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践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2014-12-23朱光好

前线 2014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开放改革

朱光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读马列经典原著是我们提高唯物史观的重要手段,原原本本学马列、原汁原味读原著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论功底,去更好地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要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就必须有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经典的马列著作,应该并且可以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与改革的背景和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这句话表明了社会生活的内容本质上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这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项事业的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高起点和高目标。

马克思明确指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唯物史观的真实基础,换句话说,因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永恒主题,只要有人类历史存在,实践也会伴随着存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也会永续不懈。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必要过程,它所划定的实践时段和实践目标,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中的一部分。全面深化改革有起始点,但改革开放没有终点,它的实践活动永无止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时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科学理论是外部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实际去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要求出发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实际,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不是从实际出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群众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蛊惑和影响,如果意识形态领域不能把握正确的立场和指导思想,很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颠覆性后果。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确保正确改革方向的极端重要工作,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要求我们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改革的规律和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类似“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的生动语句阐述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本质的、决定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当代中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我们只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社会基本矛盾是我们党新时期确立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改革开放,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同样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必然要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改革的源泉和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是现实的人形成的自然基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归宿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改革偏离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的历史性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将有利于我们党政治智慧的增长和执政本领的增强。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践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涉及“如何治理”、“谁来治理”、“治理得怎样”三个基本问题。其中, “如何治理”和“谁来治理”决定了“治理得怎样”,其实质是实践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

实践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改革就会停滞,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会成为空话。实践靠谁?靠的是现实的人,因为任何时代的历史活动都是群众的事业。人类的连续不断的生产劳动和创造是现存的整个感性世界的基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精神实践、政治实践、物质实践上,规划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改革目标和具体内容,这是“如何治理”和“谁来治理”的实践基础。

价值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归宿,没有这个归宿,改革就会迷茫,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也会成为空话。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人的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价值是人的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实践为了什么?实践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决定》中提出的抓发展、抓民生、抓反腐,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宗旨,这是“如何治理”和“谁来治理”的价值基础。

实践依靠处于历史主体地位的人,而实践也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将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水平,也是为了在实践中体现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价值。

(作者: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沈 聪

编后语:本刊在今年推出了“经典导读”这一新栏目,旨在引导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马列、原汁原味读原著。其中,第三期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携手撰写的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是对《形态》历史地位恰如其分的评价。《全面深化改革是实践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一文作者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规律的认识紧密联系起来,活学活用,找到了用理论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猜你喜欢

生产力改革开放改革
来不及生产力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