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4-12-25李志军龙学渊苏堪华戚志林程柯杨赖富强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李志军,龙学渊,苏堪华,戚志林,程柯杨,赖富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端,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近年来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急需领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且需求量大,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还不适应[2]。国务院学位办于2011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 号文件),择需、择优、择急、择重批准了63所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相应学位的人才培养试点。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成为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领域之一。

一、指导思想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国家石油工业发展战略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质量为核心,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培养资源,创新与石油工业发展相适应、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完善培养软硬件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前瞻性和培养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通过五年的试点,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出适应石油工程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构建一套成熟的具有行业和学科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为参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其他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拥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研究方法和前沿工程技术手段,在特定的工程领域能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能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系统设计与施工组织、工程管理与决策、技术整合与集成创新、知识转移与应用推广、高层次技术应用与研发等工作要求的获得石油工程师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由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形成的培养过程所需求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3]。为保证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实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精神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改革试点的具体要求,我校在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与石油企业形成的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科学认识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实现目标的措施手段,并通过试点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2461”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其主要内涵是:“2”指学校企业“双主体”、校内校外“双导师”。“4”指教学研用“四结合”:一是以项目为纽带,实现“科教结合”;二是以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实现“工学结合”;三是坚持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并重,实现“学做结合”;四是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统筹协调,实现“内外结合”。“6”指校企协作“六共同”:一是校企共同组织招生;二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共同组建导师队伍;四是共同实施教学;五是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六是共同制定管理制度。“1”指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培养贯穿全过程;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该模式是对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各项要求的具体化,并力图从运行方式和培养过程解决我国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学术化倾向严重、课程内容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校内外导师合作指导效果不理想、实践质量不高、培养要求与企业需求还不能有效吻合等问题,从体系框架和组织层面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

三、培养环节与培养要求

(一)学制设置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2.5-5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校内实践0.5年、现场实践1年。对于从事石油工程现场工作1年以上的学生,通过综合考核后现场实践可减为0.5年;对于石油主干专业应届毕业生和非主干专业生源,必须完成1.5年以上的现场实践,通过考核后,方可申请学位。

(二)培养体系设置

借助企业导师和油田专家开展岗位需求、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调研问卷,根据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总体要求,我校综合考虑学科特色和培养方向,构建了以综合性案例教学为主和课内外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平台+选修课程模块+必修环节”培养体系(见图1和图2)。

图1 理论课程体系

图2 必修环节

其中,必修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学术与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它由企业入学教育、校内外实践、规定书目阅读、学术报告、学术道德规范考核等环节组成。

同时,在设置培养体系时,学校注重“三个衔接,四个全过程”。三个衔接即为注重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衔接;对下注重与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衔接,对上做好与工程博士培养的衔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本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四个过程即为企业专家参与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贯穿全过程;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全过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全过程。

四、招生选拔

围绕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我校建立起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且能挑选出综合素质好,基础知识扎实,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好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人才脱引而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在招生宣传方面,为保障招生质量,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我校一方面进行校内展板宣传和集中宣讲;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宣传和其他高校走访宣讲,促进生源学缘结构的多元化。同时,我校加大对本校往届毕业生的宣传力度,招收更多有现场工作经历的生源报考。经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招生宣传,我校从首届调剂完成15人指标,到第三届报名确认人数为计划招生指标的2倍多,生源结构从以本校为主发展为985高校,国内其他石油高校、企业现场和本校生源多元共存。报考生源从数量、质量和结构全面改观。

在招生考试方面,总体思路是优化初试,强化复试,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初试专业课强化对基础知识以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及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考核。复试强化对综合素质、工程素质及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考察。在复试环节中,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潜力考核,我校充分利用与中石油共建的校内实践基地考察考生对石油工业设备的原理、流程、技术指标以及故障判断与分析的掌握程度。学校提前公布考核的范围,学生可以提前预约进入场地进行熟悉和准备,其考核的结论是复试录取的重要参考。学校也加大复试成绩的比重,由企业专家和校内导师组成的复试录取工作小组共同确定最终录取名单。

五、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它贯穿着课程教学和论文两个环节。为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4],我校深入推进“2461”培养模式,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加大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和整合力度,与具有较强工程设计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成果多、经验积累丰富的石油企业及其研究院所共建了一批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聘请工作站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道进行联合培养。为保证企业工作站的运行效率,我校定期与建立的企业工作站举行工程现场问题研讨会,以校企合作和科研项目的形式,保障企业工作站运行实效。同时,我校还注重对学生实践期间的过程质量、效果评价、思想动态、生活保障等问题进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在与油田企业建立企业工作站的同时,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训实践的要求,形成贯穿石油工程技术链的课程实验—校内实训—企业实践培养体系,我校利用学校投资、企业共建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我校已经建设完成兼顾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油藏数值模拟、集地—钻—采—输行业应用软件于一体的仿真训练室,以及裂缝导流能力、高温高压物性流体测试、多相管流、岩石力学性质测定等实验室,保证了具体油藏区块的地质研究、开发与调整方案、钻井工程和地面工程设计与模拟的覆盖石油工程全技术链关键环节的综合训练和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同时,我校进一步扩展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已有的实际操作类训练项目,开发了综合性更强,更切合现场工程需要的训练项目、故障判断与分析项目和作业规范判断考核项目,并严格考核。目前,我校正在建设的校内石油科技馆将综合实物教具、微缩模型和声光电仿真系统和与校内实训基地集成的控制系统于一体,与校外企业工作站在功能上达到完全的互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实践训练。

为实现与本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我校利用拥有中石油井控甲级资质、IADC国际井控技术培训资质、中石油集团公司HSE培训资质、国家安全生产二级培训资质和集输工职业鉴定中心的条件,进行同标准的考核训练,提高其岗位竞争力。

六、导师队伍建设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形成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学校通过实施的“中青年教师能力素养提升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计划”,从油田企业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技术人才和从企业聘请校外导师等系列措施,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校内导师有70%来自油田企业,校外导师全部为油田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在导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方面,我校已初步形成了遴选、考核、培训制度,但目前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仍然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部分导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外语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差,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不了解生产现场设备技术改造更新的信息,不能完全胜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要求。针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如何促进导师队伍在质量和规模上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们目前必须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培养过程质量监控

针对学校对“2461”培养模式,我校在招生录取、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及考核、实践环节实施过程及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申请和答辩、导师遴选及考核、学籍管理等环节出台了具体管理办法及规定。通过对各环节规定的系统化梳理,我校已得到影响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分解得到培养过程质量目标,初步形成了研究生培养运行的监控体系。它具有一定的监控反馈、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的特点。同时,我校聘请了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管理专家成立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对影响教育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对培养过程各项工作责任人实施质量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并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考核及续聘的重要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蕙青.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吴小林,宁正福,齐昌政,等.需求驱动创新模式培养卓越的石油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

[4]李晓平,黄志宇,文永勇,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试点改革方案研究[J].石油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