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打造内蒙古文化繁荣风景线

2014-12-25多志勇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风景线内蒙古草原

多志勇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努力将内蒙古打造成为祖国北部边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把文化繁荣作为其中的一道风景线加以打造,是自治区党委深刻理解党中央精神,站在新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放在更高起点上的战略谋划,对我区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条件、智力支持、精神力量和人才保障,是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政治互融共进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当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一、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建设文化繁荣风景线的坚实基础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彰显的是文化意识,是将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落实到文化建设实践中。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区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这一战略目标,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着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区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内蒙古从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出坚实步伐,为打造祖国北部边疆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坚实。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化、系统化、品牌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的工作,通过基层大讲堂、草原文化节等一批有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品牌,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参与度和覆盖面。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优化。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了电影、出版、发行、广电网络和报业五大集团。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投入逐年增加,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健全,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项目,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送书送戏下乡、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

四是文化创作更加繁荣,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艺创作日益活跃,生产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品力作,140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草原文化节、乌兰牧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成为品牌。

五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完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蒙古族长调、呼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抢救保护了蒙古族服饰等一批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强劲,新兴业态兴起,基地园区开始起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涌现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

七是在“走出去”中彰显出特殊的魅力和影响。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草原文化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的重大交流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草原民族的文化艺术,如歌舞、杂技、文物、服饰等等,都以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魅力给世界各大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八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保障更加有力。培育和建立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产业研究基地等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新闻、文艺、出版、社科等领域的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文化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繁荣风景线的有力保障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拥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自豪感,才能不断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文化建设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众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在这里传承延续数千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形成了遍布全区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蒙元文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朱开沟文化、秦直道文化、昭君文化、辽文化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内蒙古境内物质文化遗存众多,目前全区已发现各类文化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6处、馆藏文物50余万件套、一级文物1500多件。有些文化遗产堪称全国或亚洲之最,如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等。内蒙古的长城遗存,其长度和跨越的历史年代居全国之首。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其数量和艺术价值亦属全国之最。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情浓郁,“三少”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使内蒙古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生动形象的民俗风情博物馆;风光秀丽的草原风景和独具风格的民族风情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眼光,为草原文化与世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与当今时代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必然会表现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并大放异彩。同时,我们要树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的理念,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明成果,既对草原文化优秀传统怀以自豪、报以自信,也要以博大胸襟对待外来文化,做到相互学习、择善而从,在交流互动中实现草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以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内蒙古声音,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新进程,草原文化必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巨大的魅力、潜力和优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我区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这一切都为文化发展创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打开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将高涨;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文化消费将呈现井喷现象。现在,我区人均GDP已超1万美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将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市场。只要我们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就一定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着眼未来,我们一定要将内蒙古打造成为祖国北部边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不辜负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的信心和动力,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内蒙古的蓬勃发展和全区2500万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内蒙古现象”,也展示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打造祖国北部边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为我区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好“8337”发展思路,落实好“守”的责任,树立好“望”的意识,大力弘扬“相助”的传统,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就一定会把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风景线内蒙古草原
讲解《草原图》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可可托海的草原
书画
暖金色的5月
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