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阶段社会资源分配合理性分析

2014-12-25魏亚建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37期
关键词:村落城镇化传统

魏亚建

摘要:国际社会发展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四五十时,大量乡村会受到冲击,发生改变。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城镇化大潮中,乡村建设路径何在?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绝大部分现代化元素——如教育、文艺、科技、生活方式等——都出现在城市,受其吸引且有能力负担它们的乡村精英——如富人、乡绅、家族长老、教师、读书人、手艺人等——大批迁居城市,农村失去了一些维系其秩序的核心人物,社会结构瓦解而发展陷入停滞,严重时甚至反过来打断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社会资源城乡差异基础投资生产力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 F062 文献标识码: A

消失与重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化进程中自然村落灭失100万个,乡村地区聚落形态面临调整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城镇数量大幅增加,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100多个城市、1000多座城镇,发展到现在的657个城市、1.9万多个建制镇、1.5万多个乡级镇。而在此过程中,自然村落灭失数量逐渐增多。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自然村落有367万个,现在为260多万个,20多年间灭失了100万个。

虽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但随着城镇化发展,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面影响下,中国的贫富差距一步步扩大,从财富拥有按人数分配到按区域分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限,乡村地区的聚落形态必然面临着调整和变化。

部分缓解与部分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农村工作文件不下40个,其中包括10个“一号文件”,但问题的解决仍需继续加快和更加接地气。

国际社会发展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四五十时,大量乡村会受到冲击,发生改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乡村建设应当沿着城镇化健康发展方向前行,不要发生畸形变化,这也是全国上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现阶段的城镇化和农民意愿是否一致?美丽乡村是否真使乡村美了?答案不全是肯定的。

城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不断转移支付,改革开放以来,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农村工作文件不下40个,其中包括10个“一号文件”,足见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因此,城镇化的进程必然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不断转移支付的过程。在转移支付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内容。先是生产,逐步到生活,然后是对文化的保护。政府从关注农业生产,发展到加大力度建设包括农村危房改造在内的水电路气房五大项基础设施,再到要保护传统的农耕文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一步一步递进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

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有了:保护传统村落 保持传统田园风光,哪些村庄是传统村庄?哪些需要保护、有必要保护?每个有什么样的保护力度,才不至于公共资源的浪费?上报的传统村落数量只占我国行政村总数的1.9%,如果按自然村总数来计算,还不到0.5%。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受到保护的传统村落数量比较少,而且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小。

传统村落传承着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3个部门组织开展的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显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国31个省份总共上报了1.2万余个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形成年代久远,清代以前的有80%,元代以前的达到24%。

一方面,软质条件上,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方针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在基础医疗、农资补助、农业直补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这并没有对农业耕作模式和生产关系进行根本性变革。

另一方面,物质环境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从2010年的新农村建设,到各地各省的重点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到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步步的改善建设都与软质的保障措施不配套,户籍严重限制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城镇资金、人力、措施与农村地区不互通,反之也是,继而导致农村部分政策优于城镇,农村居民不愿意城镇化,城镇居民部分反而想落户农村,反而导致了城乡两极的更进一步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农村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因此建议各个地方,建立了专家咨询指导工作制度,成立了由各个部门推荐的建筑、历史、文化、民俗、经济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

政策分配与资源分配:农村的乡村建设不同于城镇,其更多应体现得是人力智慧分配、资金分配、资料分配的社会化公平过程。

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城乡平等的发展理念,应当尊重农村的文化、农村的传统和农耕的文明。如果把农村当成对城市生活的一种补充来认识,这就不是平等。树立城乡平等发展理念,让农民参与城镇化进程在乡村建设中。

今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就是一定要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让农民参与。当今束缚农民最大的不是生计问题,而是一系列的软质条件,农民就业、户口、医疗,而且最为突出的是当农业人口城镇化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国家和社会一味的想让农民像城镇居民享受一样的生活,但是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改建和户口本的更换,最为重要的是职业的转变,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家庭小作坊式的农耕文化在绝大多数地方已经不再适用,新型的美丽乡村应该是更集约化的土地,更集约化的劳动力,和更高效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集约化引起的剩余劳动力增多应该首先解决,投资的城乡均衡,社保的社会化平衡和市场化运营将会是乡村发展条件稍微好之后首先要解决的,不良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必然会影响省会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的乡村建设千万不能做的跟城市一个样,这是老百姓最担心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制约的根本要素,否则,不诊断光治疗的方式很难起到很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农民工市民化与保障房体系面临的问题》杨伟民 2012年8月15日《东方早报》

2.《粮食供应、人口增长与城镇化道路选择——谈小城镇在国家城镇化中的历史地位》侯丽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博士《国际城市规划》

3.《美丽乡村离我们有多远》李迎中国建筑报记者

猜你喜欢

村落城镇化传统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少年力斗传统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