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实验研究

2014-12-28

关键词:凝点改质结焦

彭 旭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稠油是指在地面脱气黏度大于50 mPa·s(50℃),密度大于0.85 g/cm3的原油。稠油的族组成特点是饱和烃、芳烃含量低,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常温下,稠油流动阻力大,给开采和集输造成较大困难,需要进行降黏处理。稠油降黏集输常用的方法有:掺稀降黏法、加热降黏法、乳化降黏法、加减阻剂、微生物降黏法和改质降黏法等[1-2]。其中掺稀降黏效果最好,但是稀油与稠油掺稀质量比高达(1.0~1.5)︰1,稀油需求量大,存在稀油供应问题,而且掺稀后,所含稠油和稀油质量均下降[3]。加热降黏因热传导损失,能耗高,不适用于长距离稠油集输[4];乳化降黏则存在破乳困难和废水处理的问题[5]。添加减阻剂降黏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但与多种原油匹配的减阻剂尚不存在,必须针对每一种原油研制其适用的减阻剂,所以成本较高,减阻能力也有限[6]。微生物降黏以具体稠油中的石蜡及胶质、沥青质为培养基,其作用结果是消耗自身而生成低碳链的成分,该技术尚不成熟[7]。改质降黏是一种浅度的原油加工方法,使大分子烃裂解为小分子烃来降低稠油的黏度[8]。

本文主要研究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在350~400℃的稠油中,加入少量催化剂使分子中的C-C键发生断裂,将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稠油平均分子量降低,胶质和沥青质总含量减少,从根本上降低稠油的黏度,改善稠油的流动性,以实现稠油管道常温输送的目的。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与设备

实验原料为Q区块稠油,其主要物化性质见表1。

表1 Q区块稠油的主要物化性质

实验仪器主要有磁力搅拌高温高压反应釜、旋转黏度计、循环水式真空泵,石油产品凝点、冷凝点实验器及温度计等。

1.2实验方法

称取100 g脱水原油置于高压反应釜中,按比例加入催化剂,将反应釜密封后抽真空,升温至指定温度后反应开始计时。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实验,待釜体冷却至室温后取出油样分析。

稠油黏度分析法采用SY/T6315-1997(2005)棒薄层法,采用标准SY/T5119-2008法测定。按照GB/T510-83用SYP1022-Ⅰ石油产品倾点、浊点、凝点、冷凝点实验器测定稠油凝点。按照SH/T0169-92(2000)冰点降低法测定稠油的平均分子量。

稠油降黏率计算公式:

式中:K— 稠油降黏率,%;μ0— 改质反应前稠油黏度(50℃),mPa·s;μ— 改质反应后稠油黏度(50℃),mPa·s。

1.3 催化改质降黏原理

在高温或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稠油分子结构,使分子中的C-C键发生断裂,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稠油平均分子量降低,胶质和沥青质总含量减少,从而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稠油催化改质反应中,饱和烃发生裂解反应,芳香烃发生侧链的断裂和缩合反应,胶质和沥青质除了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焦炭外,还会发生断侧链、断链桥反应。总的反应结果是,一部分原料油变轻,H/C升高,生成汽油、柴油等轻质油品,继续裂化则可以生成更轻的气体;另一部分则变得更重,H/C降低,生成焦炭[10]。

2 结果与讨论

2.1 稠油催化改质催化剂种类的评选

在反应温度370℃、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考察不同种类催化剂对稠油催化改质降黏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种类催化剂对稠油催化改质降黏效果的影响

加入催化剂后,稠油黏度较不加催化剂时明显下降。考察的4种催化剂对稠油均有催化改质降黏作用,但是降黏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油酸镍和油酸锌的催化改质效果较好,降黏率较高,油酸铁次之,油酸铜最差。但从催化剂制备成本考虑,油酸铁成本最低,仅为油酸镍的1/5。因此,综合考虑降黏效果及催化剂制备成本,选择油酸铁作为稠油改质催化剂。

2.2 油酸铁催化剂用量的确定

在反应温度370℃、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考察油酸铁用量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随着油酸铁用量的增加,改质后稠油黏度下降。油酸铁催化剂用量从0.04%增至0.10%时,改质稠油黏度由6 922 mPa·s降至336 mPa·s;其用量继续增至0.12%时,稠油黏度仅降至290 mPa·s,降黏率变化不大。因此,选择油酸铁催化剂用量为0.10%。

图1 油酸铁用量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

2.3 稠油催化改质反应温度的影响

在油酸铁用量0.10%、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考察反应温度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2。图2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改质稠油的黏度下降,降黏率升高。当反应温度在350~370℃之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稠油黏度下降显著,但当温度高于370℃后稠油的黏度下降缓慢。虽然裂化反应为吸热反应,高温有利稠油改质反应的进行,但是若反应温度过高会导致稠油结焦,影响改质稠油质量,且能耗增加。温度在370℃时稠油黏度降为336 mPa·s,降黏率达98.4%。因此,选择370℃作为改质反应温度较适宜。

图2 温度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

2.4 反应时间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

在油酸铁用量0.10%、反应温度370℃的条件下考察反应时间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反应时间在0~30 min之间时,稠油黏度随反应时间的增加下降显著,黏度从4 580 mPa·s降到336 mPa·s;当反应时间超过30 min后,降黏率基本保持不变。较长的反应时间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且能耗加大。因此,选择30 min作为催化改质反应时间。

图3 反应时间对催化改质效果的影响

2.5 催化改质反应过程的结焦

稠油在高温下发生裂解的同时有可能发生缩合结焦反应,不仅导致油量减少,还造成操作稳定性变差。因此,在以降黏为主要目的的稠油催化改质反应中,必须避免结焦。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控制反应深度,使用催化剂以控制反应方向,可以减少结焦的发生[10]。

在油酸铁用量0.10%、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考察稠油改质中的结焦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温度为350~370℃时无结焦,380℃时有少量结焦,390~400℃时结焦明显,说明反应温度越高,结焦情况越严重。

同时,还考察了反应时间对结焦情况的影响,发现在370℃、油酸铁质量分数0.10%的条件下反应0~50 min,均未发现结焦现象。因此,控制较低的反应温度和较短的反应时间,可以抑制稠油改质中的结焦。

2.6 催化改质反应对稠油族性能的影响

将稠油在适宜条件下(油酸铁用量0.10%、反应温度370℃、反应30 min)进行催化改质,改质前后稠油的族组成、凝点及平均分子量变化见表3。

表3 稠油催化改质前后族组成、凝点和平均分子量变化

由表3可以看出,催化改质稠油与原料稠油相比,稠油中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大幅上升,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明显降低。在稠油改质中,胶质和沥青质发生了裂解反应,裂解生成饱和烃和芳烃,导致饱和烃、芳烃含量增加。改质后稠油轻质组分增加,重组分减少,原油黏度降低。

物质的凝点与物质的组分有关,组分越轻,凝点越低,反之则越高。由表3可以看出,催化改质后稠油凝点由21℃降到-5℃,平均分子量由620降到450,表明催化改质反应使分子中的C-C键发生断裂,大分子裂化为小分子。稠油凝点降低,有利于稠油常温管输。

3 结论

(1)稠油改质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油酸锌>油酸镍>油酸铁>油酸铜,4种催化剂对稠油均有催化改质降黏作用,降黏率均达到95%以上,其中油酸铁价格最低,降黏效果较好,故选取油酸铁作催化改质催化剂。

(2)在油酸铁催化剂用量0.10%、反应温度370℃、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对稠油进行催化改质,改质稠油黏度由原始的21 040 mPa·s下降到336 mPa·s,降黏率达98.7%。

(3)通过控制催化改质温度和时间,可以抑制缩合结焦副反应,促进裂化反应。

(4)催化改质稠油的组成和凝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胶质和沥青质分别减少了11.3%和20%,饱和烃和沥青质分别增加了约16.1%和15.2%。凝点下降了26℃,平均分子量降低了170,有利于常温管道输送。

[1]尉小明,刘喜林,王卫东,等.稠油降黏方法概述[J].精细石油化工,2002(5):45-48.

[2]Nares H R,Schacht-Hernandez P,Ramirez-Garnica M A,et al.Heavy-Crude-Oil Upgrading with Transistion Metals[J].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7,4:15-18.

[3]孙道华,景萍,方维平,等.甲醇对稠油热裂解降黏过程的影响[J].石油化工,2009,38(5):504-507.

[4]林日亿,李兆敏,董斌,等.塔河油田自喷深井井筒电加热降黏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67-70.

[5]李美蓉,向浩,刘慧英,等.稠油乳化降黏集输工艺[J].油气储运,2007,26(5):11-14.

[6]周蓉,陈次昌,黄志强.油品减阻剂在长输管道中的性能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6):142-144.

[7]于娟,周华,郭淑莲.微生物技术在原油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化工,2009(S1):303-307.

[8]范洪富,李忠宝,梁涛.离子液体催化改质稠油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7,35(1):32-35.

[9]Stratiev D,Minkov D,Stratiev G.Exploiting the Synergy between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and Visbreaking to Increase the High-Value Product Yields[J].Oil Gas-European Magazine,2003,29(3):141-144.

[10]林世雄.石油炼制工程:第三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97-328.

猜你喜欢

凝点改质结焦
减二线蜡油加氢改质生产白油的研究
燃料改质在铁路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两组分混合原油凝点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
超临界压力RP-3壁面结焦对流阻的影响
浅谈原油凝点测定影响因素
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装置节能降耗优化操作分析
600MW机组配风改造降低锅炉NOx生成及结焦的原因分析
盘活阅读课需找准切入点
基于试验载荷的某重型燃气轮机结焦积炭模拟
重型发动机喷油嘴结焦试验方法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