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不副实”的武术指导

2014-12-24

大众电影 2014年16期
关键词:史泰龙特技安德森

好莱坞是动作电影的王国,必然有无数威震江湖的动作指导—可惜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误会。实际上,在大多数好莱坞动作电影中,甚至无法找到一个接近“动作指导”的设置。出现更多的,是“Stunt Coordinator”(特技协调人),“Stunt Double”(特技替身)这样“低阶”的技术性职务,很难与我们所熟悉的刘家良、袁和平等宗师巨头们画上等号—但无论如何,这就是好莱坞对“动作指导”的理解。

1、特技替身

—科技的压制

从1900年代的《火车大劫案》开始,好莱坞动作片的精华,就聚焦在电影的惊险场面,而不是演员的身体动作上。

实现惊险场面的关键之匙,是科技特效。因为科技的存在,“动作指导”在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中显得名不副实。鲍威尔家族是圈内赫赫有名的007替身家族,从迪尼·鲍威尔到他的侄子盖里·鲍威尔,再到盖里的侄女蒂丽·鲍威尔,三代人完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007电影的动作戏拍摄。

007系列中的许多经典场面,比如《黄金眼》中的坦克追逐和《皇家赌场》中女主角的飞檐走壁,都由鲍威尔家族的人操刀完成。“导演告诉我们他要什么动作,然后就轮到我们做调研和实验了。”盖里·鲍威尔的这句话简述了好莱坞动作指导的主要工作内容—导演完成动作设计,动作指导负责技术实践。

当然,同样的背景下担任动作指导,特技演员也许总比动作捕捉演员要幸运一些。至少他们在银幕上留下了矫健的身姿,而不是像安迪·瑟金斯那样成为猩猩或者怪物。

2、格斗硬汉—身体的崛起

80年代史泰龙等猛男亮出肌肉,硬汉动作片开始崛起—在与科技的抗争中,身体找回了场子。

史泰龙拍电影如拼命三郎,连跳悬崖都事必躬亲,被树枝撞断三根肋骨也在所不惜。难怪当时的特技替身杰克·吉尔会感到郁闷:史泰龙只拿了一份工资而已,却要让我们所有人都失业。

除了简单的追逐搏斗,好莱坞电影中有点花头的动作,比如尚格·云顿的回旋踢,或者史蒂夫·西格的“合气道”技法,也基本都由演员自己设计。可知尚格·云顿和史蒂夫·西格本就是东西兼修的格斗高手,能同时在电影及武术上指点他们的人,好莱坞终归不多。

在身体重新夺回优势的动作片种中,动作指导却更加失落,实在是环境所限,非战之罪。但换一种思路,史泰龙、尚格·云顿、史蒂夫·西格等动作巨星,也许已经作为实质上的动作指导,翻开了动作设计的新篇章—一种基于身体的,迥异于特技爆炸的风格。

3、香港武指

—何去何从

香港武指在好莱坞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70年代的邵氏武侠片和李小龙功夫片功不可没。后来者完成了对前人的超越,袁和平算得上最成功的一个,《黑客帝国》里定格在空中的“鹰展翅”和子弹时间的“铁马桥”,即便在炫目的数字特效与超前的科技概念中,仍显卓尔不群。

但辉煌成就之外,文化异质的问题始终是武术指导无法逾越的障碍。与成功相对,香港武指的失落同样深刻。比如程小东素有“武之舞”盛名,谓其动作戏如诗如画。但在史蒂夫·西格主演的《野兽之腹》中,却是一派标准的好莱坞景象,诗意全无。熊欣欣(鬼脚七)受邀到好莱坞,片方却拿出徐克《黄飞鸿》中的梯战片段给他看,只一个要求—“拍个一模一样的出来。

4、武学正宗

—万中无一

如果说好莱坞还有一个人可以像东方的刘家良、袁和平一般捍卫武指正宗,他就是鲍勃·安德森。他进军好莱坞的首部作品是《佐罗的面具》,让美国人第一次认识到激烈的搏杀原来可以拍得如此优雅。

在历史性的1977年,安德森加入《星球大战》,担任剑术指导,并在接下来的两部影片中作为达思维达与天行者卢克上演了经典的光剑决斗。此后数十年间,安德森指导了《加勒比海盗》《指环王》等众多动作大片的搏斗场面,创造了无数荡气回肠的剑客大战。

安德森在好莱坞独开生面,剑士的潇洒,绅士的优雅被前所未有的融入到激烈的兵刃搏斗中,同时由于对剑术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剑道文化的深刻理解,他在设计动作时往往表现出历史学家的精深与广博,训练演员也力求最大限度地剔除“花拳绣腿”,在赏心悦目的表演与历史性的真实中寻找美妙的平衡,可称一代宗师。可惜鲍勃·安德森只有一个。

猜你喜欢

史泰龙特技安德森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定格动画的新阐释——安德森和他的《犬之岛》
史泰龙要拍“第五滴血”
给我一次机会
永不言败
正已烷职业中毒防控——安德森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