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京都城选址的特点以及北方地区都城选址的一般规律

2014-12-25刘翘楚罗范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37期
关键词:辽东盛京辽阳

刘翘楚 罗范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城市起源于距今约4 000年的夏代后期夏至西周这段历史时期内,都城的选址仅仅是出于自然环境方面的考虑而较少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因素。西周末期,城市内的交换活动日益频繁,城市也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城”和“市”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城市终于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都城的选址问题真正成熟起来是在秦以后,这之后城市具备了多方面功能,国家所实际管辖范围也扩大了。

一.盛京都城选址的特点

盛京都城在努尔哈赤定都前曾名为沈阳中卫城,曾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传说。然而据考证,长安寺并非唐太宗的冲动之举,沈阳城也非因偶然而形成。沈阳处东北之要冲, 是关东之枢纽与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时属辽东郡, 称为“侯城”,因屯兵而筑土城;金代因战火硝烟而土城被焚;元时被称为沈阳路;明为中卫城,仍以戌守为主。

盛京都城选址的决策主要来自于清开朝君主努尔哈赤,所以分析盛京都城的选址特点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结合自然、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综合考量。

1.1自然环境对盛京都城选址的影响

沈阳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偏东,地理上位于东北大平原,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和渤海、黄海的中枢位置,距渤海 140 公里,东南距黄海海岸约 200 公里。具有倚山面水、背高望远的地理优势,广袤的平原使沈阳视野开阔,物产丰富。千百年来没有大地震、洪水、大旱、瘟疫等天灾人祸。

1.2政治决策对盛京都城选址的影响

努尔哈赤在获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后,占领了沈阳,但是没有立即在沈阳建立都城,这是 而是迁移到了明在辽东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的辽阳。迁都后四年, 突然迁都沈阳, 概括地说是两个: 一个是从军事战略上说: 从《督师纪略》看,明朝的复辽势头与毛文龙

海岛上的搔扰, 使后金都辽阳受到威胁。另一个是从经济利益上说, “ 沈阳浑河通苏苏河, 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利而下, 材木不可胜用, 出游打猎山近兽多, 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这条记载一直成为论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原因的依据。[1]

还有一点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是由于当时辽西、辽东形势决定的。再从辽东形势说, 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 把都城迁移到辽阳城。后金的八旗军民也随之移居于辽沈地区, 与当地汉族杂居。于是统治民族女真族, 与被统治民族的汉族矛盾加剧了。辽东汉民的逃亡、抗争、暴动在各地, 特别是在辽南一带持继不断。使努尔哈赤重新考虑他战略防御间题。基于努尔哈赤对沈阳城的了解, 以及沈阳在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被迫作出了迁都沈阳的决策。

1.3风水思想对盛京都城选址的影响

风水上认为沈阳地处东北平原南部,辽宁省中部,是北龙长白山千里来龙余脉,属于平原结穴,为“虎眼穴”。沈阳,沈水之阳。沈阳市内版图为荷叶形,整体地势平坦疏缓,南低北高。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思想中认为是当之无愧的风水宝地。

二.北方都城选址的特点

2.1辽阳

辽阳于沈阳前成为后金的一个都城。

辽阳城之地势, 南有群山环绕, 中有太子河诸水贯穿而过, 依山带水, 为天然要塞,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见图3,自秦汉以来,于此设治辽金两代曾在此建都元朝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明朝里辽东都指挥使司。由于地理条件优越, 人口众多,财货丰厚, 辽阳成为明统治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朝把辽阳作为对付后金的战略重点。

其中建都于此的原因如下:首先,辽阳是明在辽东的首府,在此设都指挥使司,又经略衙署,是明朝统治东北的中心和政治、军事重镇。当时的辽阳是大两倍于沈阳的繁华都市,对于刚刚崛起的少数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来说, 如果能在明的都司坐大称汗,号令天下,无疑是实现了长期的梦想。何况兵贵踞城,城镇是彼方地域之行政、经济文化重心,占有了它,就控制了一方土地。其次,辽阳是历史名城。如果后金能以此为都,岂不是名垂史册, 努尔哈赤企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再次,辽阳的地理位置较新宾赫图阿拉更为优越。在战略上,辽阳是明、朝鲜、蒙古三方接壤的要害之区,要占辽东、经叩关门,必先占辽东重镇辽阳。而都城赫图阿拉仅仅有利于民族崛兴,已不利于对明作战,需要重新选都。[2]

显然, 辽东首府、历史名城、地理位置优越这三条构成了后金定辽阳为金都城。

2.2北京

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今南京,后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

从统治全国角度看,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北京位于蒙古高原,东北,中原三大区域的交叉口,是河北平原北部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军事要地,是华北平原北部的支撑点。

从少数政权角度看,元,清是蒙古高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立,所以建都北京,必要时可以退回老家,以得自保。

2.3开封

开封,在战国时魏国建都称大梁,五代后梁建都称为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在北建都称为东京,宋代在此建都称为汴京。因此,开封被称为六朝古都。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的附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内控外。

三.北方都城选址的一般规律

我们这里讨论的“北方”是指秦岭淮河以北的区域,以下结论根据上文对北方秦代以后一般都城的选址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3.1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基础

由于北方的土地平坦,有黄河和淮河流经区域有较多的支流,加之西北方向季节性寒流,所以选择河谷地带,近水源地,是北方都城在选址上的基础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

3.2军事考量是关键

综合沈阳、辽阳、北京、开封的都城选址的特点,不难看出,北方由于地理上较南方开阔,领地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歇,所以自古以来战事不断,军事上的防卫和对新政权的巩固是都城选址的关键考量因素。

3.3经济和交通的发达的城市优先选择

地理上的优势给北方带来了丰饶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和集聚的人口。处于稳固政权的需求,都城选址也更多的会选择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根据北京、西安、洛阳、开封、辽阳的例子来看,统治者往往采取直接占据先朝城邦或者古都的方式。

都城因为聚集了大量人口,又是经济和政治中心,所以交通上的便利也十分重要。

3.4贯彻始终的风水思想

中国传统的风水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是一种结合生态、政治、经济、景观等多方面的抽象经验,潜移默化在都城的选址过程的行为中。古代君王为求江山长久,所以都城选址往往要挑龙脉和风水穴位所在。

3.4具有少数民族特色

北方都城的选址还结合了少数民族的特色,由于北方地区地缘上与蒙古女真等游猎民族接壤,所以当政权落入少数民族手中时,少数民族会考虑将都城选择在靠近部落发源地的位置,便于进可攻退可得自保。

四.参考文献

[1]梁彦斌、白洪熙.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新探[J]满族研究,2000(4):18-19

[2]魏焕新.浅析后金迁都辽阳再迁沈阳的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6)170-171

[3]吴良镛. 中国大百科全书· 建筑· 园林·城市规划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

猜你喜欢

辽东盛京辽阳
从明清到近代: 试析交通因素对辽阳的影响
《黑图档·咸丰朝》所见盛京文书工作探析
盛京银行:报表里还藏着多少不良资产?
清帝东巡盛京之表象、本真与遗留之史迹、诗赋、文著新论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
心向辽东
澳大利亚辽宁商会考察团走进辽阳
蝉诉
忠旺系
明人马文升镇抚辽东诗作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