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第二学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2014-12-22孔祥英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小燕子学段文本

孔祥英

个性化阅读,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实际水平进行的主动学习,它有多种获得方式,可以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阅读,也可以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增长见识的知识阅读,还可以是为了兴趣和娱乐主动探索的欣赏阅读。个性化阅读获得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不管是什么方式,都必须从文本出发。

一、 对“文本细读”的理性思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对于每篇文本,教师可“深教”亦可“浅教”,“教”的依据则是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程度也应不同。对于低年级教学,教师若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挖掘过深,则会使得学生“消化不良”,反之,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若只是引导学生浅层次地把握文本内容,则会使得学生“营养不良”。因此,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为例,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一文体已有了一些接触,文中出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里就需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我是这样设计的:

1.熟读课文,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熟读课文,叙述课文内容。这里针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小学生的要求,意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精读课文,联系课后习题,体会关键词的作用。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把课文中出彩的关键词找出来,让学生体会其作用。

(1)形容词:比如“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等形容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形容词,运用到位,增强了画面感,表现力极强。假设去掉,再来和课文原句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形容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2)动词:在描写小燕子的飞行时,用了“掠”“沾”这两个动词,非常传情,突出了小燕子活泼、机灵、可爱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燕子飞行的动态图,动词的运用使整个语句都有了灵魂,让学生体会动词的运用。

3.剖析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重点赏析“几痕” “音符”“五线谱” “春天的赞歌”等语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更加形象,“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隐隐约约的;“音符”用来形容小燕子;“五线谱”来形容几只小燕子停在远处电线上的情景,非常形象,同时引出下文“春天的赞歌”。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几根线,再添上几点,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充满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春天的赞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通过带领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篇课文的生词、修辞手法的同时,使学生感悟燕子的活力,体会春天的气息。三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相比,对于修辞手法、段落大意等还不需要挖得太深,同时,也不能止步于低年级生字词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

二、 适度把握文本的“多重内涵”

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们常说“文道统一”、“文质兼美”,一篇文章包含着“文”与“质”或“文”与“道”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第一,就是要用心体会文章的“文”。分析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悬念设置、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第二,就是解读文本的“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人们谈到文章的“质”,就会指向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认识和揭示文章的“质”,更能切合生活实际,这样,更加生动和富有时代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然后做一个游戏。

游戏:闭上双眼,说一说上课的教室、老师、同学的样子,说说闭上眼睛看不见时的感受。

老师:真正的盲人看不见春天的五彩斑斓,看不见教室、老师和同学。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漆黑。那他们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用什么来感受春天呢?下面一起进入盲童安静的世界。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段落大意。

(2)识记生字、积累精彩语句。

3.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对盲女热爱生活的思考。

(2)对春天、生命、生活的思考。

在《触摸春天》这一课的设计中,笔者将知识目标设置为体会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将情感目标设置为对文本关于生活的思考、对多重内涵的层层分析、深入感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生活的能力,此篇课文又非常具有感染力,所以我对文本的教学设计着重加强对情感目标的培养,力求“文道合一”,挖掘文本的多重内涵。

三、 正确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文章,在小学第二学段,常见的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按照文学样式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有学生说,语文课轻松有趣,也有人说语文课最有用处,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这些都是因为语文文本有着多重价值,它就像一座宝库,为学生传输着源源不断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量多地发掘语文文本的多重价值,教师动情、引情,学生才能入情、抒情,语文课堂才会饱含情味,语文学习才会顺利进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话题导入,埋下伏笔。

(1)让学生提前自行查找伽利略的事迹。

(2)谈话导入: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那么,伽利略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所熟知的呢?这还得缘于他年轻时的一次伟大试验。

2.熟读全文,把握主题。

让学生熟读课文,归纳段落,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怀疑、多次试验到公开试验,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

3.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什么精神?

(2)假如书上或老师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在这次教学中,我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并不只是字、词、句等单一价值的桎梏,而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语文教学不是枯燥死板地背课文,而是轻松活泼的发现之旅,生活处处都有语文,语文学习蕴含着多重价值。

教师担负着作为特殊阅读者的使命,因为教师在阅读时,已经不仅仅是个欣赏者,更是一个教育者,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理性思考,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

[2] 吴敏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 冯奕静.谈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4] 张书英.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1(12).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小燕子学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燕子
小燕子找春天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发现迁徙的秘密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