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兴寺攀松古藤与“松风萝月”大字刻石

2014-12-24刘友恒杨双秋

文物春秋 2014年2期
关键词:明代

刘友恒 杨双秋

【关键词】正定隆兴寺;明代;大字刻石:吕一奏

【摘要】正定隆兴寺原养性斋院西墙上嵌有“松风萝月”大字刻石,为明天启年间的知县吕一奏所书,笔法遒劲,洒脱自如,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佳作,也为历史人物的研究增添了实物资料。

众所周知,正定隆兴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有“海内宝刹第一名区”“京外名刹之首”之誉。寺内众多的碑石文物中,大多是皇帝御制碑、重修纪事碑和高僧大德功德碑。故而仅存的一方与植物景观“攀松古藤”有关的“松风萝月”大字刻石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古代寺院是非常注重庭院绿化美化的,隆兴寺也如此。清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记:“寺内外前后古柏苍松,向称佳境。”除木植外,尚种牡丹、海棠、葵花、绿竹等。其中的“攀松古藤”则成为寺院一景观。《隆兴寺志》古迹条记:“攀松古藤,在常住内雨花堂北镇坛墙边,盘绕古松之上,高二丈五尺,形如伞盖。春季花发,香气袭人。相传年久,栽植岁月无考。”而“松风萝月”大字刻石即应源于此“攀松古藤”之景。

隆兴寺东路为僧徒起居之所。四合院式的方丈院南为雨花堂,再向前为养性斋。“松风萝月”大字刻石现即嵌于原养性斋院西墙上(图一)。“松风萝月”四个行楷大字分别刻于三块青石上,而后横向拼砌而成。“松”“月”各占一石,高90厘米,宽分别为83厘米、74厘米;“风萝”共一石,高90厘米,宽160厘米。每字高72—82厘米,宽83~89厘米,阴刻。左下部落款两行为“明天启三年三月琅(王牙)吕一奏书”(图二)。天启三年,即1623年。

关于此刻石,《隆兴寺志》与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所记有出入。寺志记:“石镌松风萝月四大字,每字周围八尺,笔法遒劲,明天启二年琅(王牙)吕一奏书,在养性斋东墙脚竖立。”此处天启二年应为天启三年。县志记:“明吕大器石刻大字:字松风萝月,嵌隆兴寺东墙壁上,今壁圮石扑,字尚完好。”吕大器,《明史》有传,字俨若,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土。而吕一奏,字九初,号鸣韶,诸城人,万历进士。可见,吕一奏、吕大器并非同一人,县志所记误。

吕一奏,《正定县志》卷33职官篇记:“明知县吕一奏,诸城人,天启二年任,升主事。”而“松风萝月”四字题写于天启三年三月,应是在他任正定知县的第二年。时当暮春时节,他来到隆兴寺,在参拜了妙烟缭绕的梵宇殿堂,瞻礼了名传遐迩的大悲菩萨后,信步来到东院的雨花堂,看到院内苍松挺拔,紫藤附枝缠绕悬垂,芬芳吐艳,美不胜收,浮想若在风清月明之际,松风袅袅,一轮新月悬于烟萝之上,该是一幅多么幽静自然的画面。在幽静的寺院出现如此画面,他或许联想到唐代诗人牟融的诗句:“曲径绕丛林,钟声杂梵音。松风吹定衲,萝月照禅心。”于是寓情于景,挥毫写下了“松风萝月”这四个大字。

历史上,道门隐逸人士崇尚自然简朴,对草木之属情有独钟,时常有人在自己的草舍前种植松树烟萝,欣赏陶醉其中,并对世态炎凉发出“所谓交深,唯有松萝月”的慨叹。松风萝月这些在常人看来最普通的景物,经过文人雅士的吟咏赞叹,逐渐充实了其中的文化意蕴,使它成了人们向往自然纯朴、寄托情感的有情之物。后世也有相同题材的刻石或匾额,如承德喀喇河屯行宫之滦阳别墅西所欠殿挂有清圣祖“松风萝月”匾,天津蓟县盘山风景区有“松风萝月”石刻,圆明园绮春园有“松风萝月”亭等。

吕一奏官至户部都饷主事,但秉性清高,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深感厌恶。1630年辞官归故里,在山东五莲县九仙山结茅隐居,以诗酒会友,并据古代隐士许由听到尧请他出仕,便觉得污了耳朵,急忙到颖水洗耳的故事,在其所居山谷一清泉旁的石壁上题刻“洗耳”二楷书大字,每字达215×176厘米,以此表示自己像许由一样隐逸山林、拒官避世的心迹。由此看来,吕一奏天启三年于隆兴寺题写“松风萝月”四字并非单纯写景,似乎已隐藏着对官场浊世的厌倦,身临古刹,感触颇深,便借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吕一奏书“松风萝月”行楷大字,笔法遒劲,洒脱自如,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佳作,也为历史人物的研究增添了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许潞梅]

猜你喜欢

明代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