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12-24蒋雯刘飞

关键词:均等化农村居民四川省

蒋雯 刘飞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四川省城乡经济差异导致体育公共服务存在城乡二元差异,要想实现四川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就必须消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因此,深入了解四川省城乡公共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尤其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非均等化现状,将有利于四川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和产品供给的改善,有利于四川省体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群众体育的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 概念解析

(一)公共服务

目前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尚未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公众服务是指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为公众提供生活必需品,可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两类。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及公益性文体事业等组成,其他类型的公共服务则可归为一般公共服务。[1]公共服务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主导的公共组织,客体是公共服务,目的是实施公共行为,满足公共需要等。[2]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各类公共团体和组织按公众的实际需要,按国家或当地统一的标准,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公民应享有公平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及结果。[3]

(三)公共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以政府为服务主体,为满足公众的体育服务需要,以提高公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提供的一系列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4]公共体育服务包括:(1)公共要素,主要是指公共体育组织机构,公有制的体育场馆及器材;(2)服务要素,包括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宣讲体育法规、全民健身监控等。[4]又可将其分为学校体育服务、大众体育服务和竞技体育服务三大类(见表1)。

表1 公共体育服务分类

(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部门在不同时间段,按照不同标准,为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提供大致相同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是必须要以公平的理念为基础;二是均等化不是平均主义,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三是均等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的标准和内容会发生变化;[5]第四,均等化应包括系统性特征、公共性特征、统筹性特征、服务性特征、保障性特征、科学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6]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及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选取成都、广元、西昌、广安和绵阳五个地区的城镇及农村,共发放问卷1000份,农村和城市各500份。其中农村问卷回收470份,有效率为94%,城市问卷回收465份,有效率为93%。

3.专家访谈法。对四川省各级体育部门的官员和相关专家,进行四川省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问题的访谈。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

(一)体育场馆设施现状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体育事业共计投入17亿元,新建标准体育场地2986个,截至2012年,共有标准场地30 595个,人均面积达1.03平方米。但城镇和农村场地比例明显失调,其中91.7%的场地分布在城镇,8.3%的场地分布在农村,且以农村的学校为主。

表2 四川省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现状调查表

从表2可知,四川省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和地方差异,其中成都市人均场馆面积已经到达1.18m2,高于全省1.01 m2的平均水平;而其他地区的人均场馆面积基本都低于平均水平,但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场地不足导致的。此外,群众对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非省会城市尤其是农村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器材短缺,且维修或更新较慢。

(二)公共体育服务组织

表3 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现状

从表3可知,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现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成都市各个指标均处于四川省最前列,而广元、西昌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因此公共体育活动开展较为薄弱,尤其在单项体育协会个数和国民体质监测点数量上更是与成都、绵阳有着较大差距。说明开展公共体育活动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并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才能发展壮大公共体育事业。

(三)四川省城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情况

表4 四川省城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情况调查统计表(以社区和村为单位)

从表4可知,四川省城镇和农村在公共体育服务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首先,对于不同地区,仍然出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次,对于同一地区,城镇和农村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不仅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策指向的因素,行政部门更多地将资源投向了城镇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是造成城镇和农村公共服务差异的重要因素。

(四)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情况

表5 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调查统计表(次/周)

从表5可知,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参与锻炼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锻炼次数相对集中在一周两次到三次,还有很多人没有参与锻炼。表明目前群众还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另外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不同,有些地区群众收入较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付费参与体育锻炼,也是造成这个差异的重要原因。

(五)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表6 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调查统计表

由表6可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组织体育活动上,城镇居民由于各单项体育组织较多,较容易参加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因此对于组织体育活动和建立体育组织缺乏热情,而农村居民因为平时很少有单项体育组织,较难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对建立体育组织和组织活动的需求量更大。

四 四川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一)城镇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和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四川省公共体育服务机构仍然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体,实行“管办一体”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必然会影响其他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的运营。此外,由于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涉及多个行政部门,而行政部门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沟通渠道,这种只有纵向垂直管理,没有横向沟通的行政管理体制,容易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难以共享的情况。[7]在此基础上城镇和农村又有明显的差异:在调查的五个城市中,基本已经建立了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体育组织网络,在成都的大部分基层街道(镇)和社区(村)还配有专(兼)职的文体专干,而其他地区的农村则存在村体育主管部门不明确,管理机构未普及,信息上传下达不够通畅等问题。

(二)四川省城镇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存在二元差异

目前来看,资金投入的多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而政府拨款主要用于标准化体育场地的建设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区重建更是修建了不少高档的运动场所,但这些运动场所开放程度不高,收费较贵,并没有真正地满足公众需求,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此外,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宣传、健身指导、体质监控评价等方面的投入较少,也导致了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较低。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差异:91.7%的体育场馆分布在城市,84.2%的体育活动是在城市开展,许多村没有专门的体育资金用于公共体育服务,大部分的农民没有享受过体质监测评价。我们的调查发现:由于资金投入的差异,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区别,例如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其他供给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体育公共服务投资体系,而其他地区只有极少数社区开展了民间资本共建体育服务。[8]

(三)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存在差异

我们的调查发现,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增加体育设施、定期体质监测评价和开展健身指导上;而农村居民则更多地选择了增加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活动和开展健身指导上。我们认为,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的不足都是当前影响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农村居民,基本只能在农村学校或空闲地头进行体育锻炼,严重影响了群众的锻炼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定期体质监测和评价,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由于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体质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对体质监控和测评知之甚少,故而不太重视该项服务。另外我们还发现,对于建立体育组织和宣传体育法规政策这两项服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不太感兴趣,究其原因,应该是城镇居民有大量的民间自发组织的锻炼团体或协会,而农村居民大多是进行个人锻炼。这也是今后公共体育服务进行差异性服务时需要重视的一个因素。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城镇居民得到社会指导员帮助的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认可,而农村因为指导员数量较少,水平较低,对其评价较低,因而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较低。这些差异提示我们,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时,应注意城乡二元差异的现实,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性服务,这样才能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五 四川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对策

(一)调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和管理机制

由于目前四川省城镇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和管理不够完善,造成了管理不够通畅、资源浪费、重复建设、难以共享等弊端,我们认为,需要在现有的三层(或四层)管理机制上进行调整,加大民间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比重,管理体制扁平化,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倾斜。具体组织管理机制见图①。

(二)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多元管理和投资机制

公共体育服务城乡均等化要求我们新建一种多元的管理和投资机制,目前来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辅以非营利性组织和部分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各体育协会和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校等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多元管理和投资机制是一个较明智的选择。[9]这不仅能缓解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还能改变垄断供给的低效,更能满足公众的多种体育需求。此外,我们可以适当引进社会和民间资本,让一些营利性机构参与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市场的手段调配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从而形成公共体育服务由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协调发展的格局。[10]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差异性服务

我国城乡二元差异的现实需要我们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时,应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到不同地区、城镇和农村之间、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差异,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通过实地调研,明确需求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计划和策略。[1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村虽然修建了健身场地,但过于“高大上”,收费较高,很少有农民愿意进行消费,而在城市中又有很多居民认为场馆和设施过于简陋、不够专业,不愿意进行健身活动。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也不一样,城镇居民更要求其专业科学性,而农民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懂管理、愿意带领他们一起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综上,我们认为今后对城镇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应注重改善体育设施、定期体质监测评价和开展健身指导;而农村居民则应注重增加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活动和开展健身指导。

(四)继续加大公共体育服务软硬件建设

四川省一直在加紧公共体育事业建设,按四川省体育局统计,截至2010年底,四川省体育人口已达40%,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6万名,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 202个,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是四川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12]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大公共体育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要照顾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差异性建设。按四川省体育局“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万名,新建社区全民健身广场300个,新建农村全民健身中心200个,建设2 5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州市都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并着重提出体育彩票销售达到1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四川省生产总值的0.5%。[12]我们认为,这个规划切合城乡二元差异现实,只有对公共体育事业,特别是村一级的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开展绩效考核及加强监督,到2015年,四川省公共体育服务才会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体育事业的大发展。

[1] 秦小平.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王凯,乔泽波.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约束与创新[J].2013,37(4):6-10.

[3] 于美至.陕西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4] 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J].2009,16(6):20-24.

[5] 王海波.山东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其评价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6] 王家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7-11.

[7] 李坚,杨次榆,李献青.四川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5):62-65.

[8] 游俊,刘超,雷泽勇等.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探析——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4):33-37.

[9] 郝艳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0] 刘红建,孙庆祝,宋杰.江苏省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17-20.

[11] 余万斌.四川省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2):119-122.

[12] 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csport.gov.cn/do/bencandy.Php?Fid=102&id=3556.

猜你喜欢

均等化农村居民四川省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