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设计标志性的城市园林系统

2014-12-25桂建华邓敏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37期

桂建华 邓敏

摘 要:通过园林动物的具体形象以寓意的形式表达某一特定意义是中国园林动物独特而传统的写意手法。园林动物象征性是在中国古代得天独厚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长期作用下,吸收各民族动物文化之精华形成的。主要表达手法是采取自然动物和文化动物与其他园林要素融合,点题寓意,寄托品德情操,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研究园林动物象征性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文化艺术,而且对增强爱国理念,正教化、兴人伦,移风易俗,培育和谐人文环境等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关键词:园林动物;象征意义;文化动物;动物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迄今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园林动物问题者不多,研究园林动物写意问题者更乏其人。笔者曾经研究过中国园林动物的变迁史,认为在明末清初园林动物呈现明显的写意化趋势,并认为动物是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们给园林平添无限生机与活力,是中国园林真正具备了返璞归真,自然天成的意境,也成为古代园主人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这些认识随着笔者园林动物研究发展而不断深化,需要纠舛补缺,丰富完善。譬如园林动物的写意手法就有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技法,形式多样,兴味盎然。园林动物的象征性是通过某种园林动物的具体形象对某一特定的意义以寓意的形式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它不是园林动物本身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的一种生动含蓄的理性思维,使人们高尚思想情感的表达。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愿借贵刊与同仁商榷。

一、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的由来

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是在中国得天独厚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长期作用下,吸收各民族动物文化之精华逐渐完成的。它起源于春秋战国,大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一)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动物象征意义的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比德思想非常流行,上至宫廷雅乐,下到民谣俚语,人们皆从伦理功利的角度认识大自然,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木鸟兽等物质都有和人的道德品质相类似的特征,从而采取比兴等方法把自然物加以人格化。以动物比兴为例,《诗经•小雅•鹿鸣》以周王在宴会上祝酒的口气抒写,反映了周王宴会群臣、宾客的盛况,阐明和强调了君主需以诚意对待贤臣和嘉宾,则群臣尽忠、国运兴盛的道理。开篇以鹿比兴君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君主也有像鹿类一样相呼共食、和睦群处的诚恳之心,举行宴会,盛情款待群臣嘉宾。《诗经•召南•鹊巢》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通过鹊巢鸠占这个动物生活趣闻抒发自己被遗弃的不平,谴责负心汉子。“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辆御之。”以喜鹊比喻辛苦持家的弃妇,以斑鸠比喻坐享其成的新妇,形象生动,爱憎分明。《诗经》中以动物比兴的还有,《关雎》、《螽斯》、《麟之趾》、《草虫》、《羔羊》、《相鼠》、《鸱鸮》、《鸿雁》、《黄鸟》、《伐檀》等等,由此可知,以动物作为比兴的材料早在先秦就蔚然成风。

这种时代风气当然影响着园林动物的发展,人们在园林设计和观赏中开始注意园林动物配置,通过动物形象、习性与人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诗经•小雅•鹤鸣》载:“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描写了一座偏僻寂静,幽深空旷而美丽的园林图景,这里擅山水之胜,有沼泽、湖泊、岛屿、山峦等地形地貌,森林蓊郁,落叶满地,鹤鸣鱼跃,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可以加工玉石的磨刀石。其中的鹤、鱼皆暗示那些去国还乡、徜徉山水而自得其乐的隐士。《诗经•大雅•灵台》载:“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翮翮。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这是西周沣京皇家苑囿出现的场景,当周文王信步苑囿中,许多肥美的鹿群毛色光亮润泽,静静的伏在绿草丛中,不惊不扰;纯洁的白鸟羽毛健美而丰满,在蓝天展翅飞翔;池沼碧泊荡漾,满池的游鱼不时地跳出水面,发出清脆悦耳的戏水之声。揭示了一幅文王与民同乐的升平景象,其中的麀鹿、白鸟、游鱼分别象征着和睦相处的群臣嘉宾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平民百姓。

有唐以降,园林动物摆脱了原来那些功利实惠的对比而上升到写意化的高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牧的“鹤鸣山苦雨,鱼跃水多风”,黄庭坚的“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柳永的“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使园林动物象征性同人类远迈志向和高雅情怀融合一体,为中国园林写意化平添了无穷魅力。

(二)宗教信仰为园林动物象征性披上一层神圣光环

佛、道二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中深得世俗欢迎的代表性宗教。在宗教天国中有许多动物徜徉,既有凶猛异常的老虎、狮子,又有和善可爱的鹿、鹤,还有教内创造的怪兽,它们分别担负着传教、布道、护法等义务。人们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些动物的神力。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作狮子吼,群兽慑服。”由此,人们将佛比喻为人中狮子,佛说法称为“狮子吼”,佛座称为“狮子座”。《玉芝堂谈荟》载:“释家以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潜研堂类书》载:“狮子为兽中之王,可领百兽,具有护法辟邪作用。”又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作协持,专司智慧,文殊菩萨乘骑的狮子也是护法的象征。

(四)传统的风俗习惯使园林动物象征性世俗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利用各种动物已实现避凶就吉、趋利辟害的风习,《诗经•魏风•硕鼠》载: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表达了人们远离盘剥,追求自由舒适的心声。《诗经•周南•螽斯》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表达了人们渴求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心愿。秦汉以降迄至明清,这种风习不断传承弘扬,人们往往把健康长寿、吉祥幸福、多子多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五子登科、风水佳穴等作为追求的目标,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如屋顶建筑装饰鸱吻、海马等鸟兽用以消除火灾;婴儿满月后戴虎帽,穿虎鞋等用以为孩子辟邪、驱疫、纳福;铜镜背面饰以鹤、鹿、龟,寓意福禄寿;布置洞房常用鸳鸯灯、鸳鸯烛、鸳鸯被、鸳鸯枕、鸳鸯鞋等为新郎新娘祝福;民间剪纸丹凤朝阳,鸳鸯莲子,仙鹤图,鱼龙呈祥,三羊开泰以及民间年画、文人花鸟画等,以动物图案寓意美好祝愿者不胜枚举。这种风习对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必然产生普遍影响,从而使园林动物象征性世俗化。

三、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文化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作为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在现存皇家园林中常常可以发现许多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动物文化,如门窗、墙垣、水池、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上的龙、凤雕刻、壁画或造像。它们曾经不仅是皇家地位、权势、财富和精神的象征,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封建专制皇权一去不复返,作为皇家地位、权势、财富和精神象征的园林动物文化也随之熄灭,而作为民族精神的园林动物文化弥足珍贵,值得弘扬光大。动物界本无龙、凤,它们分别是各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是我国原始时期各个部落图腾的有机组合。研究表明,龙凤是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壮大的历史反映,龙凤呈祥,龙凤合一,成为中华民族和谐凝聚、繁荣昌盛的象征。

(二)助教化、兴人伦,移风易俗的作用

中国园林动物无论是自然物态的或是文化形态的,在今天看来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园林动物象征文化反映的避凶就吉、太平昌盛、光明前途、崇高理想、夫妻美满、箴言哲理、情操雅趣等,都表达了我国人民孜孜不倦的对真善美的追求。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汹涌东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失衡。只知道外国园林中一丝不挂的美人雕塑,却不知中国园林中自然天成的写意动物。有人只想索取,不想奉献;有人利欲熏心,追逐腐化;有人道德沦丧,毫无诚信。因此,呼唤人们关注园林动物,发掘园林动物文化信息中潜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可以起到助教化、兴人伦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培育关爱动物的人文环境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多样,曾经拥有广大的森林植被与江河湖泽,古往今来,先民们与数以万种的动物相互依存,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传统动物文化,而园林动物独具特色,是传统动物文化的优秀代表。透过若干园林动物象征意义所表达的信息,令人完全融合在自然界而不分彼此,人与动物心灵相通,利益攸关,反映了佛道儒一贯提倡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基本精神。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园林也步西方园林之后尘,建立了专门的动物园,实际上把园林与动物截然分开,使动物的生存环境远离自然而贵族化,因而繁殖能力锐减,生存能力消失。另外,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日趋严重,加之人类恣意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猎捕各类动物,造成大量动物迁徙异常,灭绝或濒临灭绝。

(四)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借鉴价值

以园林动物表达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古代园林对人类园林文化的重大发明和贡献,迄今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观赏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虽说时代发展,古今游憩环境不同,人们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同,可能对园林风格产生较大影响。但是,追求园林景观的赏心悦目,怡情释怀,并能得到高尚精神的陶冶,应该是古今人们一致的追求。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能令人赏心悦目,驻足不前;虎啸猿啼,鹿鸣鹤舞,尽显天然野趣,令人回归自然,流连忘返;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众多园林动物文化方面长期形成的有关真、善、美的共识,仍然能够令人鼓舞,催人自新。

四、结束语

在园林标志系统设计中, 标志设计的规范化与特色化、个性化的突出同样地重要, 相互关联、相得益彰。运用科学的设计原则、规范的设计方法,再加上设计师非凡的创意来进行设计,选择很好的材料载体,这样才能设计出功能齐备、完整规范,又具特色的园林标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