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建设与新昌城墙

2014-12-25曹鑫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37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

曹鑫江

摘要: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宋有旧城。而到南宋末已无存,仅有迎恩、镇东、候仙、共仁四门之名,明万历《新昌县志》记载,至弘治十八年(1505)知县姚隆始筑洞门于祥溪庙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倡獗,民无守计,知县万鹏始相时审势,首议筑城,不期年而落成。城周长1374.9丈,高1.7丈,厚1.7丈,开城门4座。自东起应台、仰山、通会、济川。万历庚戌(1610),城东开青阳门。现存古城墙,为明嘉靖年间建造,直接动因是防御倭寇。

关键词:明代城墙;沧桑岁月;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古建文明与历史价值

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灿烂文明之一。它那如江海般奔腾澎湃的力量,曾经感染给周边各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以巨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华民族仍然是全世界唯一未遭中断湮没的古老文明。然而历次战争和政治运动,不仅将中国的科枝发展及文明历史倒退了几十年,对本民族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洗劫;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热潮,又一次对留存于世的建筑艺术遗产,展开了空前未有大浩劫。不少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名人故居,具有时代性的标志性建筑,被开发商用推土机整体推倒,一幢又一幢的办公大楼及商业用房在古建筑的地基上拨地而起。当人们终于开始认识,古建筑是一座城市活着的历史,是中国文明史中明珠,是本民族灿烂文明的见证时,古建筑只剩下了吉光片羽;人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到,比古建筑的损坏更为可怕的,是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主体意识的丧失!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不在于旅游或是坏旧,而在于证明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存在。一个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主体意识的民族,是不可能自强自立于世界之林。

二、新昌建置沿革

新昌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新昌江两岸谷地从事狩猎、家耕、蕃衍生息。春秋时越王勾践建都大越(今绍兴),县境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越为楚灭,又属于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县境越地会稽郡。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会稽郡下置剡县,县境为其一部分。隋代先后改为会稽郡为吴州、越州,新昌均为其属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王钱镠“以去温州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乃析剡县一十三乡置新昌县。”并割天台部分地域并置新昌县,俗称“分剡割台置新昌”。初建时,设县治于今南明山麓前山根至茶亭一带,古时称此地为五山乡任岩里石牛镇。南宋时期,绍兴十二年(1142),林安宅任新昌知县。县治所已毁于北宋末宣和三年(1121),20载未遑顾及,林安宅乃重建县衙。其基址即今县府所在,屡毁屡建,至清末,重建、添建、修葺不下10次。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笔者由剧团调到县文化、文物稽查大队曾办公于县府大院内,重建县府大院时发现地底下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台阶条石以及断砖残瓦。

三、城墙用途及变迁

邑县旧志中载由宋俞公美(1207—1278)撰的《东堤记》曰:“余方辑《南明录》,尝疑《会稽志》载‘邑城周一十里,其高十尺,其厚十有二尺。今环邑固无是城基也。载考东堤之旧址,其长六百余丈,其高十有五尺,面广五尺,足倍广之,视城制宜相似。然按此,则昔之旧城,自东堤延袤而西至石牛桥,转南至儒学前孝行砩,仿佛约计之,周围不过数里而已。”

新邑面山负壑,川流斗注,东溪水直冲邑聚,民常时性患水。知县林安宅筑东堤防御水患,土城以东堤为基而建成,东堤首起龙山,尾接北镇庙,至今新东门外还沿称东坝墩。又筑子堤于外,以杀水势,防御水患,自是相安300余年。堤呈外高内低之势,长600余丈,高1丈5尺,面广1丈。这是本县历史上有详实记载的第一个防洪工程。林安宅宰县三载,旧志称:“宋有功于县者,安宅为最。”任满,百姓怀之,肖像立祠,建止水庙,民间尊称“止水菩萨”。久为人们传颂。

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李楫创立四郭门,东称镇东,路出东堤,南曰候仙,路出龙头山至柘溪铺达天台界,西名迎恩,路出西郊至天姥铺达嵊县界,北为共仁,路出县后过溪至礼泉村过山至浦口。弘治十八年(1505),知县姚隆始筑洞门于祥溪庙右,名应台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猖獗,战火廷及新昌,城内民众闻讯惊恐,弃城避藏山谷,县城空虚。武进人万鹏由松阳县令,改任新昌县令,上任途中闻报县城吃紧,日夜兼程,快马急速抵新昌,倭寇劫后扬长而去。万鹏上任伊始,组织武装,操练精壮,始相对审时度势,首议筑城,自嘉靖丙辰(1556年)至丁已(1557年),不期年而落成。城周长1374.9丈奇,高1.7丈,厚1.7丈,周围凡6里,外砌条石,内垒块石,中筑墙心,实以土砾,开应台、仰山、通会、济川四城门。万鹏以身作则,日夜巡视于工地,奖勤罚懒,深得民心。城墙完工后,知有防范,倭寇不敢窜扰。万历庚戌(1610),知县李应先于东北中间开青阳门(即新东门)。清顺治十五年(1658),增高雉堞,康熙九年(1670)修建五门丽谯。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县裴六德重修内外城垣、女墙、楼橹,用牛车辇南明山石,坚致壮丽,特过于旧。嘉庆二十年(1815),在城绅民捐修女墙,重修仰山、济川、青阳三门丽谯。二十一年(1841),知县杨际泰劝监生吕乔槐独力重修,并于西门上建层楼三楹为奎星阁。

明代筑城,有着御倭寇与防洪涝的双重功能之效,确保了城内百姓之安危,巩固了城关地盘,清至民国初期,石城墙尚坚固如初。为称谓方便,根据各城门坐向方位,将应台门改称大东门,俗称旧东门,青阳门改称新东门,仰山门改称南门,通会门改称西门,济川门改称北门。

新昌古城(县治)实始于宋太平兴国(976—983)中,县令张公良创立治所,完备于抗御倭寇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石筑成墙建成。迄今一千余年来,在封建王朝几经兴衰更迭中,新昌拥有了完整的规模城墙。

四、犹存的明城墙

1972年笔者从乡下考入县调腔剧团,每天晨间五点起床,围绕城墙一周跑步锻炼,除原几个城门拆除拓宽之外,其次为了方便城外居民进城和老食品公司等企业的工作之便,开城墙设道通径,然整座城墙基本还能将老城团团围住,旧东门(应台门)至南门口(仰山门)的局部地段由于路基增高,人可攀登上城,其余均要沿台阶而上。自1973年起,陆续拆除城墙,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建环城公路,至此城墙大部分被拆,迄今仅存旧东门(应台)至北门(济川)一段,残长800米,城墙顶宽5.8米、底宽6.8米、残高约4.5米。如按1明尺=32公分计算,明城墙长1374.9丈折算为4399.68米,现存城墙仅剩原来的18%。3599米的城墙是如何被毁的呢?

1938年3月抗日战争时期,为便利防空疏散,县城前山根段城墙首开缺口。1940年1月拆除县城北门瓮城及西、北两门月城,筑北门便桥。1940年4月19日,日军飞机11架轮番轰炸新昌县城,城上五门谯楼皆毁。1951年,新昌建第一座北门公路桥桥墩时,拆除西段城墙的条石运往桥梁两端,砌筑路基。然后用城墙条石砌筑石墩。1965年,为便于行车,拓宽北、西两座城门。1967年4月,拆除新东门城楼残基。1972年,建东门水电站时,自北门至大东门段城墙的外墙城石均拆去两层。1968—1974年,为拓宽南门,拆除西门口至南门桥头城墙。2007年,改革开放后的旧城改造及开发商建造商品房,拆除了新昌城墙保存最好最完整的通会门至济川门一段城墙,可称之为人灾胜于天灾。

五、明城墙的价值

建成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外砌条石,内垒块石,中筑墙心,实以土砾的城墙十分壮观。五门丽譙几经修复,巍阁凌虚,翚飞鸟革,并饰金彩,观赏其佳;城楼上置武备车,钟鼓刻镂之类,可报时辰,可御进犯。当时观者多以为可与“苏南丹阳石城和湖北武汉黄鹤楼比美”。这样一座新昌县城城墙,在沧桑兴废中只剩下了800米长的城墙中较差的环城东路一段,可惜了。二十世纪末,我的老师原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曦先生和时任中国民主建国会新昌县总支主任张坚先生与民建新昌县前任主任董财铨先生,曾多次请求县人民政府保护城墙。2004年笔者从县文化文物稽查大队调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张坚先生与董财铨先生,吩咐本人(笔者也是一位民建会员)要尽最大的力量保存现存的古城墙,尽最大的努力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7月本人被单位送往杭州参加全省首届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培训班,省文物局请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北京市文物古城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师王世仁先生给培训班学员们讲课。晚上休息时本人就将古城墙的现状向他作了汇报,他提议立即将现存城墙公布为文保单位,若县人民政府不同意公布,可破格向省文物局反映这一情况,争取得到省一级文物部门的支持。培训结束后,笔者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单位主要领导,领导立即赴县府向分管副县长汇报并命本人测量了旧东门(应台)至新东门(青阳)长度、高度、上下宽度,这450米残存城墙,于2006年公布为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全国拉开序幕,7月份笔者被派至绍兴,参加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考古所组建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浙江省试点培训,近距离接触了我省与我市的考古学者和专家,通过三个月的专家指导,掌握了不少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文物古建的价值。试点结束后,笔者被任命为普查组组长,利用工作之便,对尚未列入保护单位的新东门(青阳)至北门(济川)一段城墙进行了普查登录,发现这段城墙外墙体的条石保存相当完整,应台门至青阳门外墙均已被城外民居作后壁山墙施用,然青阳门至济川门这一段,整条城墙的外墙条石全部明露,雄风犹存。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政府部门加深了对文物古建与古迹的保护意识,最终有县人民政府报请省政府,于2011年新昌城墙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同青阳门至济川门,从原来保护的450米增至800米,其历史价值得到了肯定,这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了。如果说新昌城墙能整体保持至今,邑县岂不是除了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之外又多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参考文献:赵曦,新昌县城于城墙沧桑,新昌新闻网2013年3月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
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运用文学经典透视历史风貌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分析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旧建筑改造中历史记忆延续策略探讨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
论云南普洱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