度逐渐表现出其固有的传统农业性质和计划经济痕迹,在一定程度上阻扰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很多问题尤为突兀:农田经营小而分散,规模农业发展缓慢、难成大器,农业产业布局分散,设施农业推进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效的农地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农地仍是分散经营,居民点的形态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如果农地实现规模经营或者已经实现产业转型。随着农村社区的建设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

(二)农村社区规划与农民居住环境紧密相关

现阶段新建的农村社区往往出现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现覆盖的情况。一些社区在建设时往往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缺乏对便民服务机构、文化中心、学校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的预先设计,使农村社区丧失了实现推动城乡经济和社会融合的功能,只是成了村与村简单的集合。农村社区化改变了我国农民上千年来的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首先,无法在社区里圈地自行种粮种菜、养鸡养猪,现在要去市场上购买;其次,缺乏情感交流,农民从过去的走门串户,集体生活到社区里的独门独户;再次,部分人丧失了工作的能力,由于大部分农民过去都以务农为生,缺少生存技能,在成为市民后无法实现就业。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培育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及管理体制

农村社会组织的迅速创新发展是以新型农村社区创新管理为重要标志。农村组织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直接导致社会的内生力量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是否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更是城乡社会焦点矛盾的有效解决方式。所以,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其方法为:第一,民间机构的参与和社会群众组织的有效推广,培育学习型、服务型的民间组织,对进入民间组织的标准要放松,建立行业协会成立听证制度,破除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民间组织管理“以民管民”新格局;第二,大力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政府部门要推出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

(二)不断加大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的力度

物质资源是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有执行政策的权威和主要工作人员的承诺是不够的,充足的经费投入也是必须的。因此,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足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各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要解决此问题,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至关重要。

一是各级政府提高投资力度。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增加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比例,按照各级政府的财力建立专项基金。转换以往资金补贴形式,加大奖励资金的力度,降低新型农村社区的审批费用,提高对经济落后村落的经济支持。除有特殊用途的救灾资金、扶贫资金和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资金外以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除去救灾、帮扶和直接补助的涉农资金外,可以整合其他关于农业投入资金进行综合使用以推进农村社区的建设。

二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有偿转让筹措资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置换出的土地,可以以挂钩指标的形式,以县(市)区为平台,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增加的土地级差收益,也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加强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支持关于新型农村建设中需求的金融服务,加速推进符合新型农村建设需要的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建立健全的政府金融监督机构以防止在银行与乡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对接中出现贪污等情况。改革银行服务方式,及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网点,根据不同社区的需求增设服务。

(三)不断加强以制度创新改革的力度

新型农村社区与以往的农村社区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其建设过程中规章制度应随着其发展不断创新升级,来配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创新,破除制度障碍。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部分地区可依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集中居住后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复耕。相关土地部门必须加快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机制,组建土地交易服务机构。按照现有的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即使是进入新社区的居民,其住宅用地也是集体所有的,因此,其住房也是不能进入市场出售的。这显然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农房有了房产证,就是把“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让农民有了进入市场的第一桶金,农民据此就可以变现、抵押、贷款,甚至自由流通,最终实现“同地同权”。

参考资料

1.白永秀.由“前改革时代”到“后改革时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朱建芳.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2010,(4).

3.杨世松.村庄合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5).

4.郭立翔.大胆尝试全力破解资金难题——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四[N].洛阳日报,2012.

5.陈忠禹.科学发展观与村民自治权保障[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社区化新型农村城乡
基于社区化编码的网络协同开发模式分析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微信群:民族村落的“再社区化”——基于一个彝族村的微信群观察
城乡涌动创业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