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TX860M 超骨感极限矩阵游戏一体机评测

2014-12-18康健

计算机与网络 2014年17期
关键词:玩儿环节矩阵

■康健

最早的一体机是用在商业环境中的,后来有人说何不放在家里用,就像苹果的iMac 一样,又实惠又节省空间。不过要到了今天的游戏一体机还是费了不少周折的,毕竟要把高档次的显卡、大发热量的CPU 和复杂高效的散热组件都放进去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像本次评测的主角极限矩阵这样把这些东西全放在只有21-31mm 厚度的机身里面就更加折磨人了。

首先是外观设计方面

全机身采用红黑两种配色,如果你熟悉电脑行业的一些细节就能发现这是MSI微星象征性的视觉色彩,没错,极限矩阵的工业设计是交由业界著名的代工厂MSI 来完成的,这套模具其实也是在该机推出之前就存在的,MSI 自家的几款游戏一体机也是用了一样的外形设计。

这套外壳的材质是强化后的工程树脂,红色部分经过金属镀层设计,质感和手感都逼近真正的金属,黑色部分只有机身底部一条是合金,其余也是树脂外壳。要说树脂外壳结不结实,没问题,我测试之前反复拆过两次,耐操的很!

超薄!是啊,真的是目前非常薄的设计了。先不要以为只有iMac 才是“好身材”,其实像极限矩阵这样的电脑也是骨感十足的,最薄-最厚处的尺寸为21.7mm-31.4mm,主流的家用显示器也没这样的身板儿!要问这样的身材有何用处?答曰:好抱、好摆、不占地方!

尽管用苛刻的艺术眼光儿审视这台电脑的设计还不够出类拔萃,不过仅从这样的身材来看,尤其是一部以性能为第一要务的出发点来看,能有这样的外形和工艺已经很不错了。

再来看一下操作部分

一体机的操作体验有三部分:屏幕、接口、按键、键鼠以及喇叭。

屏幕采用的是超大号的27 英寸设计,面板经过雾面防眩光涂层加工,能虚弱反射和眩光效果,不支持触控,提供了1920×1080 全高清分辨率,普通TN 面板素质,上下视角较左右视角要小一些,色彩丰富度高于普通屏,但是和高端AH-IPS的效果有距离。

接口部分提供了背面的3 个USB3.0、2 个HDMI (一入一出)、以太网和2 个音频3.5mm,侧面有USB2.0,SD 卡槽和DVD 光驱。不太让人满意的不是丰富程度而是使用的便捷性,后面的接口朝向全部向下,每次用的时候得先把机身扳倒,然后找到对应的接口,否则单靠手感和直觉去找去连接的话实在是难上加难~

侧面还提供了几个常用的功能键:开机、屏幕开关、显示菜单和音量调节。这些功能比较简单,这里只说一下它们的手感吧,就是有点儿硬,有存在感但是按下去没有段落感,让人不知道是按下去了还是没有按下去。

键鼠没有见到,我收到的是测试版(可能),上市版是一定有键鼠与之配套的。

喇叭起初没抱太大希望,本身厚度就很薄,这就没有给音盆腔体留下充裕的空间,可是后来拆解发现:除了有soundblaster 技术支撑外,音箱部分的物理设计是非常给力的,并没有因为“薄”而失去应有的空间,游戏的话效果已经够了。不过要是追求更漂亮的音效体验,建议自己另配一个音箱最好是这样。

内部探秘

大家一定会对这款超薄一体机的内部设计感兴趣,所以我特地应厂家的要求把它开了一两次,中间不幸损失了两个卡扣,所以这部电脑尽管留有内存和SSD 升级空间,但是对电脑不够熟悉的普通人要想完好无损的操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内存是双通道设计,单条最大支撑8G 容量,SSD 部分是非常高规格的,有两个mSATA 插槽,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加最多128G×2的容量,这样子装系统装游戏基本都够了耶!

OK,下一页要说一说极限矩阵游戏一体机的配置和基础性能表现。

极限矩阵游戏一体机是酷睿四核i7 平台,加之GTX860M独显和标准的8G 内存设计,因该说基本表现绝对是不容置疑的,可到底能有个什么水平呢?别急,下面一点点看:

全机的核心是酷睿四核i7-4700HQ,这颗CPU的规格是非常高的,比如它的四核8 线程设计,允许同一时间既能玩儿游戏也能看高清,一边上网一般对战都不耽误,只要你的屏幕够大够宽广就行。还有睿频加速,短时间从2.4 跳到3.4GHz,可以在吃劲的时候像突然扎了针兴奋剂一样提速,帮你把工作搞定!但是相反的一面是TDP 高,就是说峰值功耗和发热会很大,这一点后面就会见到。

GTX860M 显卡是移动端的,比如游戏本会用,不过它的机身太薄了,只能考虑到M 结尾的高性能显卡,真不敢想象桌面级的显卡要怎么装进去。

和以前玩儿过的GTX850M 一比860M 确实要更好,不用看显存容量,只要看128 位宽这个设计就要比64 位宽的850M强一倍! 这就是说同一时间内,860M的速度可比850M 快一倍了!速度上去了,功耗也就跟着上去了,后面我们会看到高性能显卡和CPU 对整机的功耗提高的影响。

除了128G SSD,X8 还能靠传统的机械硬盘撑起存储容量的大任。不能小看了HGST的硬盘的实力,前身日立硬盘可是众多笔记本游戏本的供货商,这回在极限矩阵游戏一体机上也是拥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稳定和连续性,即便是速写速度不及SSD,但是可靠性很好。

一句话两个字就是很好。再具体一点儿就是你用它工作(非专业领域的,像工程、3D 绘图、影像剪辑这些除外)那就100%够用,用它娱乐比如全高清观影、各种在线happy 消遣都没问题(网络环境一定要好),总之这个配置是普通家庭使用的最高大上配置,只会让人感觉大材小用了!

超薄的设计会压缩机身散热空间,从而加大温控难度,不过一体机不用像笔记本那样贴身使用,背面的发热区域平时的操作是根本碰不到的。

背面最高温位置是出风口,峰值62°C,附近位置平均温度42°C,控制的不错,不过建议家庭使用的话尽量不要把背面直冲着墙壁,长时间下去可能会有被熏黄的情况。

GTX860M 不单是发热大户,也是比较耗能的硬件,极限矩阵游戏一体机全力运行都要比普通家用台式机走电快,长时间连续高负荷运行比如一天开上8 小时的话,将近有1 度的电量消耗。

最后是关于游戏体验的,如果你是玩家的话可以继续关注一下哦!

玩儿游戏看的基本就是显卡的能力,下面我用最常见的单机游戏来说明一下极限矩阵游戏一体机使用的GTX860M的游戏效果到底如何:

首先是《刺客信条4 黑旗》

当游戏环境被设定为1080p+全最高画质+4 倍抗锯齿时,开篇的海战环节有15-20 帧的水平;接下来的追击刺客环节是19-26 帧;沙滩战斗环节是18-24 帧;出港环节是23-24 帧,Havana 抓小偷是23-24 帧,这些场景的流畅度很勉强,但能坚持玩儿一会儿。

很明显,抗锯齿非常吃显卡,其它设置不变,果断关闭抗锯齿之后在Havana 打群架是35-36 帧,流畅性终于改善了很多!

随后将画质全调为正常,分辨率不变,狗牙(抗锯齿)关掉,接着打群架是36-42 帧,偶尔会有49-50 帧的效果,典型帧是45 左右。

看一看《使命召唤10 幽灵》

当游戏环境设定在1080p+全最高画质+4 倍抗锯齿时,开篇的Los Angeles 之战有34-37 帧;紧接着体育场之战前夕是39-41 帧;体育场人质解救战是41-47 帧,偶尔会有51-53 帧。以上说明,全最开下也能玩儿的比较流畅。那要是调低一些画质会是什么效果呢?

随后其它保持不变,只是将抗锯齿关掉,重返Los Angeles之战是41-51 帧,看来,幽灵到此不能单靠降低画质求流畅了,不过玩儿这个游戏完全OK,小菜一碟儿!

接下来是最头疼的《孤岛危机3》

画质被设定在1080p+全最高特效+4 倍抗锯齿下,开篇的穹顶渗透/雨夜战斗环节是13-17 帧,看来不行,随后把锯齿关掉,得到了16-18 帧的效果;将特效降为全高,分辨率不变,锯齿关闭,后头再玩儿这个环节得到了32-35 帧,个别场景能有41-44 帧,看来GTX860M的能量开始显露出来了!

这还不算完,保持全高+1080p+锯齿关闭的设定不变,紧接着的newYork2.0 丛林城市猎杀战环节我得到了39-42 帧的反馈,典型值是36-38 帧,抵达北调车站的环节是46 帧,这是第一回在高画质下将孤岛危机3 玩儿到40 帧的水平,流畅度和画面体验都还不错。

最后体验的是新一代显卡危机游戏《看门狗》

我以为《看门狗》不怎么地,比不上《孤岛危机3》,结果无情的现实给我一棒~这款游戏千万别被开篇的渣画质骗了,等你出了大楼就发现:芝加哥的夜色是那么的美...全局设定的高度足以让现在最高端的显卡喝一壶!

闲言少叙,画质设 定 在1080p+全最高+4 倍抗锯齿,开篇的骗过安防环节有19-21 帧,其后的chicago 夜幕逃亡环节非常恐怖的只有4-7 帧,偶尔有9-12 帧效果;果断关闭抗锯齿,接下来的夜幕计时飙车是23-26 帧,个别场景比如撞人、撞树、撞电线杆、撞墙什么的或者飚速到极限时只有11-19 帧,但这不代表一切,随后的逃离警察追击的飙车环节中有16-32 帧,典型是27 帧的效果。

显然这种流畅度没法儿让人爽,那关闭抗锯齿,降到全高特效,保持分辨率不变,还是这个摆脱警察追击的飙车环节,帧数有29-34,进一步降低特效到全中,其它不变,该环节的帧数是40-44,终于可以玩儿地比较"开森"了。

总的来说极限矩阵游戏一体机总体性能很强,只作为家用绝对大材小用,所以绝对建议喜欢玩游戏的人使用,不论是单机还是网游都会体验到很棒的效果,另外就是它的设计值得投资,不管够不够文艺气质,超薄超骨感的身材非常适合不同空间条件的家庭选择,最大遗憾莫过于虽然能升级硬件,但却需要比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行。

猜你喜欢

玩儿环节矩阵
色彩玩儿起来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玩儿火的画家
俺去陕西玩儿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矩阵
矩阵
矩阵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