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纪录片传承草原文化之魂

2014-12-25包来军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蒙古马牧民纪录

包来军

在转型社会的过程中,草原纪录片真实地记录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精神与物质的碰撞、传承与革新的碰撞。这种真实的影像记录,已经成为当前传承草原文化的重要手段。草原纪录片体现了三大社会和人文的作用:诗意地铭记着草原文化的灵魂、深刻地反映着草原文化的现状、清晰地昭示着草原文化的未来。

一、用纪录片的真实,激发对草原文化最深层次的思考

纪录片:纪录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没有缝完的蒙古袍》中,娜仁图雅由于坚持手工缝制的传统,使得服装公司因没有经济效益而解体。当要缝制一件凤袍时,有着城市生活气息的女儿与老一辈在观念上有明显的不同:女儿认为机器缝制的更快,而母亲仍然坚持一针一线的手工缝制,认为传统 “手艺”才更能显示蒙古族妇女的贤惠与才智。

草原文化的传统因素与现代的碰撞,激发着人们对民族文化意义和历史积淀下来的人文财富继承的深深思考。此时,历经岁月磨砺、两鬓斑斑的老人们,就是最无可替代和急需“抢救”的瑰宝。

用影像纪录下本民族的和草原化的生活、思想,就是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赋予草原文化传统因素以永恒的生命。草原纪录片需要在城市化中保持最原生态的民族传统,同时走进那些远离草原的城市居民的视野和心田。在城市化中,我们需要用心地去纪录这些可能正在消逝的传统。

纪录片:纪录传承与变革的碰撞。《蒙古马的故事·白音锡勒的希望》新型锡林郭勒马带来了蒙古马的希望:蒙古马与纯血马融合,同时具有两者的优点,不仅身材高大,而且善于长途奔跑;同时,发挥了现代马业的经济型特点,解决了牧民养马收益不高的问题。蒙古马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因素,我们应当借鉴世界马业发展经验,推动中国蒙古马的产业化发展。

纪录片真实地纪录了文化传承如何适应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并彼此融合,用直观和丰富的信息拓展了思考的深度。草原纪录片展示了牧民与城市、牧民与市民的微妙关系:虽然远离城市,但城市化的影响已经渐渐渗透。可以说,草原纪录片也正在纪录和思考着城市化中的草原和城市化中的草原文化。

纪录片:纪录最质朴的民族之美。《蒙古马的故事·寻访牧马人》中,有倒贴1000元也要养马的牧马人,只是因为他从小就喜欢蒙古马。《蒙古马的故事·布和额尔敦的事业》中,有主人公对他家有功的马的祭祀场景,洁白的奶食抛洒在天空和大地,带去的是牧人的思念和感恩。马儿被葬在水草最丰美的地方,马头面对着家里的蒙古包,永远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获 2012年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社会类最佳短纪录片奖”的《阿妈的宝贝》中,苏米雅阿妈搬到城镇居住,孤单而又先天不足的小骆驼被阿妈带到城市定居,对小骆驼像孩子般宠爱,展示了城市化中牧民对于草原文化的一份执着与坚守。草原纪录片记录下了草原人最为质朴的民族之美。

纪录片:纪录最自然的和谐之美。《大河套》中,河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人进沙退”,诞生了世界第一个“草方格”治沙奇迹,成为沙漠绿化的典型和沙产业创新的模范。美丽的黄沙古渡、响沙湾等,也以迷人的姿态带给草原人无尽的欣喜和希望。

草原纪录片的很多画面都洋溢着自然和谐的美景,蓝天、白云、绿草,纯净的原野上是自由的草原人和草原精神。天人合一般的和谐之美、身心相融般的和谐之美、情景相合的和谐之美,都在草原纪录片的画面中蕴含、显现、升腾。

二、用纪录片的真实,推动草原文化在更广的范围的发展

(一)培养受众,让纪录片走进学校、社区、机关。郭雨桥,内蒙古文联作家,中国十大文化守望者之一。2009年,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行走内蒙古各地之后含泪说:“文化消逝之快让人伤痛,有些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东乌珠穆沁旗的一位老人对着镜头说:“多拍几张照片吧,再过几代人就不会做了,我要把照片放大,让将来的孩子们知道他们的老奶奶是会做奶豆腐的……”

当养马的人越来越少,就连马鞍也成为牧民家中一件最值得炫耀的纪念性“工艺品”时,当进入城市定居的草原人越来越多、民族的传统和元素在生活中越来越少时,当老一辈牧民的记忆也越来越少时,我们迫切需要让城市人知道真正的蒙古族牧民是如何生活、养马、放牧的。这种鲜活的、真实的细节只有纪录片才能客观而又有思想性地保存下来。所以,在电视栏目中、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培养人们对于草原的感情和感性认识,草原纪录片以其诗意的画面、悠远的音乐、现实的故事充当了有效的载体和教材。

学校中可以开设草原纪录片赏鉴课,在课堂欣赏之余,让学生讨论、写作、演讲,发挥草原纪录片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特点。以社区为单位欣赏后,可以开展重温牧民生活、帮助牧民解决困难的活动,用旅游、志愿者活动等直接支持牧民。机关干部欣赏后,更能激发深入牧区、深入基层的工作热情和思考。

草原纪录片就如同一份草原文化的生命之水,让草原文化的传统、精神和希望在草原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永葆青春的活力。草原纪录片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欣赏者、爱好者的数量。受众的培养,要从学校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从市民抓起、从公职人员抓起,受众越多,草原文化的影响也就越大。

(二) 发现人才,让民间有志于纪录片创作的人士脱颖而出。纪录片的重要特点就是其现实性与社会性,这就需要激发社会参与草原纪录片创作的热情。要通过设立和推荐人们参与草原纪录片评比大赛(如中国草原纪录片大赛),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优秀的草原纪录片要通过电视、网络的播放平台大力进行推介。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2013“青春的纪录”——环太平洋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大赛在北京启动,两岸四地高校的学生和海外中国留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纪录青春,成为中国青年纪录片史上的盛事。参赛作品由参赛者本人参与创作,优秀作品参与展映,并推荐给专业频道收购与播出。大赛鼓励青年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生活、纪录现实、思考人生,提升了大学生纪录片创作水平,发掘和选拔了纪录片创作优秀人才。

从民间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让纪录片最大限度地纪录现实、纪录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界人士的参与热情。以定位精准的选题和近距离的拍摄,拉近草原纪录片和群众的感情,让草原纪录片感动草原人,成为草原人审美、学习、思考生活的一部分。

(三) 融入国际化,让草原纪录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内蒙古电视台纪录片在对外合作和推广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以国际视野、国际水平来拍摄顶级的纪录片精品,是扩大草原文化影响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借美食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所表述的 “中国味道”令世界“口服、心服”。从制作手法的高清设备拍摄,到外国观众喜欢的快节奏镜头语言,再到故事化的舌尖美味,都是国际化的体现。人的故事,成为美味的真正源泉。内蒙古电视台要力争与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公司、频道合作,在拍摄的理念、方式、技术、题材、市场上实现全面的突破和提升,以国际纪录片标准摄制精品、大片,使其成为在市场上和草原文化宣传上双赢的草原纪录片标志。如果能成功实现合作拍摄,不仅能赢得草原人喝彩,更能赢得全世界民众的喝彩,那么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将会得到突破性的提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草原文化因其历史性、人文性和本身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和世界兴趣,再加上世界合作,必将使草原文化更具有世界级的魅力,也必将使草原文化之魂在城市化中得到坚守!□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蒙古马牧民纪录
零下40摄氏度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不可能与常态
阿哈尔捷金马
出版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